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靜,鄭碧云,吳潔華,張清齊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文章抽選時間由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的49例患者,并對其實施分組,實際情況介紹如下。
納入我院收治的49例心血管疾病病例,抽選時間由2018年7月~2019年7月,24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為A組,25例在A組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的為B組。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都經(jīng)過臨床癥狀觀察等聯(lián)合診斷而確診;(2)2組患者的意識都正常。A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12例、12例;年齡主要分布于歲61~98歲之間,平均81.66歲。B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13例、12例;年齡主要分布于65歲~90歲之間,平均79.64歲。2組患者的各項基礎資料對比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可作比較,P>0.05。
對全部患者借助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同時,對其所有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與分析,并對心血管疾病護理這一整個過程中所潛在或是出現(xiàn)的各類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其中心內(nèi)科常見不安全因素歸類為三大類,分別為醫(yī)院環(huán)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護理人員因素。通過借助跌倒護理評估單,患者生活自理評估單,患者吞咽功能評估單等來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相關不安全因素,若患者存在某一項相關風險因素,護理人員進行宣教、護理等干涉,來減少患者不安全因素的發(fā)生,若是因為患者有存在的相關風險為評估或者干涉不到位,屬于護理人員因素,若護理人員把相關的措施做到位,除去環(huán)境因素,患者的依從性較差等仍有不安全事件產(chǎn)生屬于患者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如地面濕滑,廁所坐凳不穩(wěn),燈光昏暗等。
A組:對患者施予常規(guī)的護理:隨時檢測患者的身體情況與其生命體征,按醫(yī)囑執(zhí)行各項治療,只要出現(xiàn)異常,就要立即進行處理。
B組:對患者施予針對性護理: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做好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的各項評估,借助患者日常生活護理評估單,跌倒護理單,吞咽功能評估單等對患者進行評估。做到入科有人接,檢查有人陪,護理專人管,安全等健康教育全過程,增強護患間的交流,出院有指導;整個住院期間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做好預防,每班做好交接。操作過程中做好查對制度,提升醫(yī)護人員自身的護理技能與水平等。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總體滿意率,分數(shù)總共0分~100分,總分與總體滿意率間體現(xiàn)為正向的關系。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不安全因素的總發(fā)生率。
在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shù)據(jù)一律以SPSS 19.0這一統(tǒng)計學軟件來實施處理,其中,2組患者護理后的總體滿意率、不安全因素的總發(fā)生率情況一律用[n(%)]表示,選擇x2進行檢驗,P<0.05表明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相反就是沒有意義。
在護理后,B組總體滿意率對比A組更高,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總體滿意率
在護理后,B組不安全因素的總發(fā)生率對比A組更低,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2組不安全因素的總發(fā)生率
依據(jù)如上各類不安全因素,應借助相應的防范對策加以處理。
定時引導所有護理人員對各項護理規(guī)定進行學習與掌握,增強其法律觀念與意識,提升防范各類護理意外與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對自身的護理行為進行監(jiān)管。健全所有規(guī)章體制與操作規(guī)定,制訂出各類風險緊急預案,劃分好護理責任,確定崗位職責,同時,對本科室中潛在或是出現(xiàn)的各類高危因素定時進行分析與研究,并總結得到經(jīng)驗,提出相應的處理方式,防范相似的問題再一次出現(xiàn)。
層級培訓具有相應的有效性、實用性,可以增強護理人員自身的??菩宰o理能力。依據(jù)護理人員所處的職稱、學歷等,分成N0、N1、N2、N3與輪科性培訓,N0、N1、輪科性培訓都是導師制,一位帶教教師對一位護理人員進行帶教,保障培訓最后的效果。在每個層級中,設定出一位組長,以對下個一層級中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與考評。培訓方法十分多元,上一個層級護理人員教課、自主學習等進行融合;理論檢測是題庫隨機進行出題,每個季度進行一次考評[1]。在每一個層級結束這一層級中的培訓規(guī)劃并得到合格后,才可以升至上一個層級。由醫(yī)院內(nèi)部、外部新興調(diào)入的護理人員應先進行輪科性培訓,在得到合格后,才可以進到相對應的層級中進行培訓。借助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級性培訓(核心是對N1、N2級護理人員進行??菩圆僮髋c知識的各項培訓),能夠讓其全方位地掌握各項??菩约寄?,并應用到臨床中,輔助患者處理所有問題,增強護理質(zhì)量。
在平時進行護理期間,護患間進行的交流十分關鍵。所以,就要求護理人員應借助溫和且文明的語言,與患者及其親屬進行相應的交流,同時,還要細致地答復患者所給予的問題[2]。對態(tài)度不夠友好且語氣較為生硬的患者而言,護理人員應細心地對其進行解釋,借助早間、晚間進行護理與查房的機會,多多地去關注患者的睡眠、飲食等各類情況,使得患者能夠感受到護理人員所給予的關愛、激勵。在進行各項治療操作以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與其親屬進行相應的解釋,得到患者更為良好的協(xié)作與配合。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期間,也應多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各類問題,彼此給予尊重,構建更為和諧的護患關系。
病房與走道中的光線不要太過刺激,但要十分充足,在洗手間、走道中,應配備扶手,在病房中,盡可能地不要放進各類障礙物,并保障其空氣隨時能夠得到流通。在病床的四周,要裝上護欄,高度要適宜。為患者戴上識別性腕帶,患者褲腳的長度不可以超過腳跟。在洗手間中,應清楚地標識出熱水籠頭;同時,病房要保持更為寧靜且干凈,防止各類醫(yī)源性噪聲的出現(xiàn),給患者給予更為寧靜且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
綜上,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臨床中應先找出護理所具有的各類不安全因素,并進行相應的改進與防范,僅有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自身的安全,給其給予更為舒適且適宜的住院環(huán)境,增強其對于護理的總體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