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鹛? 陳栩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個特殊群體,在結束了緊張繁忙的高中生活,很難短時間適應高校生活,要面臨智能時代帶來紛繁的信息,以及社會風氣帶來不良影響,學生之間攀比以及就業(yè)問題,使大學生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甚至抑郁,最終導致自殺行為。引發(fā)高職學生自殺意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立體的。通過分析高職學生自殺意念產生的危險性因素,增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預見性,有效預防自殺的發(fā)生,甚至是次生危機的發(fā)生,提高預防教育的實效。
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情緒管理,防止這些大學生有自殺行為,是高職院校首先要做的事情。美國國立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將自殺行為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它是一個逐步的發(fā)展過程。自殺意念(Suicide Ideation)是偶然體驗的自殺行為動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但沒有采取或實現(xiàn)此目的的外顯行為。自殺雖只是一個低概率事件,但它對于一個家庭的傷害卻是極大的。自殺或自殺未遂的嚴重后果以及由此造成的給本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使得我們認識到“預防自殺”比消除自殺的后果的影響更為重要和迫切。
有研究表明: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大多都有不良的人格傾向。比如:好強固執(zhí)、憂慮抑郁、煩惱自擾、易于激動和焦慮等可能為自殺觀念的易感人格素質,緘默、孤獨、冷漠、思維遲鈍、抽象思維能力弱等人格特點在自殺觀念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長期患有內外科疾病及心理疾病是引起自殺的因素之一。所謂“久病致郁”,有很多患者因為長期患病,治愈希望不大,并且在長期治療中身心都已經承受不了病痛帶來的各方面負擔,產生了絕望的情緒,容易引發(fā)自殺行為。
很多精神類疾病在青春期起病,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中出現(xiàn)精神疾病也并不少見。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癥狀,應該隨時警惕患者在這些精神病理現(xiàn)象的影響下自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常常在所謂的“平靜期”自殺,這個時間段看起來病人已慢慢好轉,家人開始對其放松警惕,從而導致危險性的增加。大學生情緒發(fā)展尚不穩(wěn)定,起伏大,經常因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影響自己情緒,有研究表明:抑郁、絕望等不良情緒是自殺意念的主要危險因素。調查也顯示,高職學生所遇挫折頻率也是他們產生無望感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人格的養(yǎng)成,家庭的熏陶是主要的因素,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自殺行為都和家庭教育的失敗有很大關系。
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父母的愿望、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方式等因素會造成不同個性的孩子。在高職學生自殺意念因素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成長初期一味順從孩子需求,孩子叛逆期,父母又極度反對所有合理不合理要求,以致孩子認為代溝橫亙中間,無法與父母和諧共處。孩子成長過程中獨立解決問題的權利和資格被無形剝奪而被父母替代。孩子遇到挫折,無法自如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規(guī)范意識,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我行我素的性格特點,一旦起沖突,孩子容易走極端。
有的家長個性偏執(zhí)、固執(zhí)己見、剛愎自用;有的家長因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對孩子要求過高,孩子在家長長期的負性評價中喪失自尊、失去自信,自我評價很低,甚至產生自卑、自罪感。有的家長陋習不改,對孩子的勸解置若罔聞,孩子因勸解無望,以自殺作為報復和喚醒父母的極端手段。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約有3/4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從未離家獨自生活過,由于剛進入新的環(huán)境,周圍人群的變化,生活、學習等方式的改變,導致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初難于適應新的大學環(huán)境。有少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缺乏適應能力、或者對學校、專業(yè)等不滿意而不愿意接納新的環(huán)境,通過長時間的磨合還是不能融入新的環(huán)境,這部分學生就容易被邊緣化,多方面適應不良,容易出現(xiàn)危機。
從中學進入大學,面臨的同學不再和以前一樣來自同一個地方,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有各自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這種全新的人際交往方式處理得不好,就可能產生一些人際沖突、挫敗感和自卑心理。需要特別一提的是高職學生的情感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被動失戀的學生,只看到失戀后自己的失落和悲傷情緒,不會換個角度看到失戀的好處,沉浸在郁悶情緒中不愿自拔,從而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那些三角戀、多角戀問題的學生,喜歡享受和貪戀被多人愛慕的感覺,問題一旦暴露,也不知道如何脫困,更不主動求助,以致發(fā)生自殺和殺人行為,后果嚴重。
學校評獎制度優(yōu)秀,執(zhí)行有偏差。現(xiàn)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制定了一系列的獎學金、助學金資助體系,許多貧困生受惠圓了大學夢。學校在執(zhí)行制度過程中的徇私舞弊行為也會引發(fā)學生自殺意念。個別教師素質低劣,育人水平不高,對學生不能循循善誘,反而出言不遜,歧視學生,侮辱學生人格。老師的侮辱和歧視不僅銷毀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也成為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消極影響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從而誘發(fā)學生人格發(fā)展的缺陷,導致產生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
高職學生“2+1”模式或“2.5+0.5”學習模式,雖有合理性,但是學習和實訓時間的相對短暫,使學生基礎知識學得不多,實踐訓練也不很扎實,所以步入社會時,發(fā)現(xiàn)社會中所需要面臨的問題和壓力比學校更加復雜多樣。一般企業(yè),既有學歷要求,還提出實踐經驗的要求,高職學生在這兩方面都難以達到用人單位要求,因此感到恐慌,覺得自己無力應對變換的社會環(huán)境,為此高職學生心理上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另外,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jié)奏加快,雖然是高職學生,也難免心高氣傲,心浮氣躁,因自身定位不準,失去目標,從而引發(fā)無助感,容易導致自殺行為的產生。
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匯總在一起,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學生則可能承受不了而選擇逃避壓力,如果此時沒有一些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幫助其緩解正在面臨的壓力,學生就有可能選擇自殺這一極端的方式。
負性生活事件對自殺意念的產生起到“扳機”作用。根據(jù)高宏生等的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高度負性生活事件中才可產生自殺意念,心理健康且沒有負性生活事件誘發(fā)的大學生不會產生自殺事件。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自殺危險性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關系。誘發(fā)事件通常不是大學生自殺的關鍵原因,卻經常成為壓垮大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的學生平時因為各方面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自己不能進行減壓,也不能有效地向外求助,一旦再遇到立即性的危機,特別是一些困窘或屈辱的事件,導致平時積壓的大量負性情緒同時爆發(fā)出來,可能會直接引發(fā)自殺行為。
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已經走入正規(guī)專業(yè)和規(guī)范科學,我們希望通過高職學生自殺意念產生的危險性因素的研究與分析,有機結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力量,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預防自殺的發(fā)生,甚至是次生危機的發(fā)生,共同為構建和諧學校、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XL1518。
(作者單位:1江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2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