武寶華 吳列秀 任轉勤 趙 勇
腹膜后原發(fā)腫瘤是臨床較常見的疾病,惡性幾率高,約占成人惡性腫瘤的1%左右,占全身軟組織腫瘤的5%左右[1-2]。由于腹膜后間隙大,腫瘤位置深,在患者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絕大多數(shù)患者以腹部包塊為首發(fā)癥狀,在臨床上常出現(xiàn)誤診與漏診情況[3]。MRI已在腹膜后原發(fā)腫瘤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操作費用較高,不利于重復檢查[4]。螺旋CT三維檢查實現(xiàn)了“體素各向同性”采集,具有速度快、無創(chuàng)傷、三維圖像可任意角度進行觀察等優(yōu)點,還原了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與周圍及血管之間的真實關系,進一步提高了空間分辨率[5-6]。當前有研究顯示CT可使得掃描數(shù)據(jù)更加豐富與準確,可以彌補CT斷面圖像的不足,重建的各期血管圖像更真實與清晰,在術前對腫瘤作出確切的定位定性診斷[7-8]。本文具體探討了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影像學特征與病理學的相關性,進一步認識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CT特征,為疾病的臨床鑒別診斷提供參考?,F(xiàn)總結報告如下。
選擇2014年6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腹膜后原發(fā)腫瘤患者122例,納入標準:臨床與病理學檢查資料完整;年齡18~70歲;所有檢查前均簽署CT檢查的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病灶直徑≥5.0 cm,病理確診為腹膜后原發(fā)腫瘤。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既往行放射治療與化療者;神志不清不能配合檢查者;病歷記錄不完整者;重度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
病理學判斷為良性腫瘤42例(良性組),其中脂肪瘤15例,平滑肌瘤5例,囊性畸胎瘤14例,神經纖維瘤6例,嗜鉻細胞瘤2例;病理學判斷為惡性腫瘤80例(惡性組),其中平滑肌肉瘤43例,橫紋肌肉瘤10例,脂肪肉瘤20例,纖維肉瘤5例,惡性畸胎瘤2例。
使用美國Light SpeedvctGE64排螺旋CT掃描,掃描參數(shù):層厚5 mm,層距5 mm,電壓120~140 kv、螺距1.375∶1,重建矩陣512×512,掃描范圍從橫膈到盆腔,常規(guī)進行腹部平掃、增強掃描,增強采用雙期掃描方式,增強掃描采取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歐乃派克(Omnipaque)80~100 ml,追加注射0.9%氯化鈉溶液30~40 ml,流速3.0~3.5 ml/s;動脈期掃描延遲時間為25~32 s,門脈期掃描時間為50~60 s。平掃與增強掃描時體位、掃描范圍及方向、呼吸動度保持一致。
掃描結束后,將原始數(shù)據(jù)拆分、重建層間距0.625 mm,層厚0.625 mm,傳至ADW4.6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
應用GE公司Advantage vessel analysis圖像分析系統(tǒng),采用以下方法重建。
三維重建:①曲面重建(curved planner reformation,CPR):將靶血管的全程重建于同一平面上,可以直觀地顯示血管與其所供血的病灶之間的關系,觀察靶血管全程管徑及血管腔內外的情況。②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利用容積掃描所獲得的三維數(shù)據(jù)重組出冠狀面、矢狀面的二維圖像,觀察血管的形態(tài)及與相鄰結構的解剖關系。③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ering,VR),采用不同的透明度與彩色編碼,結合多角度旋轉、切割,VR重建血管具有較強的立體感。④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將容積數(shù)據(jù)壓縮,模仿血管造影效果,使靶血管投影于1個二維平面上。
所有患者均給予病理檢查,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判斷CT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①記錄所有患者的常規(guī)CT表現(xiàn),包括病灶最大徑、腹膜后器官向前移位、與鄰近腹膜后器官存在脂肪間隙、與鄰近盆壁之間界限不清。②記錄腹膜后原發(fā)腫瘤平掃期、動脈期、門脈期的CT相對強化值,所有數(shù)據(jù)均測量3次并取平均值。③記錄所有患者的腫瘤血管、主動脈及其分支顯示情況。④由兩名放射科醫(yī)師對所有圖像主觀質量及病灶顯示清晰程度進行評估。兩位醫(yī)師對診斷意見不一致時,商討后作出統(tǒng)一判斷。圖像評估過程中必要時可對圖像窗寬、窗位等進行相應調節(jié)。差:解剖結構不清楚,不能診斷,噪聲及偽影嚴重;可:大部分解剖結構清楚,噪聲及偽影顯著但可接受;良:解剖結構和細節(jié)較清楚,噪聲和偽影增多;優(yōu):解剖細節(jié)清晰,無顯著噪聲及偽影。
應用SPSS 23.00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等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表示,年齡等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比方法為卡方χ2分析、t檢驗等,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惡性組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收縮壓、舒張壓等與良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對比
惡性組與良性組的CT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分別為97.5%和97.6%,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T圖像質量對比/例
惡性組的病灶最大徑、腹膜后器官向前移位、脂肪間隙、界限不清等與良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常規(guī)CT特征對比(例,%)
惡性組平掃期、動脈期、門脈期的CT相對值都顯著高于良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CT相對值對比
在122例患者中,CT判斷惡性腫瘤79例,良性腫瘤43例,CT對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98.8%(79/80)和100.0%(42/42),診斷符合率為99.2%(79+42/122),見表5。
表5 CT對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例
腹膜后原發(fā)腫瘤是指起源于腹后壁前方、介于壁層腹膜與腹后壁與腹內筋膜之間的潛在間隙的原發(fā)性腫瘤,來源組織主要包括血管組織、脂肪組織、肌肉組織、疏松結締組織、淋巴組織殘余胚胎組織[9]。該類腫瘤好發(fā)年齡為50~60歲,其中惡性腫瘤占70%以上[10]。外科手術是腹膜后原發(fā)腫瘤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是在術前需對腫瘤情況進行鑒別與診斷,了解腫瘤與周圍血管關系的了解,以判斷腫瘤可切除性,為制定最佳的手術方案提供參考[11]。在腹膜后腫瘤的診斷中,由于該腫瘤生長部位深,周圍器官多,間隙大,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診斷困難。特別是纖維組織細胞瘤、脂肪肉瘤大部分位于腎周圍;神經源性腫瘤大部分位于腎上腺旁和腰大肌旁;淋巴瘤全部沿大血管走行周圍生長,病灶大小無定性意義。
CT是腹膜后原發(fā)腫瘤最常見的1種檢查方法,具有快速、受腹腔腸道氣體影響小、對呼吸運動不敏感、空間分辨率高等優(yōu)點[12],也可從各個角度觀察病灶的大小、邊緣、內部成分、密度、形態(tài)等信息,從而對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提供幫助[13]。特別是當前螺旋CT對使得瘤體強化的微小改變能迅速被發(fā)現(xiàn),較小的腫瘤也能檢出;也可在不增加患者輻射劑量的情況下,可通過多期掃描以提供更多的影像診斷信息[14]。并且CT三維重建對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的定位定性有重要價值,能顯示其與周圍的關系,對診斷、手術方式有指導性意義。
本研究顯示惡性組與良性組的CT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分別為97.5%和97.6%,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惡性組的病灶最大徑、腹膜后器官向前移位、脂肪間隙、界限不清等與良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CT能直觀的顯示腫瘤的性質、位置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還能通過三維重建立體還原腫瘤的空間位置,顯示圖像清晰,分辨率高,有較好的定位價值[15]。不過當腹膜后原發(fā)腫瘤與周圍多個臟器空間關系密切、腫瘤體積較大超出其所屬臟器時,常規(guī)依據(jù)CT平掃像難以判斷腫瘤性質[16]。
當腹膜后原發(fā)腫瘤體積巨大時,腹部各器官移位變形顯著,失去了原來的解剖位置與正常形態(tài),腫瘤與腹部各器官關系顯示不清,腫瘤的定位不確切,導致鑒別診斷比較困難[17]。多層螺旋CT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傷、速度快、價格優(yōu)惠等優(yōu)點,增強掃描在獲得常規(guī)斷面圖像的同時可顯示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供血動脈[18]。CT三維能追蹤血管走行及其與腫塊的關系,可在任意平面顯示包括細小血管在內的腫塊周血管侵犯情況,也顯示腹膜后原發(fā)腫瘤主要的和變異的供血動脈[19-20]。本研究顯示惡性組平掃期、動脈期、門脈期的CT相對值都顯著高于良性組;CT對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98.8%和100.0%,診斷符合率為99.2%。從機制上分析,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可重建出腹部大血管及其分支,觀察腹部血管與腫瘤的關系,從而提高對腹膜后原發(fā)腫瘤的性質診斷準確率[21-22]。不過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多層螺旋CT成像效果取決于掃描時段血管內造影劑濃度及含量,當腫瘤內出現(xiàn)多支供血動脈時,診斷的敏感性會顯著降低,需要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完善分析。并且在CT診斷中,因為占位性病變內密度或信號不同可導致診斷符合率下降,在臨床上需要合理鑒別診斷。
總之,CT在腹膜后原發(fā)腫瘤中的應用能明確反映腫瘤與血管的空間關系,有良好的影像學特征,與腫瘤的病理狀況有很好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