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懿
摘 ? 要: 隨著5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媒體正從“融媒體時代”邁向“智媒體時代”。智媒體時代網(wǎng)絡視頻以特有的優(yōu)勢推動教學形態(tài)變革。本文通過分析移動終端App短視頻的特色,結合漢語國際教學實際情況,提出以第二語言學習者為中心,應用短視頻進行漢語國際教學的雙線模式,有效增強語言學習者的目的語學習效果與應用能力。
關鍵詞: 智媒體時代 ? 短視頻 ? 雙線模式
從工業(yè)革命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育迎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媒介資源日益豐富,使教學資源選擇多樣化,教學資源的豐富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短視頻由初期教學的輔助工具逐漸成為推動教學模式變革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后疫情時期,突破時空限制的線上漢語國際教學成為主流,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圖文、音視頻、動漫、小程序、VR、AR等富媒體資源被廣泛應用,短視頻作為語言符號呈現(xiàn)的主要方式,在形式上依托生動有趣的視聽效果;在內容上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形成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在服務上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度學習群,成為漢語國際教學的重要載體。
一、短視頻的內涵
短視頻,是一種互聯(lián)網(wǎng)內容傳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上傳播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傳播內容[1]。智媒體時代下,網(wǎng)絡短視頻逐漸形成了高強度、高活躍度、高時長的“三高”領土。據(jù)《2020中國網(wǎng)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統(tǒng)計,截止到2020年6月,短視頻達到人均單日110分鐘的使用時長。在網(wǎng)絡視聽產(chǎn)業(yè)中,短視頻規(guī)模占比最高,達1302.4億,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短視頻的特色
(一)下載方便,操作簡易。
智媒體時代,用戶可使用移動設備如手機、PAD下載短視頻App,下載后即可瀏覽短視頻。在5G的推動下,短視頻播放流暢,滿足用戶快速瀏覽的需求。此外,用戶不僅可以瀏覽視頻內容還可以根據(jù)短視頻制作程序拍攝短視頻。
(二)原創(chuàng)有趣,情景性強。
智媒體環(huán)境改變了視頻內容生產(chǎn)與傳播“一言堂”的局面,如今移動終端的普及讓“人人都是麥克風”成為可能,用戶可以用視頻軟件拍攝、制作短視頻,大眾多選擇自己身邊的生活趣事、要聞作為拍攝內容,增強了短視頻的生活性、真實性、情境性與趣味性。
(三)算法精準推送,增強用戶黏度。
算法精準推送滿足了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通過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傳播機制,實現(xiàn)了用戶與信息的快速精確匹配,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成本,為生活帶來了便利[2]。各類App利用算法,根據(jù)用戶的喜好精準推送內容。如抖音、優(yōu)酷、微視等短視頻根據(jù)用戶的觀看習慣來分析用戶的喜好興趣,為用戶貼上標簽,并推送用戶喜好的視頻,增強用戶黏度,便于用戶節(jié)約時間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四)短視頻應用常態(tài)化,互動分享度高。
智媒體時代,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及閱讀節(jié)奏加快,短視頻資源豐富,內容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影視、教育、新聞、健康、娛樂等,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短視頻具有高互動的特性,用戶不僅可以看,還可以和信息發(fā)布者交流溝通,甚至轉發(fā)分享短視頻,增強用戶的參與體驗感。
三、短視頻應用于漢語國際教學的優(yōu)勢
(一)資源豐富易得,促進自主學習。
傳播學家伊萊休·卡茨曾提出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人們對媒介的接觸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3]。實際媒介接觸行為產(chǎn)生的條件有兩個:其一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短視頻以App的形式在移動終端下載,操作簡便,甚至有些短視頻突破國界限制,在海外仍有廣闊的市場,如抖音海外版TikTok,可滿足海外漢語學習者使用的需求。App下載在移動終端之后,隨時點擊獲取信息。相對于網(wǎng)站資源來說,App應用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滿足自己的現(xiàn)實需求的評價。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真實的目的語生活情境是學習的重要資源,短視頻多為用戶原創(chuàng),題材廣泛如教育、生活劇、醫(yī)學知識、新聞時事等,而且內容更新速度快。不僅可以作為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語料,還可以成為學習者了解目的語生活文化的重要手段。
短視頻資源的豐富易得性,使得語言學習者可隨時隨地進入目的語語境,促進語言學習者在真實的目的語視頻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地習得目的語,或運用自主學習監(jiān)測能力進行碎片化或者專門化的語言學習。突破傳統(tǒng)語言課堂教學的固定化模式,形成學習時空的移動化。
(二)內容生動有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根據(jù)克拉申情感過濾假說的觀點,影響習得語言的情感因素之一是情感狀態(tài),主要指焦慮和放松。焦慮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4]。由此看來,語言學習內容生動有趣,易于讓學習者身心放松,緩解語言學習的焦慮情緒,促進學習者的語言輸入,提高學習積極性。
漢語作為世界上難學的語言之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文化差異情況下,語言學習者難免產(chǎn)生疑慮與抵觸心理。生動富有趣味的短視頻往往能讓語言學習者提高興趣,降低心理焦慮程度,更好地運用語言學習策略增強學習效果。
(三)突破時空限制,利于碎片化學習。
認知心理學家Sweller提出了著名的認知負荷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記憶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工作記憶容量和持續(xù)時間是有限的,信息加工過程中要減輕工作記憶負載。”短視頻資源融合視覺聽覺信息,有利于降低認知負荷,便于新知識轉化為長時記憶,使學習者吸收內化,促進有效學習[5]。
短視頻時長短,幾秒到幾分鐘不等,一般在5分鐘以內,使短視頻內容精練,主題突出,減少了冗余信息或情節(jié)的干擾,利于語言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學習。此外,短視頻還可以反復播放,語言學習者可以反復觀看重難點詞語、句型,促進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換。
(四)個性化推薦,推進因材施教。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不同學習者有不同的個性化需求,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可以說這種需求是千變萬化的。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5G等智媒體平臺的推進下,短視頻通過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傳播機制,實現(xiàn)用戶與信息的快速精確匹配,精準算法系統(tǒng)根據(jù)用戶個人信息特征、個性特點、喜好進行數(shù)據(jù)推算,推送適合用戶“口味”的視頻信息。
語言學習者在瀏覽短視頻時,會依據(jù)個人的語言水平、視頻內容題材喜好等維度進行推送,實現(xiàn)了智能領域的個性化學習內容推薦。
(五)社交性強,激發(fā)合作學習興趣。
依據(jù)群體動力理論:群體是使成員之間的互賴性可以變化的動力整體[6]。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7]。作為社會個體,每一個人都有社交需求,需要在社會交往中認識自己、成就自己。短視頻作為一款社交性的軟件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用戶可以評論視頻內容,與視頻發(fā)布者進行互動交流,也可以通過轉發(fā)分享模式,將短視頻分享給語言學習者群體,互相學習交流。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依托短視頻的語言學習能夠跨越時空形成更廣泛的學習群體,該類型的群體在語言水平、文化背景、學習策略等方面更具有同質性,更利于語言學習者在互動中取長補短,提高語言學習者的主動性,提高語言學習的有效性。
四、短視頻應用于中文教學的雙線模式
(一)中文教學雙線模式概念。
短視頻應用于中文教學的雙線模式指的是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雙線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課堂的時空限制,使語言學習者可隨時隨地獲得語言學習與操練的資源,凸顯語言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二)短視頻應用于教學實踐。
1.線上教學短視頻的應用實踐
線上應用短視頻教學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課堂將短視頻作為教師授課的輔助工具,依托視頻配合講解語言知識點。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逐漸凸顯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學習能力。第二種方式是使語言學習者根據(jù)短視頻的內容自主學習,之后師生交流,講解語言難點,進而線上合作練習語言。以下討論的短視頻應用于教學實踐以第二種方法為主。
(1)視頻播放前背景文化介紹。
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語言學習過程存在文化差異,教師在播放視頻之前需要提前向學生講明,以免產(chǎn)生誤解。尤其是視頻中涉及歷史、地理、人物等內容需要向學生做好介紹,以免干擾語言的學習。但不可因為擔心文化因素的干擾而逃避使用,可以根據(jù)語言學習者水平適度使用具有文化內涵的視聽元素,增進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國的文化認同。
(2)視頻播放后詞語講解。
短視頻的內容富于情境性和生活性,且語言的表達多用當下的流行語,具有時代性特點,語言學習者不僅要學習漢語書面語言,還要了解目的語國的生活語言,“活的語言”更具有生命力。之所以將詞語講解放在視頻播放之后進行,是因為語言的情境性因素,學習者根據(jù)已有知識或生活經(jīng)驗可以推測生詞詞義,提高目的語領悟能力。
(3)視頻播放后練習內容。
短視頻的畫面和臺詞是同步的,甚至為了加強新內容的學習,可以突出字體,如放大新詞語的字號或者標紅,甚至是重難點詞語的情景復現(xiàn)。當畫面與講解的內容信息一致時,學習者的視覺表征和言語表征建立聯(lián)系,增強學習者的記憶和學習效果。視頻播放結束后,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通過詞語、句型重復操練掌握所學內容。也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操練,如句型的變換練習、詞匯的多情境練習等,在練習時可以使用短視頻App進行錄制或分享。
2.線下學習短視頻的應用實踐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媒介工具的變革越來越凸顯語言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語言學習者運用媒介工具搜索目的語學習資源并操練語言。
(1)視頻號推薦,精選視頻資源。
智媒體時代,基于算法技術的應用,個性化視頻內容推薦成為可能。語言學習者可以關注感興趣的視頻內容,避免無關內容的干擾。如抖音短視頻已經(jīng)成為當下年輕人熱衷的App,里面充滿各式各樣的題材,如剪輯過的影視、動漫、新聞訪談、生活劇場、故事匯等,這些短視頻賬號發(fā)布的基本都是由短視頻構成的系列視頻,具有系統(tǒng)性,學習者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輸入目的語,促進目的語的習得。
(2)視頻制作,增加學習體驗。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視頻制作簡易化,無須專業(yè)工具,僅需一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運用設定好的程序與模板,用戶就可以快速完成一個短視頻的制作。激勵學習者運用目的語練習,錄制情景化的短視頻,可使學習者富有成就感,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
(3)視頻分享,激發(fā)學習動力。
在分享短視頻的過程中激活了學習動力。在分享交流中,學習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會不斷提高視頻制作質量,如目的語發(fā)音的標準化程度、語言表達的流利度與地道的口語表達等。錄制好的視頻還可以成為教學素材,將視頻作為學習資源推給更多的語言學習者,為漢語國際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
(4)視頻存儲,糾正系統(tǒng)偏誤。
中介語是從語言學習者的母語向目的語轉變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短視頻的存儲很方便,而且存儲容量大。第二語言學習者可以錄制系列短視頻,記錄自己的語言學習過程,形成個體目的語語料庫,通過縱向的歷史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語言學習出現(xiàn)偏誤的癥結所在,更利于糾正偏誤,增強目的語學習效果。
五、結語
短視頻教學應用于中文教學是順應時代的要求,符合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趨勢與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漢語國際教學面對學習者遍布世界各地的客觀情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是必然選擇。短視頻的開發(fā)與運用將是線上、線下學習的助推器,但是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短視頻內容把關,首先是有關文化差異、主權問題、低俗內容等資源盡量避免使用。其次是短視頻中涉及目的語難易程度的把握,教師在進行視頻推薦或選擇時要根據(jù)課程要求與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選取。最后,短視頻由于內容精練短小,往往會有兩到三個為一體的系列短視頻,教師可根據(jù)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完整資源。
(二)必要的專業(yè)化短視頻制作。雖然網(wǎng)絡短視頻內容豐富,但是針對具體語言點講解的短視頻卻是缺乏的,需要專業(yè)人員開發(fā)制作具有層級性、系統(tǒng)性的專業(yè)短視頻。此外,還可以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作的主動性,利用短視頻互動性強的特點,鼓勵學生錄制并分享優(yōu)質的語言資源,如此更利于形成具有國別化特色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習資源。
(三)短視頻的應用是錦上添花,適量使用即可。短視頻過多,學生注意力分散,難以抓住重點;反之,語言輸入量小,碎片化,不利于語言的生成。
參考文獻:
[1]馬思遙.短視頻“真風口”還是“炒冷飯”?[N].北京青年報,2016-10-04.
[2]宋心蕊,趙光霞.網(wǎng)絡時代,應如何規(guī)范“算法”[N].人民日報,2018-07-14.
[3]莊美連.使用媒介:網(wǎng)絡時代“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新發(fā)展[J].綏化學院報,2010(08).
[4]呂娜.淺談“情感過濾假說”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J].中國電力教育,2007(07).
[5]Sweeler, J.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1988(12).
[6]程曉蘭.論合作學習在高校專業(yè)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0(06).
[7]王文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及新生代應用分析[J].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