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艷
[摘 要]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涉及人類的認知、大腦機能和語境效果,語境在我們理解話語和文本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成功的翻譯文本需要譯者根據(jù)動態(tài)語境進行推理,動態(tài)語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和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要任務是找出語言與語境之間的某種關聯(lián),尤其是最佳關聯(lián)。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的原則,譯者可以正確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適的語境,將其恰當?shù)胤g成目標語。
[關鍵詞] 翻譯;關聯(lián)理論;最佳關聯(lián);語境
一、引言
翻譯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翻譯”本身的概念;二是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涉及到的語境變化。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是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來討論的,因為語用學研究的重點是語言與語境的關系,翻譯的語用學方法強調(diào)的則是文本與語境的關系。
二、翻譯與語境的關系
翻譯是一種語言的語境意義被另一種語言的對等意義所取代。語境對翻譯非常重要,譯者對語境的理解制約著翻譯實踐。譯者成功地翻譯文本,僅僅理解文本的語義是不夠的,對文本語境意義的理解至關重要。
三、關聯(lián)理論與語境
1.關聯(lián)理論。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在著名的語言學著作《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中首次提出關聯(lián)理論是用認知的框架來解釋語言活動。在交際中,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情況下總產(chǎn)生有不同的理解。這些不同的理解不是由詞語或句子本身的意思引起的,而是由許多其他非語義因素引起的,比如時間、地點、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圖。因此,人們引入了關聯(lián)的概念,Sperber和Wilson將關聯(lián)定義為以下條件:Extent condition1: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to the extent that its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is context are large.Extent condition 2: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to the extent that effort required to process it in this context is small.
根據(jù)Sperber和Wilson的研究,關聯(lián)依賴于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語境效應和處理努力。關聯(lián)是一個相對概念,話語根據(jù)語境中的關聯(lián)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語境的效應并不容易實現(xiàn),即使人們投入了大量的處理工作,也可能達不到足夠的語境效果。
2.關聯(lián)原則與最佳關聯(lián)。在明示交際的過程中,兩個交際者都盡力尋找說話人的話語與聽話人的認知環(huán)境的最佳關聯(lián),試圖使交際成功溝通。但什么是最佳關聯(lián)?Sperber和Wilson將“最佳關聯(lián)的假設”定義如下:(1)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the most relevant enough for it to be worth the addressees effort to process it.(2)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the most relevant one compatible with the communicators abilities and preferences.
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主張是,人類交際至關重要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最佳關聯(lián)預期,即聽話人期望其解釋的嘗試將以最小的處理成本產(chǎn)生足夠的語境效果。
3.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一個成功的譯者從不翻譯孤立的詞,因為詞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句法、情景、文化和社會語境的約束,語言語境限制了我們對原文的理解。在英語詞匯中,有大量的詞具有一個以上的含義,即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意義。因此,譯者必須根據(jù)與該詞一起出現(xiàn)的詞來推理和選擇正確的漢語意義。也就是說,需要找出語言與語言語境之間的關聯(lián)。請看如下例子:
例1.Big size animals are aggressive but easy games.
例2.People are allowed to borrow modest amount of funds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例3.Because of being accused,Eric is now at the bar.
通過分別尋找三個句子中的語言與語境之間的關聯(lián),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例1中單詞“game”,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游戲”,它在本句的意思是“獵物”;例2中單詞“modest”,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謙虛的”,它在本句的意思是“適當?shù)?,適量的”;例3中單詞“bar”,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酒吧”,它在本句的意思是“法庭”。
例4.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按照習慣,只要看到“好”,很多人喜歡把它和英文單詞“good”匹配起來。然而,“good”這個單詞非常泛,只有具體的語境才能決定哪個中文詞語能與之形成翻譯對等。因此,我們這樣處理更為合適:Keep fit,study well and work hard.非語言語境由許多因素組成,它也限制了我們對原文的理解。一般來說,人們在談論語境時,往往會想到語言語境,很難意識到非語言語境的重要性,而非語言語境對翻譯的影響往往更大。在翻譯過程中,非語言因素對于我們理解文本,尤其是那些以文化為導向的文本至關重要。
例5.狼牙山五壯士
常見的翻譯版本是“five heroic armymen on Mt.Langya”。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西方人來說,他們可能會誤解為 “five happy heroic armymen occupying Mt.Langya”。所以,更恰當?shù)恼f法應該是“five death-defying armymen resisting Japanese aggressors on Mt.Langya”,這里體現(xiàn)的正是語言和文化語境的關聯(lián)。
例6.縣官又苦苦地勸老殘到衙門去,老殘說:“我打擾黃兄是不妨的,請放心吧?!保ā独蠚堄斡洝罚?/p>
The magistrate insisted that Mr.Decadent should go to the yamen.But the latter said,“I dont mind troubling Mr.Huang,so dont worry about me.”——如果楊憲益夫婦將漢語句子中的“黃兄”,翻譯成“brother Huang”會顯得非常奇怪,甚至可能導致英語讀者認為The magistrate和Mr.Decadent是親屬關系。事實上,中國人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經(jīng)常會在社交中借用大量的親屬稱謂稱呼對方,以拉近彼此的關系。比如,“兄”“姐姐”“叔叔”等。因此,楊憲益夫婦將其處理為Mr.Huang,更能傳達出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恭敬之意。
四、結(jié)論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翻譯,強調(diào)的是語境的心理因素和認知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大多是動態(tài)的。在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探討翻譯中的語境問題,為譯者提供了一種新的翻譯方式,但同時也給譯者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因此,需要更多的學者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何兆熊.語用學文獻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