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錚
“臨穢丞印”封泥出土于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花兒山鄉(xiāng)張店村北漢代古城遺址①學術界一般習稱為“張店漢城”或“張店古城”。以西的丘崗之上。“臨穢丞印”封泥直徑2.4厘米,厚0.5厘米。②郭富純、趙錫金主編:《大連古代文明圖說》,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57頁?,F藏于大連市旅順博物館。所謂“臨穢丞”即“臨穢縣丞”?!芭R穢縣”為當時中原王朝郡縣行政制度下的縣一級行政單位。令人遺憾的是,揆諸諸史典籍,均不見有關“臨穢縣”之只言片語,可知系史籍失載所致。“臨穢丞印”封泥出土于遼東半島南部,據其名可知其與東北古族之違(穢)族、中原王朝對東北邊疆的行政管轄關系甚大。故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該封泥及其縣治地望做一考據探索,以求就教于學界同仁。
圖一 “臨穢丞印”封泥
違,亦作穢、?等。與違人有關之稱謂見諸史籍約于戰(zhàn)國之際,其稱謂首以“穢人”見于《逸周書·王會解》。其文有云:“稷慎大麝,穢人前兒,良夷在子?!雹冱S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42頁?!梆⑸鳌薄胺x人”“良夷”均系東北古族稱謂,分別其后之“大麝”“前兒”“在子”為貢賦方物之名。遂知“穢人”之地以“前兒”為特產?!兑葜軙纷⒃疲骸扒皟喝臬J猴立行,聲似小兒。”②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42頁。結合東北地區(qū)多有大鯢(娃娃魚)的物種分布,所謂“前兒”很可能系大鯢類生物。有關穢人記載又見同時期志怪典籍《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③袁珂譯注:《山海經全譯》卷14《大荒東經》,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9頁。雜家名著《呂氏春秋·恃君》則有“非濱之東,夷穢之鄉(xiāng)”之載。東漢高誘注:“東方曰夷,穢,夷國名?!雹埽☉?zhàn)國)呂不韋輯、(清)畢沅輯校:《呂氏春秋》卷20《恃君覽》,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574頁。遂知違人已立國,謂之“?國”。兩則文獻系有關“違國”之最早記載。至漢魏,《漢書》《后漢書》與《三國志》對違人的記載更加確切和詳實?!稘h書·武帝紀》云:“(元朔元年)秋,……東夷?君南閭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海郡?!雹荩h)班固:《漢書》卷6《武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69頁。《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載:“其印文言‘違王之印’,國有故城名違城,蓋本違貊之地,……”⑥(晉)陳壽:《三國志》卷30《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42頁。此“違貊之地”在《后漢書·東夷傳》中簡化為“本違地也”⑦(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0頁。。凡以上數則有關漢朝向“違國”頒賜“違王之印”“南閭?君”歸漢等記載,已多為學術界探討,特別是對蒼??さ赝目紦v時已久,形成諸家之說,聚訟至今。⑧見劉子敏、房國鳳:《蒼??ぱ芯俊罚稏|疆學刊》1999年第2期;趙紅梅:《漢四郡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3-34頁;王天姿、王禹浪:《西漢“南閭穢君”、蒼??づc臨穢縣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年第1 期;楊軍:《違人與蒼??た肌罚兜赜蛭幕芯俊?018年第4期,等等?!妒酚洝て浇蚝钪鞲噶袀鳌愤€記載了大臣嚴安上書漢武帝:“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違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蘢城?!雹幔h)司馬遷:《史記》卷112《平津侯主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959頁。遂知“違州”亦當是武帝時對“違地”之別稱。其后還有《三國志》載“東違”“不耐違王”“不耐違侯”等。由此可見,有關違人之記載,有“穢”“?”“違”之同名異稱。
違族常以“穢貊”連用出現?!豆茏印ば】铩吩疲骸埃ɑ腹┚藕现T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穢、貊?!雹猓ù呵铮┕苤僮?;吳文濤、張善良編著:《管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76頁。但鑒于《管子》成書年代的復雜性,此處“穢貊”究竟為“穢貊”連稱還是句讀為“穢、貊”,尚難以完全確定。?王禹浪、王俊錚:《穢貊研究述評》,《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一般來說,《史記·匈奴列傳》所載“東接穢貉朝鮮”?(漢)司馬遷:《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891頁。、“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漢)司馬遷:《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913頁。,同書《貨殖列傳》載“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漢)司馬遷:《史記》卷129《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265頁。,已確為“穢貊”連稱無疑,其年代當在西漢前期。
從考古學文化的視角來看,西團山文化在陶器器型與紋飾、墓葬形制等文化面貌上與其周邊的鶯歌嶺文化、東康類型、白金寶—漢書文化等差異明顯,而與其南部遼東地區(qū)的遼河、渾河、渾江流域等同期文化具有較多一致性。可知,西團山文化與遼東地區(qū)同屬于一個民族文化圈,當為違貊族系或其分支。再結合西團山文化的年代及相關文獻所載,其族屬應為違人。①董學增、李澍田:《略談西團山文化的族屬問題》,《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 期;董學增:《再論先秦時期吉林西團山文化的族屬是穢人的一支——駁林明棠先生的肅慎說》,《北方民族》2006年第1 期;武國勛:《古代東北亞違貊族綜論(前編)》(上),《東北史研究》2010年第4期。吉林西團山文化為違族考古學文化的觀點已幾成學界公論,走出了將西團山文化族屬誤判為肅慎族的時代。
目前,在以今吉林市、長春市為中心的區(qū)域內,發(fā)現了百余處西團山文化遺址與墓地。五常沙河子石棺墓的發(fā)現表明其最北界已抵黑龍江省南部的拉林河流域。西團山文化人群仍大量使用磨制石器,以石鋤、石耜、石鏟、石刀、石磨盤、石磨棒等農業(yè)用具為主。陶器以褐色或灰褐色夾砂陶為主,素面,手制,鼎鬲等三足器發(fā)達,如筒腹錐足鼎、發(fā)襠撇足鬲等,與燕文化滲入有關。另有罐、壺、甑、甕等器型,以及網墜、紡輪等漁獵、紡織工具。豆形器則表現了與圖們江、綏芬河流域團結文化的相似性。青銅器以小件器物為主,主要為銅紐扣、泡形飾、鏡形飾、聯珠形飾、鏤孔心形飾等裝飾物和短劍、箭鏃等小型武器。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遺址出土的銅斧石范,反映了西團山文化人群已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在吉林市西團山、泡子沿前山、猴石山等西團山文化遺址、舒蘭黃魚圈等地均發(fā)現了以半地穴式房址為主的西團山文化居址,基本位于向陽山坡或人工改造的山坡臺地。在蛟河、舒蘭、伊通、東遼等地還發(fā)現了土筑圓城,城內多有穴居坑。②董學增:《吉林西團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博物館研究》2009年第1期。西團山文化以石棺葬為主要葬式。早期多為板石立砌的箱式石棺墓,至文化中期開始大量出現塊石壘砌的石塊棺,晚期除繼續(xù)沿用石塊棺葬式外,出現了土壙墓和甕棺墓。③文志:《西團山考古史料》,出自吉林市郊區(qū)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吉林市郊區(qū)文史資料》(第三輯),1988年,第18-19頁。西團山文化在高領環(huán)耳陶壺、豆形器等器物上與位于其北方的慶華堡寨類型存在相似性,表現出一定的關聯度,同時也受到其南部遼東地區(qū)燕秦漢文化的強勢輻射。
根據《論衡》《三國志》《后漢書》等文獻中關于夫余族源神話的記載,可知橐離國王子東明因國內政治斗爭而南逃,渡“掩□水”,至“夫余之地”而建夫余國。其初都之地在今賓縣慶華堡寨遺址。④王綿厚:《東北古代夫余部的興衰及王城變遷》,《遼海文物學刊》1990年第2 期;王禹浪:《“索離”國及其夫余的初期王城》,《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年第1期。夫余國勢力不斷南下,終至“違地”,導致了“違城”的政權嬗代?!度龂尽の褐尽|夷傳》云“(夫余)國有故城名違城,蓋本違貊之地”⑤(晉)陳壽:《三國志》卷30《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42頁。,表明“違城”已然為夫余國所據?!斑`城”易主正是源于夫余國自北方“橐離之地”的不斷南下。⑥王俊錚:《兩漢時期夫余王城研究》,大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除此之外,在朝鮮半島東部活動著稱為“東違”的穢族分支?!稘h書·武帝紀》那則關于“南閭違君”降漢的記載,有注服虔曰:“穢貊在辰韓之北,高句麗、沃沮之南,東窮于大海。”⑦(漢)班固:《漢書》卷6《武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69頁。服虔雖然將“南閭違君”活動地望錯誤地認定為朝鮮半島的違貊族群,但他依然指明了朝鮮半島也存在違人的事實。《史記》中所謂“穢貉朝鮮”當包括了位于朝鮮半島的違人,即所謂“東違”。《后漢書·東夷傳》云“沃沮、東違皆屬焉”⑧(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3頁。,即臣服于高句麗。是文又云:“違北與高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違及沃沮、句驪,本皆朝鮮之地也?!雹幔铣に危┓稌希骸逗鬂h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7頁。此處之“違”正是“東違”無疑。朝鮮典籍《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南解次次雄”條載:“(新羅王南解次次雄,筆者按)十六年春二月,北溟人耕田得違王印,獻之。”①金富軾著,孫文范等??保骸度龂酚洝肪?《新羅本紀第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頁。南解次次雄十六年即公元19年,合中原新莽天鳳六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年?!逗鬂h書·東夷傳》云:“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并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自單單大領(筆者按,應為嶺)已東,沃沮、違貊悉屬樂浪。后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雹冢铣に危┓稌希骸逗鬂h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7頁。遂知“東違”亦有“違王”,而“違王印”的出土時間約在漢四郡昭帝改制后“樂浪東部都尉”所轄“領東七縣”的建置時間內。筆者曾一度將“東違”認定為南閭穢君降漢后南遷的一批違人:“穢人南遷后的‘東穢’(樂浪穢、不耐穢)分布在圖們江流域以南、辰韓以北的朝鮮半島東北部?!雹弁跤砝?、王俊錚:《穢貊研究述評》,《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但就史籍載其與沃沮、高句麗共存,以及《史記》中“穢貉朝鮮”并稱的情況來看,尚難以對“東違”族源做出最終認定。
由是觀之,可知違人分布地域相當廣泛,從松花江上游、經遼東地區(qū)延伸至朝鮮半島東北部,均是其地理分布范圍。
明確了違人的分布地域,進而探討“臨穢縣”治所地望。劉俊勇將“臨穢丞印”封泥的年代認定為戰(zhàn)國至秦代,并認為張店漢城系燕國遼東郡下轄某一縣治。④劉俊勇:《論大連(旅順)在中國東北史中的地位》,《大連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顯然,該縣即應系“臨穢縣”無疑,但作者未能提出任何依據,僅從封泥形制、文字風格及其出土地點就將“臨穢縣”治所認定在張店漢城,論據不足?!洞筮B古代文明圖說》一書則將其標注為漢代。⑤郭富純、趙錫金主編:《大連古代文明圖說》,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57頁。該書為大連地區(qū)古代文物精品圖集,僅對文物基本信息和年代予以著錄,未有考釋。王綿厚將其認定為漢樂浪郡封泥。是文云:“迄今在遼海地區(qū)發(fā)現的漢城中,出土涉及漢樂浪郡郡縣封泥的,只有錦西(葫蘆島)邰集屯漢城中的‘臨屯太守’封泥和張店漢城中的‘臨穢丞印’。這是漢代樂浪郡縣與遼東郡和遼西郡濱海縣城信使交通的直接物證。”⑥王綿厚:《普蘭店張店漢城與熊岳漢城再踏查槧記》,載郭富純主編《旅順博物館學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作者雖未指明地望,但對“臨穢丞印”封泥為樂浪郡縣封泥的定性,將其地望大概指向了朝鮮半島。不過,王綿厚先生未經考證,直接將“臨穢丞印”認定為漢樂浪郡縣封泥,令人疑惑。如上所述,上述學者僅從歷史背景出發(fā),對其稍加敘述,均未能從其文字內涵及民族演進、移動的視角予以深入挖掘。
王天姿、王禹浪首次對“臨穢縣”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考據。他們在將蒼??たぶ慰紦榇筮B張店漢城的基礎上,認為:“該封泥出土于張店漢城以西的土崗上,則意味著張店漢城有可能就是蒼??は螺牭呐R穢縣治所,這也說明臨穢縣為蒼海郡首縣,郡治與首縣縣治當在一城。值得注意的是,張店漢城有大城、小城之分,這既有可能是官署與市井在城區(qū)功能布局上的劃分,也有可能正是蒼??づc臨穢縣治所分立的表現?!雹咄跆熳?、王禹浪:《西漢“南閭穢君”、蒼海郡與臨穢縣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年第1期。同時,又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即將“臨穢”作“臨近穢地”解,繼而將地理位置最為靠北的梨樹縣二龍湖古城考證為“臨穢縣”治所。⑧王天姿、王禹浪:《西漢“南閭穢君”、蒼??づc臨穢縣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年第1期。作者對張店漢城的定性,雖與劉俊勇觀點一致,但提出了明確的判斷根據。筆者以為,將“臨穢縣”治所就近認定在張店漢城,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其一,封泥作為信函彌封的憑證,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郵驛保密制度,因此具有非常大的流動性,不能因封泥出土于某古城附近,就貿然將其認定為封泥所屬行政單位的治所。其二,張店漢城地處遼東半島南部,其行政管轄自燕秦以來一脈相承,文獻記載明確,《漢書·地理志》清楚地記載了遼東郡下轄十八縣的名稱及其相對位置。今遼南一帶盡歸“沓氏縣”所管轄,治所在今大連旅順口區(qū)鐵山街道牧羊城城址,其后沓氏縣東遷之“東沓縣”則可能在大連甘井子區(qū)營城子或開發(fā)區(qū)董家溝、大李家一帶。①王禹浪、王俊錚:《漢代遼東郡沓氏縣、東沓縣、沓津合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年第6期。在經濟文化繁榮、漢族人口稠密的遼東郡轄境內增設縣治,史籍卻未有任何記載,令人疑惑不解。其三,蒼??さ慕ㄖ帽尘凹啊芭R穢縣”的稱謂含義,確乎是表明了其二者均與違人活動存在關聯,但蒼海郡在文獻中出現次數甚多,“臨穢縣”卻只字未提,無法斷定其二者之間一定存在行政統(tǒng)屬關系。
通過對我國境內和朝鮮半島出土的秦漢官印封泥加以細致比對,筆者認為“臨穢丞印”封泥在字體風格上似乎更加接近朝鮮半島出土的西漢樂浪郡官印封泥,故“臨穢丞印”封泥年代為西漢時期的可能性較大。王綿厚先生將其認定為樂浪郡官印封泥,至少在年代學認定上應是十分正確的。隨著漢代對東北南部及朝鮮半島進行郡縣統(tǒng)治,大量漢郡官印封泥出現在這一地區(qū),也是完全符合歷史發(fā)展境況的。
依據古漢語行文習慣,“臨穢”作臨近“穢水”或“穢貊水”解更加合理。在古漢語使用習慣中,“臨”字常與江河地名連用,進而組合成新的地名稱謂,如臨江、臨汾、臨沂、臨漳、臨潢、臨渭等,該類地名群幾乎無一例外與鄰近河流有關?!芭R穢”之“穢”又作“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違”:“水多皃(同“貌”,筆者注)。從水歲聲?!惫省芭R穢”之“穢(違)”也極有可能是河流之名,即上文所述之“穢貊水”——今輝發(fā)河——松花江。
今遼寧、吉林地區(qū)有渾河、渾江、輝發(fā)河等江河稱謂,金代又稱輝發(fā)河為回怕川。事實上,“渾”“輝發(fā)”“回怕”等地名稱謂均系“穢”“穢貊”之同音異寫?!拜x發(fā)”之“發(fā)”即發(fā)族,又作“北發(fā)”“亳”,“發(fā)”“亳”“貊”當為一音之轉,即肅慎與燕之間的一部分貊族。②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一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71頁。“穢貊水”的稱謂在不同歷史時期演化為粟末水、蘇密水、宋瓦江、松花江等。松花江這一地名稱謂的語源正可追溯至此。這即是說,“粟”“蘇”“宋”“松”“渾”“輝”等實為穢貊之“穢”的不同標音,“末”“密”“瓦”“花”“發(fā)”“怕”等為穢貊之“貊”的不同標音。漢晉時期夫余國“北有弱水”,李健才先生考證“弱水”指今東流松花江西段,而挹婁“北極弱水”則是指通河以東的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③李健才:《夫余的疆域與王城》,《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2年第4期。“弱水”為第一松花江的觀點已基本為學術界所接納。一般認為,松花江在漢晉時期的稱謂即“弱水”。④李健才:《松花江名稱的演變》,《學習與探索》1982年第2 期;吳蓓、謝藝:《松花江名稱由來與河道變遷之考證》,《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事實上,夫余“北極弱水”之松花江,即國家疆域的北界,而夫余王城附近的松花江大概不應被叫作“弱水”。如松花江這等流程較長、流域面積廣闊的大河,在不同河段擁有不同稱謂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筆者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教授曾展示的德國柏林普魯士文化遺產圖書館藏《州屬舊界并磨盤山等處地輿全圖》⑤華林甫:《德國庋藏晚清吉林輿圖的初步考釋》,載韓賓娜主編《丙申輿地新論——2016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文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中發(fā)現,晚清時期輝發(fā)河有一支流名“蘇密河”,該地名今已不存。可見蘇密河、蘇密水之間并不等同。這一線索恰恰說明,在歷史上松花江水系的地理概念中,蘇密河、輝發(fā)河、蘇密水一以貫之,其稱謂均源出于“穢貊水”。上述諸河流域正是古代穢貊族的活動范圍。
“臨穢縣”既是漢代郡縣,其地望所在必然存在豐富的漢文化。輝發(fā)河—第二松花江流域當以今吉林市東郊松花江右岸東團山一帶之漢文化最為豐富,這一帶也正是兩漢時期夫余王城故址。①王俊錚:《兩漢時期夫余王城研究》,大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值得注意的是,在吉林市一帶漢代遺址下層,普遍疊壓著西團山文化遺存。鳥居龍藏最早考察東團山遺址時即已發(fā)現西團山文化石器,但具體形態(tài)不詳。李文信先生則在東團山一帶采集到空心、實心柱把豆,“幾有化為鼎形之勢”的陶鬲,器耳有圓蔓狀、曲橋狀、突瘤狀的陶罐,以及缽盂、紡輪等,陶色以紅色為主,褐色次之,另有少量黑陶。還有石斧、石刀、石劍、石棒、石環(huán)、網墜等石器。②李文信:《吉林市附近史跡及遺物》,載《李文信考古文集》(增訂本),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57頁??脊殴ぷ髡哌€曾在東團山采集到銅泡飾一件,外凸內凹,凹面中間有一小紐。東團山、龜蓋山、馬家屯等遺址出土西團山文化陶器多為手制素面紅褐色夾砂陶,多見鬲、鼎等三足器。橋狀或紐狀耳等。東團山遺址還出土大量石器,有石斧、石鋤、石刀、石網墜、敲砸器等。石斧分柱狀長身斧和板狀長身斧兩種類型,刃部則有斜刃和弧刃之別;石刀分為無孔石刀和雙孔石刀,平背,弧刃,呈半月形;石鋤為亞腰形,打制;石網墜為扁平河卵石打制而成;敲砸器多為不規(guī)則球體,僅見兩件圓餅狀。③吉林省文物志編修委員會編:《吉林市郊區(qū)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修委員會,1984年,第58-60頁。由此可見,在漢文化群體大量涌入今吉林市一帶之前,這一地區(qū)生活著大量穢人。隨著夫余國南下進入“穢地”及“穢國”核心地帶,占據“穢城”,建立了新的夫余王城。在今吉林市西團山文化上層形成了新的考古學文化——泡子沿類型。泡子沿類型的豎頸陶壺、陶豆與夫余先世漢書二期文化及其早期的慶華類型存在明顯相似性。穢族的西團山文化最終也被泡子沿類型取代。表現在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遺址出現西團山文化與泡子沿類型遺存上下疊壓、共存于同一處放房址,表明“當時有些夫余人直接沿用了西團山文化人的居住址”④李鐘洙:《夫余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64頁。。又如張立明言:“通過對泡子沿遺址的發(fā)掘,使我們第一次找到‘文化三’的地層堆積及晚于西團山文化的地層根據?!雹輳埩⒚鳎骸都峙葑友剡z址及其相關問題》,《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榆樹老河深墓地石棺墓向木槨墓過渡的跡象,以及吉林市帽兒山墓地石棺墓與木槨墓共存、同時木槨墓占據了絕大多數的現象,均反映了西團山文化的式微與泡子沿類型的勃興。⑥王俊錚:《兩漢時期夫余王城研究》,大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由于受夫余前期王城地望研究與“文化三”⑦張忠培先生將區(qū)別于“文化二”(即西團山文化)的以紅褐陶色夾砂粗陶、器型有卷沿或折沿的鼓腹罐或曲腹罐、器耳為豎耳等為特征的文化類型稱之為“文化三”。(見張忠培《吉林市郊古代遺址的文化類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1963年第1期)概念的影響,學術界始終未能更加清晰地識別吉林松花江一帶漢文化遺存與泡子沿類型中漢文化元素的關系,也未能很好地弄清泡子沿類型遺址中夫余文化與漢文化的共生關系。已有學者指出:“泡子沿類型的許多遺址中,均出土漢代陶片(在泡子沿遺址中,泡子沿類型的遺物與‘漢陶’出于同一層位),但不能據此認為‘漢陶’與泡子沿上層遺物同屬于一種文化,它應是與周鄰地區(qū)文化之間相互影響、滲透或文化交流的結果?!雹鄰埩⒚鳎骸都峙葑友剡z址及其相關問題》,《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鄭君雷亦認為,吉林市郊漢式陶器、漢式鐵農具、漢式墓等“漢陶遺存”的年代在西漢,可能是夫余境內的漢人遺存,或者是夫余在漢文化強烈影響下有機吸收的漢文化元素。①鄭君雷:《東北郡縣以外地區(qū)秦漢時期的考古發(fā)現與研究》,載《邊疆考古與民族史續(xù)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19頁。因此,筆者在對兩漢時期夫余王城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吉林市一帶的漢文化遺存進行解讀和分析,認為該地可能系漢代“臨穢縣”地望所在。
早在20世紀初,日本考古學家、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就對今吉林市東郊沿江遺址進行過踏查,在其名著《滿蒙古跡考》“長春與吉林”一節(jié)將“獨立小邱”東團山與“其下田中”之南城子首次較為科學地定性為“有關系之堡寨”。②[日]鳥居龍藏著、陳念本譯:《滿蒙古跡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71頁。20世紀40年代前后,考古學家李文信先生對吉林市城郊史跡進行過一次專業(yè)的實地踏查和文物采集。見刊于《歷史與考古》沈陽博物館??谝惶柕氖现都质懈浇粉E及遺物》一文,首次詳細羅列了出土于吉林市郊之古代遺跡遺物,并進行了初步研究。李文信采集到大量“漢族文化遺物”,“皆出土于龍?zhí)渡杰囌局翓|團山子間鐵道兩側”。其中有西漢時期五銖錢50余個,“每同明器殘片出土,或為古墓中物”。白銅鏡片一片,據是文手繪附圖,應系漢式規(guī)矩銅鏡,鏡紐較大。“斷面成不等邊三角形”的銅鏃,即三翼箭鏃,箭鋌恐已無存。“形如獸齒,上端一孔”,呈黃白色的玉墜飾?!皟炔壳嗌钡牟Aз|耳飾?!按婕s全當四分之一”的瓦當,灰色陶質,寬當輪,當面殘存“長”字大部,遂知其當面文字應系為“長樂未央”或“長生無極”等。如此漢代吉語文字瓦當,可見其當用于較高級別建筑之上,應系官衙建筑用瓦?;姨斩?,此種器物廣泛見于漢墓中。另見陶灶、陶甑及飾以王莽貨泉錢文的漢代陶片若干。③李文信:《吉林市附近史跡及遺物》,載《李文信考古文集》(增訂本),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60頁。1973年,吉林市文物部門在東團山進行了考古試掘,布探溝5 條,出土漢代板瓦殘片4 件、漢代陶俑、陶片等遺物。李文信先生早有論斷:“縱觀出土品致用之范圍甚廣,有建筑兵事、女性裝飾品、喪葬用物、一般日用器等。窺其生活,蓋有官署之建筑、軍事之設備,以保護漢人為安居?!链宋崛吮赜小说丶从袧h人遺物。當時究屬漢代某地’之問題發(fā)生,據遺物之考證,吾人僅敢斷定‘此處確有漢族生活遺跡及文化遺物’耳?!雹芾钗男牛骸都铸?zhí)渡綕h代文化》,載《李文信考古文集》(增訂本),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頁。由此可見,吉林市東團山一帶漢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官署、軍營、民居齊備,附近又多有漢墓分布,當是漢人群體聚居之一大城邑。
圖二 東團山至龍?zhí)渡揭粠С鐾翝h文化遺物
曾有學者將今吉林市一帶定為漢代上殷臺縣故址。上殷臺縣系漢玄菟郡屬縣之一,《漢書·地理志》載:“玄菟郡,……縣三:高句驪,上殷臺,西蓋馬?!雹荩h)班固:《漢書》卷28《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26頁。除上殷臺縣外,其余兩縣地望皆有注疏,唯上殷臺地望爭議頗大。清代陳灃《東塾集·說長白山》即已提出,“上殷臺雖無山水可考,然排比鉤稽,而知其當在西蓋馬之北,高句麗之東,其地為長白山之北也”。長順修《吉林通志》云:“西蓋馬、上殷臺兩縣為今吉林府境并府境以外南際長白山之地?!崩钗男畔壬鷵叭怂频赝?,明確提出:“而上殷臺縣以旁證求之,則在長白山北,吉林附近。”①李文信:《吉林龍?zhí)渡綕h代文化》,載《李文信考古文集》(增訂本),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近年相關著述多以吉林市地理方位“失之偏北”而否認此說。如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從《奉天通志》,以今通化市為其縣治故址。②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第21頁。孫進己、馮永謙等則以通化縣快大茂鎮(zhèn)西南赤松柏古城定為上殷臺縣址。該城建筑規(guī)模具備縣一級標準,出土文物年代特征一致,同時地處高句驪縣至西蓋馬縣交通要道,與文獻所載排列暗合。③孫進己、馮永謙主編:《東北歷史地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7頁。2005-2007年,吉林省文物部門對赤松柏城址進行了局部發(fā)掘,發(fā)現了兩漢時期大型院落基址,其城墻建造方式也明顯區(qū)別于周邊的高句麗山城,而與遼東地區(qū)漢城非常接近。出土遺物具有當地土著和漢式器物兩種風格。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歷程(1983-201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30 周年紀念》,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3-44頁。因此,赤松柏古城上殷臺縣址的觀點已為學術界基本接受。
如上所述,既然上殷臺縣址已確定于通化渾江流域,那么吉林市一帶則必然是其他行政建制之所在。玉墜飾、玻璃耳塞等較高品級文物反映了漢代上層社會的生活,特別是帶有“長”字的漢代吉語文字瓦當、板瓦的發(fā)現,表明該地區(qū)存在官署一類建筑。因此,筆者以為今吉林東團山一帶很可能系“臨穢縣”治所所在,以往一些學者以漢代村落視之顯然有失偏頗。同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嚴安上書漢武帝“略違州”,《史記集解》:“如淳曰:‘東夷也?!薄妒酚浰麟[》:“違州,地名,即古違貊國也?!雹荩h)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960頁?!斑`州”在東夷之地已毫無疑問,而如何理解《史記索隱》的注解?筆者以為,首先,“違州”與“古違貊國”同為一地。依筆者上文所論,所謂“違貊國”大抵即“違國”無疑,其地在今吉林市一帶。第二,“違州”在“古違貊國”故地,故而唐人司馬貞在為《史記》做索隱時加一“古”字,意在強調“違貊國”已不存。如此,無論從何種角度說,“違州”都與今吉林市一帶存在著密切關系,而若從后者說,那么“違州”可能就是“臨穢縣”的別稱。
在吉林市東團山附近,還存在龜蓋山、小石橋、馬家屯等多處漢文化遺址。龜蓋山遺址位于永安鄉(xiāng)永安村,因一座形似龜蓋的小山而得名。北距帽兒山約500 米,西臨松花江。采集到漢代遺物有細泥灰色和黃色陶器口沿、陶片等。小石橋遺址位于江南鄉(xiāng)永安村第三生產隊小石橋屯居住區(qū)內,遺址北側有嘎牙河注入松花江。遺址曾出土泥質灰陶、陶器口沿、陶缽、漢代五銖錢等。馬家屯遺址位于吉林市東郊江南公社日升大隊電力抽水站南的沿江臺地上。在遺址地表和斷層處,到處可見漢代陶片。1960年和1983年進行文物普查時,采集到灰色細泥陶器口沿以及繪有弦紋、水波紋、繩紋等陶片。⑥吉林省文物志編修委員會編:《吉林市郊區(qū)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修委員會,1984年,第58-60頁。龜蓋山、小石橋、馬家屯等遺址均在東團山與南城子古城周邊,文化面貌一致,系東團山漢代城邑附近的村落遺址。
綜上,東團山一帶為“臨穢縣”治所的依據歸納如下:其一,瀕臨穢貊水,即松花江;其二,此地系穢人主要活動區(qū);其三,漢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具備縣一級城邑規(guī)模;其四,出土吉語文字瓦當、板瓦等品級較高建材,表明該地應存在官署類建筑;其五,東團山遺址附近有龜蓋山、小石橋、馬家屯等漢代村落遺跡,說明漢文化人口稠密;其六,《史記》所載之“違州”可能就是“臨穢縣”的別稱。因此,吉林市東郊以東團山為中心的沿江地帶完全存在作為臨穢縣縣治的可能。
臨穢縣雖史籍失載,但“臨穢丞印”封泥的出土證實了臨穢縣存在的真實可靠性。通過筆者上文的抽絲剝繭,臨穢縣可能位于今吉林市一帶是有理有據的。如若此說不誤,則說明漢代東北疆域已北達第二松花江流域上游的今吉林市一帶。吉林市一帶發(fā)現了漢代遺址和墓葬,此種情形正如佟柱臣先生所言,“這雖然不能證明燕、秦長城已經到了吉林,但都標志漢代疆域是包括吉林的”。①佟柱臣:《漢代及漢代以前的東北疆域》,《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而“臨穢縣”設置的原因,顯然與漢朝節(jié)制夫余國及當地土著違人有關?!逗鬂h書·東夷傳》:“其王葬用玉匣,漢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娶以葬焉。”②(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1頁?!度龂尽の褐尽|夷傳》:“公孫淵伏誅,玄菟庫猶有玉匣一具。”③(晉)陳壽:《三國志》卷30《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42頁。夫余王葬具“玉匣”(即金縷玉衣),皆是通過玄菟郡轉賜,那么夫余王城之側的“臨穢縣”很可能是隸屬于玄菟郡管轄。
以上論證無疑為漢代疆域史和行政建制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臨穢丞印”封泥發(fā)現于遼南大連的普蘭店張店漢城,正是遼南之地與建置于“違地”的“臨穢縣”之間行政往來的實物證據。
與違人有關的印綬封泥,《三國志》有“違王之印”的記載。“違王之印”即漢朝頒賜“違國”之官方印綬。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率族眾降漢的違人首領“南閭違君”很可能即是“違國”末代“違王”?!度龂酚洝ば铝_本紀》“南解次次雄”條載:“(新羅王南解次次雄)十六年春二月,北溟人耕田得違王印,獻之。”④[高麗]金富軾著,孫文范等校勘:《三國史記》卷1《新羅本紀第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頁。兩處有關“違王之印”的記載,透露了松花江流域“西團山穢人”與朝鮮半島東北部“東穢”政權上層的信息。無獨有偶,1784年,日本福岡農民甚兵衛(wèi)在博多灣志賀島修繕水渠時發(fā)現了“漢委(倭)奴國王”金印。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邊長2.3 厘米,印臺高約0.9 厘米,臺上附團蛇形鈕,通體高約2.2 厘米。⑤馮瑋:《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第30-31頁。這方金印印證了《后漢書·東夷傳》所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雹蓿铣に危┓稌希骸逗鬂h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21頁。1956年,我國云南昆明晉寧區(qū)上蒜鎮(zhèn)石寨山滇國墓地M6出土了“滇王之印”金印。印面邊長2.4 厘米,印身厚0.7 厘米,重90克,印紐為蟠蛇形象,蛇背上飾以鱗紋,蛇首高昂,印紐蟠蛇高2 厘米。印文系鑿成,篆書,白文四字。⑦云南省博物館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fā)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第113頁。這方金印不僅印證了《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之“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⑧(漢)司馬遷:《史記》卷116《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897頁。,同時修正了史籍記載——“滇王王印”應為“滇王之印”?!斑`王之印”與“漢委(倭)奴國王”金印、“滇王之印”金印一樣,均系漢朝中央政府直接頒賜,用于冊封周邊民族首領的印綬,以示對其方域的統(tǒng)屬與管轄。
除“王印”之外,還有1958年朝鮮平壤貞柏洞土坑墓出土的“夫租?君”銀印。孫慰祖則作“夭租?君”。⑨孫慰祖:《漢樂浪郡官印封泥的分期及相關問題》,《上海博物館集刊》,2008年。銀印印面陰刻“夫租?君”四個漢字,小篆字體,田字界格,每格各占一字。印面邊長2.2厘米。印鈕為似駝獸形。該方銀印顯然系當地“穢君”私人印綬。林禨對其印文進行了考釋,以為“夫租”實為“沃沮”,即樂浪郡下轄“夫租縣”。⑩林禨:《說貊》,《史學集刊》1999年第4期?!度龂尽の褐尽|夷傳》云:“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玄菟郡。后為夷貊所侵,徙郡句麗西北,今所謂玄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漢以土地廣遠,在單單大領(筆者按,應為嶺)之東,分置東部都尉,治不耐城,別主領東七縣,時沃沮亦皆為縣。”①(晉)陳壽:《三國志》卷30《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46頁。又見《后漢書·東夷傳》:“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并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自單單大嶺已東,沃沮、違貊悉屬樂浪。后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ㄎ淞?,省都尉官,遂棄領東地,悉封其渠帥為縣侯,皆歲時朝賀?!雹冢铣に危┓稌希骸逗鬂h書》卷85《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7頁。遂知,昭帝時,沃沮、穢貊(東穢)地悉屬樂浪郡析出的樂浪東部都尉管轄,初為玄菟郡治所的“沃沮城”降為“夫(沃)租(沮)縣”,為都尉統(tǒng)屬“領東七縣”之一?!拔志凇痹诜饽辔淖种凶鳌胺颍ㄘ玻┳狻?,可能是當時對字體的一種簡化。此情況同見于樂浪郡東部都尉治所,在《三國志·東夷傳》中作“不耐城”③(晉)陳壽:《三國志》卷30《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46頁。,同書《?丘儉傳》載?丘儉遠征高句麗時,言其“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④(晉)陳壽:《三國志》卷28《?丘儉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762頁。,可見《三國志》均以“不耐”出現。《漢書·地理志》即簡化為“不而”,早年朝鮮出土的“不而長印”亦如是。日本出土之“漢委奴國王”金印印文中的“委”字,實為“倭”的簡寫。結合文獻及墓葬出土細形銅劍,佟柱臣先生將其斷代為西漢中后期,⑤佟柱臣:《“夫租?君”銀印考》,載于《中國考古學會第六次年會論文集》(198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這一結論是可靠的。另有“漢歸義穢佰長”銅印,見于明代來行學的《宣和集古印史》⑥(明)來行學:《宣和集古印史》,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四年來氏寶印齋鈐印本,見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7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227頁。;“晉率善穢佰長”銅印,出土于朝鮮迎日郡新光面馬助里。均是中央政府任命世居民族首領為官吏的官方印綬。
20世紀上半葉,日本考古工作者在朝鮮平壤大同江南岸的土城洞樂浪郡故址收集到大量樂浪郡官印封泥,主要發(fā)表在1948年日本學者藤田亮策的《樂浪郡封泥考》《樂浪郡封泥續(xù)考》二文中。⑦[日]藤田亮策:《樂浪郡封泥考》、《樂浪郡封泥續(xù)考》,載《朝鮮考古學研究》,京都:高桐書院,1948年。其后,1989年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編《韓國の印章》、1998年東京國立博物館編《中國の印章》、2001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編《樂浪古文明》等著作又著錄和補充了一批樂浪封泥。⑧孫慰祖:《漢樂浪郡官印封泥的分期及相關問題》,《上海博物館集刊》,2008年。樂浪郡封泥是一批典型的漢代邊疆郡縣官印封泥群和出土文獻,較為完整地反映了漢代邊疆行政系統(tǒng)的往來情況,反映了縣、長、丞、尉等不同的官吏級別,并與文獻所載郡縣名稱及其分布交互印證。據目前所見樂浪郡封泥,在樂浪郡下轄25 縣中,就有朝鮮、講邯、縯水、含資、粘蟬、遂成、增地、帶方、駟望、海冥、長岑、屯有、昭明、鏤方、提奚、渾彌、東?、不而、蠶臺、邪頭昧、前莫、夫租等22 縣見諸各類封泥。其所提供的文獻價值和歷史地理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這些官印封泥均出土于朝鮮,所涉朝鮮半島以外(包括中國東北)漢代邊郡情況的封泥卻十分有限?!芭R穢丞印”封泥出土于遼東半島南部,其治所位于松花江流域,填補了漢代東北邊疆史的空白?!芭R穢丞”即臨穢縣縣丞,是輔佐臨穢縣縣令的重要官員。目前已有十余方“× ×丞印”樂浪郡封泥出土?!芭R穢丞印”封泥顯然也屬此類,與樂浪郡官印封泥共同建構起漢代東北邊郡的行政管轄體系,成為中原王朝管轄東北邊疆地區(qū)的重要實物依據。
回到上文,關于“臨穢丞印”之“臨穢”的含義,王天姿、王禹浪提出“臨近違地”的解釋,筆者一度也深以為然。“違地”顯然源于夫余國南下后出現的“(夫余)國有故城名違城,蓋本違貊之地?!崩鏄淇h二龍湖古城作為地理位置最北的漢文化古城,同時位于漢文化與東北世居民族文化的物質邊界的燕秦漢長城內側,其確乎符合“臨近違地”的地理特征。此觀點不失為一說。筆者在此補論一二,以求進一步加深學術界對梨樹縣二龍湖古城的認識。
二龍湖古城發(fā)現于1983年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古城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石嶺鄉(xiāng)二龍山村北崴子屯附近,故又稱“北崴子古城”。古城原坐落于二龍湖水庫西岸臺地,部分城區(qū)已為湖水淹沒。二龍湖水庫系東遼河和小子河交匯而形成。1987年春,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yè)與四平博物館又對二龍湖古城進行了聯合調查。據考古簡報,可知古城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方形,坐北朝南。古城周長750米。城址破壞嚴重,西墻長190 余米,大部已無存;北墻殘存東段墻體,長約76米;東墻、南墻保存較好,分別長193米、183米。南城墻被一曲折相錯之豁口截為東、西兩段,豁口寬約10米。考古簡報作者“疑為當時的門址”,事實上為一甕城門無疑。該甕門為我國戰(zhàn)國至漢代古城珍貴的甕城實物遺存。古城內出土了大量戰(zhàn)國至漢代漢式陶釜、矮領鼓腹陶罐、陶豆、陶盆、箭鏃外,城址東南則發(fā)現了與西團山文化特征相似的夾砂粗紅陶、長把豆、橫鋬耳等非漢式遺物,同類器物還在二龍湖古城周邊的伊通、東豐等地有所發(fā)現。①四平地區(qū)博物館、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吉林省梨樹縣二龍湖古城址調查簡報》,《考古》1988年第6期。這似乎表明戰(zhàn)國至漢代二龍湖一帶民族雜處的狀況,即漢人居于城內,土著文化群體散居于古城周邊。200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發(fā)掘了二龍湖古城東南部,發(fā)現十余處半地穴式房址,出土卷云紋、饕餮紋、弦紋瓦當以及筒瓦、板瓦、陶水管等建筑材料。②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吉林省四平市二龍湖古城址發(fā)掘報告》,載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邊疆考古研究》(第12輯),2012年第2期。2009年,因當地群眾在城內西南部取土時發(fā)現繩紋陶片,四平市文管會再次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與燕文化特征一致的大口尊、折沿筒形陶釜(有直腹和鼓腹之別)、陶罐、繩紋瓦等。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四平市二龍湖古城遺址2009年搶救性發(fā)掘》,《北方文物》2012年第4期??脊耪{查資料還表明,古城中部存在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夯土臺基。由于目前尚未對其進行發(fā)掘,具體情況不明。但從以往考古發(fā)掘所見瓦當、筒瓦、板瓦、陶水管等建筑材料來看,古城內必然建有可能為官署的較高級別較高建筑。
由于二龍湖古城為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地理位置最北端的漢文化古城,④趙賓福、杜戰(zhàn)偉、郝軍軍、張博:《吉林省地下文化遺產的考古發(fā)現與研究》(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246頁。并為漢代沿用,文化內涵豐富,關于其性質遂爭議頗多。蕭景全認為,該古城與內蒙古燕長城外側的敖漢旗“狗澤都”遺址、康家營子鄉(xiāng)廟下村遺址、白斯郎營子城址一樣,“可能是燕國長城線外屯戍一類城址”,同時也反對將燕秦長城東段劃入梨樹縣境內。⑤蕭景全:《遼東地區(qū)燕秦漢長城障塞的考古學考察研究》,《北方文物》2000年第3期。此論不足為信,二龍湖古城的規(guī)模、出土遺物等均已表明其并非“遼東外徼”一邊堡或障塞,而應為縣一級古城。誠如2003年考古發(fā)掘報告中所言:“在二龍湖古城周圍還發(fā)現了多處類似于二龍湖城址的灰色繩紋陶片及鐵?等器物,這說明在二龍湖古城的使用時期,城外很可能也有相當數量的燕人居住或活動,而二龍湖古城無疑是其中心和城鎮(zhèn)。”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吉林省四平市二龍湖古城址發(fā)掘報告》,《邊疆考古研究》(第12輯),2012年,第87-125頁。
二龍湖古城的性質一直頗有爭論。有學者認為該城址楔入夾粗砂陶文化腹地,周圍無相似遺存,城址可能與“秦開為質于胡”的索居之地有關。①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考古學報》1992年第4期。四平市博物館的一些學者根據《漢書·地理志》《水經注》等文獻記載②《漢書·地理志》:“望平,大遼水(今遼河)出塞外,南至安市人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薄端涀ⅰ罚骸斑|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將二龍湖古城認定為漢望平縣治所。③王彤:《2300年望平縣質疑與實證——從二龍湖出土遺物看望平古城的確定性》,載吉林省博物館協會、吉林省博物院編著《春草集:吉林省博物館協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李茅利:《燕、秦、漢時期四平的早期開發(fā)望平縣考證》,載吉林省博物館協會、吉林省博物院編著《春草集:吉林省博物館協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但遼水“屈而西南流”之地距二龍湖古城較為遙遠,且位于古城之西南,而非正西方向。望平縣故址應在今遼寧開原、鐵嶺地區(qū)的遼河左岸尋之。
圖三 二龍湖古城平面圖
總之,如以梨樹縣二龍湖古城為“臨穢總縣之”,治如所以,其梨依樹據縣歸二納龍如湖下古:其城一為,該古城是目前學術界公認地望最北、也最靠近“違地”的漢文化古城;其二,古城周長750米,南墻設有甕門,其規(guī)模符合縣一級古城;其三,古城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出土建筑材料表明古城內存在較高等級官署類建筑;其四,古城文化內涵豐富,既有來自內地的燕漢文化,還有受白金寶、西團山等文化影響的土著文化,呈現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融合的跡象,符合“臨穢縣”所處之文化地理環(huán)境。因此,無論二龍湖古城性質為何,其學術意義與價值都應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臨穢丞印”封泥是中原王朝管轄東北邊疆地區(qū)的重要實物見證,補充了文獻缺載,填補了漢代東北邊疆研究的學術空白。“臨穢”釋義為臨近“穢水”或“穢貊水”之意,即瀕臨松花江。今吉林市東郊、松花江右岸的東團山古城一帶系西團山文化的核心區(qū)域,位于違人活動范圍內,其上層同時疊壓著漢文化與夫余文化混雜的泡子沿類型。豐富的漢文化元素和較高級別的漢文化遺物的出土,表明這一帶曾有大量漢文化人群活動,并立有官署,設置過行政建制,隸屬于玄菟郡,用以節(jié)制夫余國,當為“臨穢縣”故址。四平二龍湖燕秦漢古城臨近“違地”,為探索“臨穢縣”地望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芭R穢丞印”封泥與樂浪郡官印封泥群共同建構起了漢代東北邊郡行政管轄體系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