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最近幾周,關于是否應該搞“財政赤字貨幣化”,成為國內外都特別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柏斦嘧重泿呕甭犐先ナ且粋€挺學術的詞,也有一些支持者,但其本質是:政府在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是通過“借錢”(如向市場發(fā)債)的方式來為其財政赤字提供融資,而是靠自己“印錢”來為赤字融資。這里說的“印錢”,即政府指定央行“印錢”,具體形式可以是讓央行永久性地持有政府發(fā)行的債券。更直白一些的“赤字貨幣化”推崇者認為,這些發(fā)給央行的債是不需要還的,政府也事實上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從央行借錢來付。
通過“借錢”還是“印錢”來彌補赤字,聽上去只差一個字,但其對宏觀經濟、財政可持續(xù)性、金融穩(wěn)定的長期影響卻有天壤之別。如果政府是通過向市場發(fā)債借錢,借來的錢是要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這個還本付息的壓力就是對政府負債(赤字)的天然的約束機制。如果開了“財政赤字貨幣化”(即“印錢”彌補赤字)這個口子,就從根本上放棄了對政府財政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約束機制)。
在多數國家(包括中國)的現行法律框架下,是不允許政府(財政)直接向央行借款或直接向央行發(fā)債的。這是因為,歷史上許多曾經允許財政向央行借款和發(fā)債度日的國家都發(fā)生過惡性通貨膨脹,國民黨時期的中國、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魯、最近的委內瑞拉等都是例子。道理很簡單,一旦政府認為它可以無限量、無成本地從央行獲得融資,其財政支出行為就會嚴重喪失紀律,其興趣點會從努力增收節(jié)支轉向如何花錢,來獲得當前“民意支持”或解決各種無窮多的“燃眉之急”。
政府一旦喪失“紀律”,從中長期來看,可能導致如下惡果:
一、如果央行被迫為赤字提供大規(guī)模融資,會導致貨幣長期超發(fā),就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二、在某些國家的新常態(tài)下,貨幣超發(fā)即便不導致嚴重的消費物價上漲,也會導致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的泡沫,而房地產泡沫會嚴重擠出實體經濟,并引發(fā)金融風險。
三、如果“赤字貨幣化”引起貨幣超發(fā),且超發(fā)程度比他國更甚,就會導致該國的貨幣貶值。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就是其發(fā)生貨幣危機的根源之一。
四、“赤字貨幣化”機制一旦建立,會反過來鼓勵財政過度負債,就可能引發(fā)國際市場對政府債務可持續(xù)性的信心危機,國家主權債的信用評級可能因此下降,融資成本上升。
五、“赤字貨幣化”意味著政府部門、且只有政府部門的債務不需要償還。這種機制下的財政過度負債會使得政府占用大量資源,擠出企業(yè)部門的經濟活動,導致整個經濟的生產率和增長潛力下降。
對當下的中國來說,雖然疫情對經濟和財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沖擊,但從二季度開始,經濟復蘇勢頭已經相當明顯,財政收支情況也會逐步好轉。即使今年我國要比去年多發(fā)一些國債、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其規(guī)模并不會太離譜,完全可以在現有的財政與金融之協(xié)同框架下有序進行,比如通過適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設計某些向銀行定向提供流動性以支持其購買新發(fā)國債的機制等。沒有必要大動干戈,以增加長期經濟金融風險為代價,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央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政府債券”的法律底線和對財政行為約束的最后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