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 尚婷婷 赫宸 劉瀏 WANG Yu,SHANG Tingting,HE Chen,LIU Liu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適老建筑實驗室
建筑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與測評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1世紀有兩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讓我們猝不及防,第一件是2003年的非典型病毒肺炎,第二件是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除了重大突發(fā)疫情外,常見流行疾病同樣值得我們重視。2019年,流行性感冒累計報告發(fā)病人數(shù)約350萬例1,手足口病累計報告發(fā)病人數(shù)約19.4萬例。在抗擊疫情與常見流行疾病的過程中,人們不斷認識到居家環(huán)境的重要性,居家衛(wèi)生防護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對于有嬰幼兒、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疾病患者等低免疫力者的家庭,居家衛(wèi)生防護的需求更為強烈。
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人們發(fā)現(xiàn)目前的居住環(huán)境在非常時期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包括設備系統(tǒng)不完善、空間功能不完善、空間組織不利于衛(wèi)生防護等。對此,筆者以住宅入戶過渡空間為研究對象,對以下幾個家庭進行了調(diào)研采訪:
(1)某醫(yī)務工作者的家庭(圖1):入戶過渡空間沒有掛衣服的空間,之前一直把衣服掛臥室,現(xiàn)在每天從醫(yī)院回來需要把衣服和鞋子放在門外的箱子里,不敢?guī)Щ丶摇?/p>
(2)某三歲兒童的家庭(圖2):家里空間有限,一進門就是客廳,孩子常在客廳四處跑,玩具常與鞋接觸,很不安全。
(3)某空巢老年人的家庭(圖3):從外面買回東西后,希望一進門就將包裝處理掉,但入戶空間太小,操作起來十分不便。
以上問題的產(chǎn)生均與入戶過渡空間的功能不健全密切相關。難道只有非常時期才需要“更有效”的入戶過渡空間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在入戶過渡空間進行家庭衛(wèi)生防護,比如更換衣帽和鞋子、簡單處理從室外帶回的物品等。本文在梳理居住者在入戶過渡空間的衛(wèi)生防護行為與空間需求的基礎上,分析了住宅入戶過渡空間的基本情況與主要功能問題,提出了關于空間優(yōu)化設計的幾點思考。
入戶過渡空間作為進出家門的必經(jīng)之路,居住者常在此發(fā)生清潔、換鞋、脫穿外衣和摘戴口罩等與衛(wèi)生防護相關的行為。
進門洗手一直都是家庭衛(wèi)生防護的基本步驟,疫情期間,該行為顯得更加重要。此外,在必要情況下,人們還需要在入戶空間對衣物與日常物品進行清潔處理,如在疫情期間,部分居住者外出回家后,對外衣與鞋子進行消毒;日常出差回家后,對行李箱進行擦拭與消毒;日常購物回家后,對購物車進行清潔消毒等。
因此,在入戶過渡空間,居住者的清潔行為主要包括清潔手部、衣物與日常物品等。其中,對于手部清潔,在進行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洗手盆的布置和免洗洗手液的放置與引導使用等問題;對于衣物清潔,需要考慮居住者的操作空間大小和智能鞋柜與衣物消毒棒等新型衣物清潔設備的用電與放置等問題;對于日常物品的清潔,需要考慮老年人等不同身體狀態(tài)居住者的操作空間大小和光環(huán)境是否滿足居住者視覺需求等問題。
1 某醫(yī)務工作者的家庭
2 某三歲兒童的家庭
3 某空巢老年人的家庭
4 通過型入戶過渡空間案例
5 交通樞紐型入戶過渡空間案例
6 玄關型入戶過渡空間案例
7 開敞型入戶過渡空間案例
鞋子與室外地面的接觸十分密切,鞋底攜帶細菌可多達6 600萬個[1],是居家生活的一大衛(wèi)生隱患。若這些細菌被帶到家中的地板上,對于喜歡在地板上玩耍的兒童來說,無疑是危害健康的。而對于有蟑螂問題的老舊小區(qū),蟲卵也易通過鞋底進入戶內(nèi)。
此外,在筆者入戶調(diào)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某52歲小兒麻痹患者因未注意到來訪者帶進戶內(nèi)的沙子而摔倒;某80歲老年人因入戶過渡空間較暗而選擇在客廳換鞋;某67歲老年人由于彎腰困難、手指不靈活等原因,日常生活中并無進門換鞋的習慣,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狹小的入戶過渡空間中換鞋對這位老年人來說存在明顯的困難與安全隱患。
進門換鞋可以有效避免將戶外的沙土、蟲卵、病菌等衛(wèi)生隱患通過鞋子帶進戶內(nèi),是家庭衛(wèi)生防護的重要一步。因此,入戶過渡空間需要滿足不同人群的換鞋需求。比如,多人同時進入戶內(nèi)時需要一定緩沖空間;對戶內(nèi)地面清潔程度要求較高者,需要區(qū)分換鞋前后的空間,如設置地墊、設置高差等;視力障礙者需要有效的燈光照明幫助其完成換鞋行為;肢體障礙者需要設置小尺度家具部品幫助其撐扶或起坐換鞋。
日常生活中,部分家庭為了避免居家衣物被污染,常將外衣掛置于入戶過渡空間。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衛(wèi)健委也提出“日常的外套,回家以后直接掛在門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里穿的衣服分開放”[2]。
因此,脫、穿、掛置外衣也成為居住者在入戶過渡空間的常見行為。在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脫穿外衣時的空間大小、外衣的掛置高度以及光環(huán)境是否滿足脫穿外衣時的視覺需求等問題。
無論是日常流感、霧霾還是疫情期,口罩都是必不可少的防護工具。在進出家門時,常發(fā)生摘戴口罩、暫放或處理已使用的口罩等行為。
因此,在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新口罩的放置與儲藏、計劃重復使用的口罩的放置和廢棄口罩的放置等問題。在居住者摘戴口罩時,從空間角度提供便利,以保證戶內(nèi)環(huán)境衛(wèi)生。
筆者依據(jù)適老建筑實驗室居住建筑資料庫中531份住宅平面圖與入戶調(diào)研結果,梳理了入戶過渡空間的空間布局及與相鄰空間的關系,將其分為以下四種形式:
(1)通過型
此類空間常為獨立空間,面寬較小而進深較大,多見于八九十年代的老舊住宅(圖4)。
此類空間相對獨立,便于在疫情時期形成“隔離緩沖區(qū)”,且部分空間有較長的空白墻面,便于設計儲藏空間。
(2)交通樞紐型
此類空間常作為樞紐連接臥室、衛(wèi)生間、廚房或起居廳等空間,常由多室零廳套型的交通空間或“小方廳”等演變而來(圖5)。
此類空間功能劃分不明確,流線交叉明顯,不利于進出門時的家庭衛(wèi)生防護與物品儲藏,在布置家具時易在交通流線上形成通行障礙。
(3)玄關型
此類空間常為獨立空間,主要用于完成進出室內(nèi)的準備活動或兼具收納功能(圖6)。
此類空間相對獨立,便于在疫情時期形成“隔離緩沖區(qū)”,且包含部分儲藏空間,便于放置家庭衛(wèi)生防護物品。但對于人口較多的家庭,空間尺度較小的玄關型空間難以滿足全家掛置外衣及暫放購物車的需求。
(4)開敞型
此類空間常包含于起居廳或餐廳中,但功能劃分較明確,不存在過多的流線交叉,與交通樞紐型有所區(qū)別(圖7)。
此類空間雖私密性不高,但布局較靈活,可通過改造在疫情時期形成“隔離緩沖區(qū)”,也可滿足一定的儲藏需求。
依據(jù)上述居住者的衛(wèi)生防護行為需求分析與空間基本情況分析,筆者提出了住宅入戶過渡空間的幾點功能問題。
在上述四種形式的入戶過渡空間中,交通樞紐型與開敞型空間常與戶內(nèi)其他空間復合或交叉,未形成“隔離緩沖區(qū)”,尤其對于有兒童的家庭,在疫情時期不利于家庭衛(wèi)生防護(圖8)。通過型與玄關型空間有條件形成“隔離緩沖區(qū)”,但考慮到部分住宅此空間面積較小,即使形成“隔離緩沖區(qū)”在使用過程中也常會發(fā)生碰撞、無處置物等問題(圖9)。
入戶過渡空間不僅需要具備掛置外衣、放置鞋子等儲藏功能,還需要為居住者提供行為發(fā)生時所需的空間,避免發(fā)生碰撞。以身高約1.70m的成年男性為例,發(fā)生穿衣、換鞋、清潔行李箱等行為時所需的空間尺寸大致如下[3-5]:
(1)獨立穿衣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900mm×1 200mm(圖10-a);他人輔助穿衣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1 100mm×1 200mm(圖10-b)。
(2)蹲姿換鞋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00mm×850mm(圖11-a);屈體換鞋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00mm×900mm(圖11-b);坐姿換鞋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50mm×1 000mm(圖11-c);他人輔助換鞋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50mm×1 500mm(圖11-d)。
(3)蹲姿清潔行李箱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50mm×1 000mm(圖12-a);屈體清潔行李箱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00mm×950mm(圖12-b);坐姿清潔行李箱時所需空間的平面尺寸約為650mm×1 100mm(圖12-c)。
調(diào)研結果顯示,住宅入戶過渡空間常存在空間尺度較小的問題,比如墻體凈寬1.2m的通過型空間和使用面積僅2.4m2的交通樞紐型空間或玄關型空間,通常不能滿足居住者放置正常尺度的家具部品或掛置外衣等需求,甚至存在供居住者活動的空間凈尺寸不足等問題,對居住者行為的發(fā)生造成了環(huán)境障礙。
住宅入戶過渡空間常為間接采光或無采光,自然照明效果不佳,人工照明往往也存在一定問題。在筆者對224戶八九十年代住宅的入戶過渡空間進行調(diào)研后,發(fā)現(xiàn)58%的入戶過渡空間未設置照明,17%的入戶過渡空間僅在屋頂中心或墻壁上方設有一個裸燈泡或燈管,只有25%的入戶過渡空間設有至少一個吸頂燈、壁燈或筒燈等。尤其對于開敞型入戶過渡空間,73%未設置單獨照明,多借用相鄰空間的照明。
其中,照度不足和由于使用裸燈泡或燈管形成的眩光等問題,易影響居住者的視覺判斷,導致居住者在進行換鞋、穿脫外衣、尋找清潔物品、判斷是否完成清潔等行為時存在一定障礙。
老年人、腰間盤突出患者等身體障礙者常存在屈體、起坐困難等問題,在換鞋、穿脫外衣或清潔物品時需要環(huán)境或他人提供一定輔助。但一般住宅入戶過渡空間常缺乏此類特殊需求的考慮,從而導致空間環(huán)境難以支撐其完成家庭衛(wèi)生防護行為。
隨著智能鞋柜、衣物消毒棒等新型家庭衛(wèi)生防護設備的出現(xiàn),居住者在入戶過渡空間的用電需求逐漸增加。入戶過渡空間未預留插孔、插孔數(shù)量不足或插孔位置不合理等問題,易導致居住者使用不便。
住宅入戶過渡空間常存在交通流線交叉、空間利用不充分、缺乏對特殊人群使用需求的考慮等問題,使居住者在進行家庭衛(wèi)生防護行為時存在不方便與不安全的隱患。為了更好地滿足居住者的家庭衛(wèi)生防護需求,需要對住宅的入戶過渡空間進行優(yōu)化設計,筆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1)調(diào)整空間布局
調(diào)整空間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隔離區(qū)”,提供足夠大小的活動空間,以便于居住者出行前的準備與回家后的衛(wèi)生防護工作。
對于新建住宅,結合各類衛(wèi)生防護行為所需的空間,并考慮到多人同時使用入戶過渡空間的可能性,建議此空間中供居住者進行衛(wèi)生防護行為的空間平面尺寸不小于1 000mm×1 200mm;對于需要他人輔助完成衛(wèi)生防護行為的居住者,建議空間平面尺寸不小于1 100mm×1 500mm。除了滿足衛(wèi)生防護行為的活動空間外,入戶過渡空間還需滿足居住者日?;顒蛹皟Σ氐瓤臻g需求。
8 流線交叉的交通樞紐型入戶過渡空間
9 缺乏置物空間的通過型入戶過渡空間
10 穿衣所需空間示意圖
11 換鞋所需空間示意圖
12 清潔行李箱所需空間示意圖
13 入戶過渡空間布局示意圖
以調(diào)研中對入戶過渡空間需求較為強烈的三代居五口之家為例,可在1.2m2的活動空間基礎上。進行空間布局設計。其中,考慮到口罩與免洗洗手液等物品的取放與使用、冬季靴子的放置、背包與外衣掛置等需求,擬選用1m長的鞋柜與換鞋凳;考慮到老年購物車、雨傘、非應季鞋子等物品的放置,擬在鞋柜與換鞋凳旁側增加0.4m長的通高收納柜;考慮到開關戶門、使用可視電話、使用開關等行為的舒適性,擬在戶門兩側各留出0.2m寬的空間。因此,估算入戶過渡空間的使用空間面積約3.3m2。隨著生活模式和習慣的改變,入戶過渡空間不再僅僅承載通行與部分儲藏功能,還需在疫情期間形成“緩沖隔離區(qū)”,并考慮為今后可能需要他人輔助穿鞋、穿衣或使用輪椅等助行輔具的老年人提供空間,其具體布局示意圖如圖13所示。
對于既有住宅,從長期的家庭衛(wèi)生防護角度考慮,可通過墻體改造和替換家具等方法調(diào)整空間布局;從短期使用的角度考慮,可通過設置掛簾或改變家具布局等方法調(diào)整空間布局。首先,對于交通樞紐型入戶過渡空間,雖然常因面積較小,難以將空間功能明確劃分出來,調(diào)整空間關系有一定難度,但可以通過調(diào)整門洞位置等手段,使換鞋、置物空間集中于戶門處,并避免與戶內(nèi)其他流線交叉。其次,對于開敞型入戶過渡空間,可利用隔斷對空間進行分隔,如墻或儲物柜等,形成相對獨立的防護空間。最后,對于通過型與玄關型入戶過渡空間,必要情況下可以增加門或軟隔斷,形成完整的“隔離區(qū)”。
此外,為了在有限空間中盡可能滿足行為發(fā)生的活動空間大小,可考慮利用邊角空間或空白墻面,比如可在保證通行安全的前提下,在空白墻面上設置高度不同的掛鉤,掛置衣帽與洗手液等,或設置小尺度家具部品,如翻斗式鞋柜、小型翻蓋垃圾桶等,以提高空間利用率。
(2)營造有效光環(huán)境
營造有效光環(huán)境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居住者在發(fā)生衛(wèi)生防護行為時進行準確識別與判斷。首先,應在入戶過渡空間設置獨立的一般照明,避免與其他空間共用照明,并保證合理的照度。其次,建議在鞋柜、垃圾桶等處增加局部照明,可考慮感應式照明。最后,避免使用裸燈泡和高反光材質(zhì),以防產(chǎn)生眩光而影響居住者的視覺判斷。
(3)使用輔助類部品
使用輔助類部品的主要目的在于輔助居住者進行家庭衛(wèi)生防護行為,尤其是身體障礙者。比如,使用底部留空的鞋柜或預留鞋位,便于腰部障礙者站姿換鞋后直接放置鞋子;使用高度約0.9m的鞋柜作為隱形扶手,便于老年人站姿換鞋時撐扶;設置換鞋凳和扶手等部品,便于老年人坐姿換鞋與起坐。
(4)預留插座位置
對于新建住宅與有條件進行改造的住宅,建議在入戶過渡空間預留插座位置。其中,距地高度約300mm的插座便于居住者使用吸塵器和智能鞋柜等設備;距地高度約900mm的插座便于居住者使用衣物消毒棒、口罩消毒器及輔助照明等設備。
功能完善的入戶過渡空間將為我們的家庭衛(wèi)生防護提供可靠的環(huán)境保障,能有效防止戶外環(huán)境對戶內(nèi)造成干擾。本次研究主要從環(huán)境與人的行為兩方面出發(fā),通過分析住宅入戶過渡空間現(xiàn)狀與居住者家庭防護行為,提出此空間的優(yōu)化設計建議。然而,入戶過渡空間只是住宅中的一小部分,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挖掘居住者的實際需求,對整個住宅的空間設計進行進一步思考,使住宅設計更加健康宜居。
注釋
1 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局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