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屯堡街景。
在貴州,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老京族”的這個族,查56個民族是查不到的,但“老京族”確實存在,他們在貴州是漢族和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均不被認同的群體。他們被稱為屯堡人,服飾、建筑、生活習(xí)俗,與眾不同,形成了特有的屯堡文化圈。最經(jīng)典的屯堡“老京族”文化,集中在貴州安順市東28公里的天龍屯堡文化旅游區(qū)。
2頭帕。
3十字簪。
趕到屯堡天龍古鎮(zhèn),看到鎮(zhèn)堡門前廣場上擁堵的車輛和人流,好一陣興奮,無巧不巧的,正趕上屯堡人的集市。
4繡花鞋上可是有尖刀的喲。
5驛站茶亭。
1戴黑帕的是老輩婦女。
2集市上的屯堡婦女。
鄉(xiāng)間的集貿(mào)市場,在屯堡天龍古鎮(zhèn)這邊叫趕場、趕壩。一個趕字,透著匆忙。擺攤的,買貨的,大多是穿戴特色服飾的屯堡中老年婦女。藍色的長衣罩在外頭,那藍,含的綠色濃一點,大斜襟,襟邊兩黑兩白一花的大長條,斜成廠字形,花條紅綠白色小塊面的圖案相間;頭上包著青帕、白帕,后纂兒插著十字玉簪;腰束著白黑兩色絲絳,白窄黑寬。有的小女孩兒也是束腰的藍斜襟褂,不帶帕,頭發(fā)用大朵花束出童子雙環(huán)髻。背著孩子的婦女,用的是彩色的挎帶兜,背上盛裝物品的則是口大底小的圓背簍。對屯堡女人的服飾,導(dǎo)游老駱隨口說出了一句順口溜:“頭上罩罩,耳上吊吊,腰間哨哨,腳上蹺蹺?!背赃^了午飯,在鎮(zhèn)街上的一個茶驛(驛站茶館)旁,我們請教了賣茶的兩位老人。她們的頭上罩罩,指的是頭帕。頭帕,未婚女人不罩,上有老人的已婚婦女平時包的是白帕。長輩婦女,長期包的是黑帕。包白帕的婦女,遇到家里小輩辦喜事兒,要包黑帕;包黑帕的,家里頭老人先起房子,老人過世,要包白帕,都是有講究的。罩頭帕的儀式,是在結(jié)婚前的那一天晚上,要把結(jié)打好了,開臉。開臉也叫拔苦發(fā)。苦發(fā),就是腦門兒上的那些頭發(fā)??喟l(fā)拔得越多,意味著今后的日子越幸福。頭上罩罩,主要還是指后纂兒上插的梅花管簪,共4塊,形成十字形,上面的象征是一座山,橫著的,象征是一條江;下面的,象征一塊田,由一根銀鏈,把梅花管簪串起,意思是丈夫去打仗了,做了媳婦,在家種田,盡管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是連在一起的。有吉語:“銀鏈拴起,千山萬水心連心?!边@梅花管簪,結(jié)婚頭一天晚上要插上。耳上吊吊,是指耳環(huán)。屯堡婦女吊的耳環(huán),都是銀的,分圓形的和魚形的。圓,圓圓滿滿的意思;魚,年年有余的意思。銀耳環(huán),還起到身體健康狀況顯示器的作用。身體好,越戴越亮;身體不好,銀色會越戴越污。腰間哨哨,是指腰帶,叫絲頭解腰,總共4米長,4米是12市尺,象征一年12個月,共888根,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細點說,恐怕是月月如意,年年發(fā)財,越發(fā)越有,越有越發(fā),發(fā)發(fā)發(fā)。至于腳上蹺蹺,兩位老年婦女為了幫助我們理解,拿出了家底給我們看,那是大腳的繡花鞋。繡花鞋的鞋頭,一是尖尖的,二是內(nèi)藏機關(guān),尖尖里有柄牛耳尖刀,這是為婦女防身用的,見財見色起意之徒,只顧看上面了,卻疏忽了平地也會風(fēng)云起,嗖,繡花大腳飛將上來,不是見血封喉,當(dāng)場暈菜,也得疼得吱呀亂叫亂跳。鞋底是牛皮底,三層上好牛皮,又厚又結(jié)實,上有9顆鐵釘,每3顆一組,共3組,取天長地久之意,也叫長長久久。用牛皮底,除了結(jié)實耐用還有防水的作用,下雨天可拿繡花鞋當(dāng)雨鞋穿。鞋面兒上的花色圖案,繡的是蝙蝠,寓意吉祥。
從對概括女性衣著配飾的四句順口溜的解析中,我們感受到了的一種信息:屯堡婦女,男人是在外當(dāng)兵的。從結(jié)婚的那天起,就有了長別離的思想準備,身分兩地,心相隨,情相牽;不僅要在家種好田,挑起生活的重擔(dān),還要能自立自強,獨善其身。她們是軍嫂。不過,拉開話題,才知這軍嫂是600年前的軍嫂。600年來,屯堡人一直沿襲著舊風(fēng)舊習(xí)而已。奇裝異服的屯堡人,是真正的漢族。當(dāng)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平定南梁王反叛,2個月艱辛征程抵達普定(安順),同年臘月“白石江大戰(zhàn)”一舉殲滅元藩王。戰(zhàn)事平息以后,30萬大軍沒有返回,就地屯田駐防,開發(fā)大西南,這才有了屯堡,有了屯堡人和屯堡文化。得知屯堡人現(xiàn)在的服飾是600年來一直保持的鳳陽服飾時,我們不禁大驚。明王朝皇帝家鄉(xiāng)的漢人當(dāng)年就是這個樣子??!驛茶店的老板57歲,名叫陳忠秀。她說,不是沒變化,明朝服裝本是長衣大袖,現(xiàn)在改小了,袖子原來1.2尺大,現(xiàn)在只有7寸;原來是自己一針針縫的,現(xiàn)在改機械化了,用縫紉機;原來衣服的花邊是自己編的,現(xiàn)在也改用機繡了。大山深處,多么堅韌的一族!改朝換代,主流漢族社會在幾百年間,已經(jīng)變到再回過頭來看自己老祖宗,自己的前身,竟覺得像是少數(shù)民族了。
屯堡人沒有經(jīng)歷過大清王朝和民國嗎?
3厲害了,俺的神。
4地戲臉子。
屯堡另一個戰(zhàn)爭影子極深的文化是地戲。屯堡人管地戲叫跳神,把地戲班子的負責(zé)人叫神頭,官稱:神像首領(lǐng)?,F(xiàn)在的屯堡天龍鎮(zhèn)神頭是陳先松。陳先松也是一位老人了,清瘦,腿腳好,嗓子更好,清唱地戲,無伴奏,唱男聲是男聲,唱女聲是女聲,聲音要高便高,要細便細,要硬便硬,要柔便柔,上下通透,拿捏自如,真假嗓并用,抑揚頓挫,沒有一點滯澀干癟,聽來十分受用。這是練功練來的。他13歲學(xué)戲,40年的功底,人稱地戲王,能從容掌握8種唱法。他給我們學(xué)張飛,這是黑頭;又學(xué)女性的哭板,用鼻腔,聲音從腦門出來,出得很細很軟,悲傷的情調(diào),像四川號子似的,卻不是高亢,而是凄切的細柔。張飛、李逵、竇爾敦類人物和穆桂英、樊梨花類人物在同一個男人身上分涇渭,若非所見所聽,真是不敢想象。
1紅色臉子代表忠勇。
2白色臉子代表英武。
3老胡子通用,真頭發(fā)做的。
4臉子要有武將的神采。
說地戲和軍隊、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一是地戲,源于軍儺。軍儺是軍隊戴著面具在出征祭奠上舉行的一種儀式上用的,有鼓壯軍威、震懾敵人的作用。地戲一直是帶著儺具也就是臉子來演出的,從來沒有更改過。其二,地戲題材表現(xiàn)的是沙場春秋,人物全是將:文將、武將、老將、少將、女將。女將不是由女人來演,地戲班里沒有女人,它是男性的藝術(shù)。劇目有《楊家將》《三國演義》《薛丁山征西》《隋唐演義》之類。演出的忌諱也體現(xiàn)出與軍隊、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第一場演出不能損兵折將,出師未捷身先死是不行的。
地戲是被神化的。它和一般的戲曲不同,不能說演就演,演出前要請臉子,請臉子要擺香案,獻雄雞、豬頭,舉行儀式,燒香叩拜,求神靈把靈氣給臉子。開了箱,請了臉子戴上,演員便轉(zhuǎn)化為神。演出的時間,也不是隨意的,一年中只有兩次,一次是春節(jié),從初二開始,避開初四,初四不能演,這天被視為不吉利,一直演到正月十五。第二次演是在鬼節(jié)(農(nóng)歷七月中旬)。每次演罷要掃場封箱,送神各歸其位。臉子是圣物,封了箱是不能隨意亂動的。
地戲的臉子選用硬度強、疤拉少的丁木和楊木制作。一部戲里(他們叫堂)一個角色(一尊神)便一個臉子,一堂臉子多達幾十張上百張,甚至更多。臉譜化,有黑白藍綠紅諸色,紅色代表忠勇,藍色代表果敢,綠色代表沉穩(wěn),白色代表英武,眉眼鼻嘴要有武將的威嚴,要有煞氣、霸氣。也不都是這樣,女將強調(diào)秀氣,文將強調(diào)神氣。老將的胡子是用真頭發(fā)做的,不能假,也不能隨便就用什么人的頭發(fā),要找德高望重的老人取發(fā)。
地戲王領(lǐng)我們到了他家,上了二層閣樓,請出了幾件臉子的精品給我們看。年頭長的地戲臉子背面顏色深,發(fā)黑發(fā)暗,新做的臉子發(fā)白。年頭越長的臉子價值越高,二三百年以上的臉子已是文物了。
5地戲王陳先松。
6這是為旅游團表演的地戲。
地戲現(xiàn)在是天天演了,開發(fā)了旅游,要給旅游團看,每場時間不長。真正的演出,一演就是3個小時,也有通宵演的時候,一氣兒演十幾天二十幾天,一堂戲演四五年才能演完。一年中演不完,只能演到哪算哪兒,來年再接著演。演出的場地不講究,有塊平地兒就行,觀眾坐得高,演員的位置低,演員的臉被罩在黑罩子里,臉子朝上,觀眾才能看清正臉。演員在表演的時候,武打雖說是程式化的,但動作的幅度挺大,彈跳騰挪都有,離地飛起的動作是很好看的。于是我有了種好奇:演員是怎么看黑罩外的世界的?黑罩上并沒有窟窿眼兒,莫非黑罩是紗的?外面看,黑一片,里面往外看,能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