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晨,李 剛,魯 慧,王 嵐
(1.貴州中醫(y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0002;2.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上常見的腰椎骨科疾病之一,中醫(yī)上屬于“痹癥”范疇主要以陣發(fā)性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情況下[1-3]。LDH發(fā)病率隨社會發(fā)展不斷增高且逐漸趨向年輕化。對LDH的治療主要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二者相比非手術治療適應人群更為廣泛,其中撳針療法以及腰背肌功能鍛煉具有痛苦小、安全、有效的優(yōu)勢[4]。本研究旨在探討撳針療法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其中例年齡為27~52歲,平均(39.77±12.06)歲,其中膨出型患者數(shù)量為24例,突出型患者數(shù)量為16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29~53歲,平均(40.77±11.30)歲,其中膨出型患者數(shù)量為19例,突出型患者數(shù)量為2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①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腰椎間盤突出相關標準者;②經(jīng)本院腰椎X線片、CT或MRI等醫(yī)學影像學檢查確診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腰椎腫瘤、結核、滑脫以及髓核突出壓迫脊髓及馬尾神經(jīng),導致神經(jīng)功能障礙者;②合并重癥感染性疾病或處于外傷、外科術后恢復期者;③心、肺、肝、腎臟器重癥疾病者;④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重癥疾病或功能障礙、功能異常者;⑤CT或MRI等醫(yī)學影像學顯示椎間盤突出超過10 mm者;⑥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意識功能障礙者;⑦處于待孕、妊娠或哺乳等特殊生理時間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LDH基礎治療與護理。
對照組予以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時患者采取俯臥位,先采用滾法于腰部至肢體后外側(cè)進行推拿,每次15 min,后以拇指點壓阿是穴、在雙側(cè)腎俞、腰陽關、足三里、脾俞、陰陵泉、陽陵泉、大腸俞、命門等穴位,每次15 min,力度以患者自覺酸、脹感為宜。推拿治療后常規(guī)消毒,以2.5~3寸的毫針在推拿穴位進行針刺,留針時間為15 min/次,1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觀察組予以撳針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選用規(guī)格為0.2 mm×1.5 mm的撳針,在常規(guī)消毒后對各穴位進行埋針,每隔1 d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囑患者每日進行股四頭肌收縮和直腿抬高鍛煉,每分鐘2次,2~3次/天,15~30分鐘/次;五點支撐鍛煉囑患者雙腿屈膝90°,以雙腳、雙肘、頭后部為支撐點將下半身抬離床面,每次保持5~10s,每組10~20次,每日3~5組。
治療后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評估兩組治療有效率,以腰腿疼痛、壓痛消失,腰部活動功能良好,直腿抬高70度以上,下肢肌力、皮膚感覺、腱反射等恢復正常為臨床治愈;以腰腿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連續(xù)用藥病情穩(wěn)定,對原有生活、工作偶有影響為顯效;以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偶有影響原工作、生活為有效;以癥狀、體征無改善,不能堅持原有工作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分別于治療前1天、治療后1天進行評估,腰部疼痛程度以VAS評分評估、活動功能障礙以ODI指數(shù)評估,臨床癥狀以JOA評分評估。VAS、ODI指數(shù)越高表明疼痛、功能障礙越嚴重,JOA得分越高表明腰部功能越良好。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等級資料對比采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ODI、JOA評估得分均無差異,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ODI、JOA評估均好轉(zhuǎn),組內(nèi)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ODI、JOA評估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對照組臨床治愈1例,顯效7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28/40);觀察組臨床治愈7例,顯效13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0%(32/4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表1 功能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功能觀察指標比較(±s)
組別 n 疼痛評分VAS 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 腰部功能評分JO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00±1.31 2.27±1.03 24.80±1.03 8.25±1.33 5.70±0.48 12.14±1.52對照組 40 5.87±1..06 3.00±1.07 25.10±1.10 9.60±1.05 5.90±0.74 9.51±1.74 t 0.354 2.582 0.669 9.044 1.006 13.993 P 0.728 0.022 0.520 0.000 0.343 0.000
表2 臨床療效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可由多重因素誘發(fā),其發(fā)病率及致殘率的逐年上升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其進行手術治療雖可在近期取得明顯效果,但對患者的預后恢復以及經(jīng)濟負擔相較非手術治療優(yōu)勢卻不明顯。撳針療法作為非手術治療中的一種,能夠?qū)χ委熝ㄎ黄鸬匠掷m(xù)皮下刺激的作用,有利于疏通腰背部以及下肢經(jīng)絡。其操作便捷、經(jīng)濟適用且患者無需長時間保持治療體位,患者依從性較好[6-7]。直腿抬高鍛煉、五點支撐鍛煉有利于改善患者腰背部肌肉肌力的,對促進腰椎外源性穩(wěn)定性有一定積極影響[8-10]。在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同時有助于對其進行健康宣教,有助于增進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溝通,對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以及治療效果有良好效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撳針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在緩解LDH患者腰背部、下肢疼痛以及麻木等臨床癥狀有增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