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軍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007)
DSA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規(guī)診斷方法,其利用計算機技術將骨組織和軟組織的血管造影圖像消除,以獲取血管影像[1]。而旋轉(zhuǎn)DSA是對傳統(tǒng)DSA技術的優(yōu)化,可多方位判斷血管解剖學特征,防止血管圖像重疊,診斷效果更佳。本研究主體為來院治療的56例腦血管疾病患者,旨在探究旋轉(zhuǎn)DSA的診斷效果。
主體為56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分A組和B組,均28例。其中,A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范圍是33~76歲,平均(42.15±2.41)歲。B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范圍是32~77歲,平均(42.08±2.34)歲。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B組選用常規(guī)DSA檢查,行股動脈穿刺,于單側(cè)椎動脈和雙側(cè)頸內(nèi)動脈內(nèi)置入導管(4F/5F),行正位與側(cè)位造影操作。
A組選用旋轉(zhuǎn)DSA檢查:穿刺后造影,于2 d圖像上利用DSA儀器行3D重建處理,造影劑選擇優(yōu)維顯,將影像增強其適度調(diào)大,確保攝影中心處于病灶中心。設置高壓注射器流量:5~20 ml,流速:4~8 ml/s,壓力:200 Pa。將C型臂行旋轉(zhuǎn)操作,造影起始位置選擇1000,終止選擇-1000,期間適度調(diào)整濾波范圍,以適宜旋轉(zhuǎn)速度進行造影處理。用抓圖軟件制作生成圖像,并輸至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和表面陰影重建等處理,獲取三維重建圖像。
分析圖像清晰度差的影響因素,包括患者頭部擺動、圖像曝光時間偏短與造影劑不合理使用等;記錄瘤頸顯示率。
圖像清晰度:圖像層次感強且清晰,完整顯示動脈瘤和周圍血管情況記作優(yōu);圖像可評價動脈瘤實際屬性,但較為模糊記作良;圖像模糊,僅顯示動脈瘤輪廓或位置記作差[2]。將優(yōu)良率作為清晰度評價標準。
數(shù)據(jù)處理工具是SPSS 16.0軟件,幾率表達是[%],對比檢驗是x2值,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A組的圖像清晰度為8 2.1 4%,B組為6 7.8 6%(P>0.05),如表1。
表1 對比圖像清晰度[n(%)]
B組共有9例圖像清晰度差,其影響因素為:患者頭部擺動5例(55.56%),圖像曝光時間偏短3例(33.33%),造影劑不合理使用1例(11.11%)。
A組的瘤頸顯示率為96.43%(27/28),B組為78.57%(22/28)(x2=4.082,P=0.043)。
DSA對腦動脈瘤和血流情況具有較佳的評估價值,進而指導手術方案的科學選擇。但其可能導致圖像重疊,存在診斷盲區(qū),具有局限性。而旋轉(zhuǎn)DSA的靈活性更高,可多角度獲取圖像,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清晰顯示血管病變,評價腦血管疾病的類型與程度,進而改善患者預后[3]。結(jié)果中A組的圖像清晰度略高于B組(P>0.05);瘤頸顯示率高于B組(P<0.05)。說明旋轉(zhuǎn)DSA可清晰顯示動脈瘤頸的病變位置,可提高疾病診斷的精準度。此外,患者配合度是影響圖像質(zhì)量的首要因素,其次為圖像曝光時間偏短,因此需要操作者規(guī)范造影流程,嚴格掌握操作要領,指導患者有效配合,以保證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