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波,王 偉
(吉化集團公司總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如果心血管發(fā)育異常,極容易引發(fā)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對于這類患兒來說,在嬰幼時期務必進行手術治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明確提出了對術中護理配合的要求,護理配合質量水平,是手術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務必確保術中配合方法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觀察組患兒為31例,男女分別為20例、11例,年齡為2~8歲,平均年齡為(6.20±4.05)歲。對照組患兒為31例,男女分別為16例、15例,年齡為1~10歲,平均年齡為(5.58±4.65)歲。兩組患兒家屬均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如果患兒伴有術前合并病毒感染者、營養(yǎng)障礙等,已經予以排除。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差異并不顯著(P>0.05)。
對照組采取體外循環(huán)心內直視下行心內矯治術,并聯(lián)合常規(guī)手術,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再行精細化護理配合,具體如下。
1.2.1 術前訪視和準備
在術前,護理人員應注重訪視患兒和家屬,講解好本次手術流程和相關注意要點,針對家屬存在的疑問,耐心予以解答,保證家屬高度的配合度。同時,對相關儀器設備予以檢查,比如體外循環(huán)機及配套設備、接通電源等[1],然后不斷進行調整,備用狀態(tài)為最佳狀態(tài)。護理人員還應給予患者充足的幫助,保證各項手術前準備順利完成,在麻醉前,撫慰患兒,保證氧合器良好的氣體交換性能,在動靜脈插管過程中,防止血管損傷的出現。
1.2.2 CPB護理
在CPB開始以后,應對超濾應用情況予以監(jiān)測和分析,不斷對主動脈的壓力進行調整,保證流量的合理性,而且還應對血壓和中心靜脈壓等實施觀察,如果發(fā)現異常,需及時對超濾參數進行調整[2]。同時,在術中,將補液和輸血等落實到位,對患兒外循環(huán)轉機全過程的尿量變化進行觀察,如果轉中后沒有產生尿意,應及時對尿管的通暢性予以檢查,并對膀耽區(qū)予以輕壓,一旦發(fā)現異常,及時將其告知醫(yī)生。
此外,在術中,還應提高對保溫和降溫等高度重視,防止患兒肢體長期暴露在外。且定時取血標本,將血氣分析監(jiān)測落實到位。
1.2.3 器械護士配合
在術前和術后,對手術器械予以整理,并安排專業(yè)人員對器械和敷料等予以核查,及時記錄好檢查內容,在術中,及時交給手術醫(yī)生。此外,做好兩組患兒術后與重癥監(jiān)護室的交接工作,及時送回病房。
對兩組患兒心肺轉流時間、手術時間等進行觀察和分析。
選用SPSS 15.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手術完成非常順利,在圍手術期中,尚未出現護理安全事件。其中,在CPB時間、阻斷時間 、手術時間等方面,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比較(±s,min)
組別 n CPB時間 阻斷時間 手術時間觀察組 31 52.71±34.28 40.55±90.32 130.15±55.16照組 31 68.16±39.20 54.50±10.73 150.63±61.29 t 12.075 11.826 13.852 P<0.05 <0.05 <0.05對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存在著嚴重的技術難度性,操作也比較復雜、繁瑣,而且體外循環(huán)技術輔助支持作用也十分重要,所以極容易引發(fā)術中、術后風險。在先心治療中,體外循環(huán)心內直視下行心內矯治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該術式明確提出對護理配合的要求[3]。
在本次研究中,對比和分析了精細化護理模式,結果表明,觀察組術中在精細化護理配合的幫助下,心肺轉流時間、阻斷時間及手術時間明顯比對照組低一些(P<0.05),而且可以有效預防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精細化護理模式,對于提高手術效率具有顯著的效果,防止浪費過多的心肺轉流時間,將手術風險的出現降至最低。
通過本文研究證實,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心內矯治術體外循環(huán)中,借助精細化護理配合的應用,可以將手術效率提升上來,進一步將手術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內,所以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性已經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