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麥家說人生必須配備幾副眼鏡:一是望遠鏡,看遠;二是顯微鏡,看細;三是放大鏡,看透;四是太陽鏡,看淡;五是哈哈鏡,笑看人生。對我來說,他說的真沒錯??催h,是一種眼界,提醒我們要做長遠的考慮;看細,是一種心胸,讓我們放下心中的浮躁,細致地看每一件事物;看透,是當我們認識膚淺時,需要的東西,不要為表象的東西所迷惑;看淡,是一種心態(tài)、態(tài)度,提醒我們不要沉醉于名利和一些表面的東西;笑看,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少一些怨尤,多一絲豁達,微笑面對人生。
我們都知道這些道理不錯,但怎么配備這幾副眼鏡呢,又該去哪里配備?這一直是個很困惑的問題。我想這問題的答案,就是閱讀與學習。
通過閱讀與學習,我們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F(xiàn)今有憂慮,必然是先前沒有做長遠的考慮,若做過考慮,必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埋下憂慮的種子??上攵鲆粋€有眼界的人,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重要。
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學習態(tài)度很重要,但與此同時,細節(jié)決定成敗。成功或失敗,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一個龐大的機器,可能會因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shù)墓收希荒苓\行。長遠的目光上,作為學生,這副眼鏡更為重要,細節(jié)處見分曉。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不然,眼見不一定為實。“山重水復疑無路”,對于涉世未深的我們,是難以分辨的,我們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就此放棄,殊不知,下一個路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表象具有迷惑性的事物還有很多,我們應看透它們,抓住本質(zhì)。
文學的世界里,必然少不了屈原的一席地位。他認為舉世皆濁,眾人皆醉,自己深思高舉,最終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反觀漁父,不凝滯于物,與世推移,世人皆濁,那就淈其泥揚其波,眾人皆醉,那就
歡樂是希望之花,能夠賜給人以力量,使人可以毫無畏懼地正視人生的坎坷。就如巴爾扎克所說的這樣,歡樂是一朵花,它的香氣,撫慰我們,激勵我們,若我們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這香氣便能時時縈繞在我們身邊,賜給我們力量,使我們毫無畏懼地去正視人生的每一次坎坷。
這一眼界、心胸、態(tài)度,于書中獲,于學中獲。吾有五鏡,吾有五境。
點評:
1.標題做了改動,刪掉了“五境”,更加簡捷,但還是和文章內(nèi)容不夠契合。
2.第一段改動很大,把“五鏡”的寓意集中作了闡發(fā),表達方式上議論為主,文體意識更加清晰。但是篇幅有些大,有頭重腳輕之嫌。
3.第二段是過渡段,也是“解決問題”部分,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得文章有了自己獨到的思想,非??少F。原文是解釋材料的內(nèi)涵,修改之后變成了“體驗和感悟”,可以說有了質(zhì)的提升?!伴喿x與學習”是作者的觀點和思想,這是修改最大的地方,也是升格最明顯的地方。單憑這一點,就已經(jīng)步入三檔作文了(45分左右)。
從材料到立意,有一個基本的辦法,就是補充情景,或者追問為什么,或者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本材料中的五副眼鏡,暗示了五種情景下的生活態(tài)度。急功近利的時候需要望遠鏡,粗枝大葉的時候需要顯微鏡,心浮氣躁的時候需要放大鏡,偏狹固陋的時候需要太陽鏡,抑郁苦悶的時候需要哈哈鏡。這些具體的情景又是怎么來的呢?只需要學會進行追問就夠了:為什么需要這么多眼鏡?什么情景下需要何種眼鏡?這些情景就可作為立論的角度了。選擇其中的一兩種情景生發(fā)開去可以入文,當然也可以綜合起來。情景不同,態(tài)度不同,綜合起來就是調(diào)劑二字,即生活是多味的,需要適當?shù)恼{(diào)劑。
作家只說人生需要配備這幾副眼鏡,但并沒有告訴我們怎么才能配齊,到哪里配備,我們把這個解決方案給出來,就是文章的立意,自己的“想法”就形成了。
升格點:
1.從第一段到第二段,過渡得有些生硬,不夠自然,某些說法還有待改進。
2.結尾似乎是對全文的總結,但顯得有些生澀,從章法上來講不太夠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