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課例背景】
隨著教齡的增長,語文教學的思考也越來越多,這種思考不僅僅來自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來自我的學生——
應該說,中學時代是一個人在生命中最有朝氣,最富熱情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最善于思考,樂于思考的階段。而寫作應該是他們宣泄、傾訴各種情感的最佳方式,把自己的喜悅、苦悶訴諸紙上,然后或與人分享,或孤芳自賞。生活中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可以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替代性的滿足。但是,十分遺憾,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十分害怕寫作。對于寫作,他們非但得不到任何的享受,他們一直都是在忍受和承受。
【教學設想】
要改變學生對寫作的態(tài)度,首先應改變教師的教學方略,寫作課不應再以教師的單方面說教為主體,設置太多的規(guī)矩,而應該把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在宏觀引導的基礎(chǔ)上,給予學生盡可能大的想象、思考的空間,挖掘其內(nèi)心深處的創(chuàng)造潛能。
本學期的必讀名著是《艾青詩選》,在九年級上冊教材把第一單元的學習呈現(xiàn)為:欣賞、朗誦、創(chuàng)作三個環(huán)節(jié)。它注重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學、朗讀、合作、探索走進詩歌的世界。而第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通過仿寫,品味并學習詩意的表達。
艾青《詩論》中說“真、善、美,是統(tǒng)一在先進人類共同意志里的三種表現(xiàn),詩必須是它們之間最好的聯(lián)系”。那么想讓學生關(guān)注生活,傾訴情感,詩歌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詩歌的字數(shù)少,不像600 字的作文,學生應該沒有那么強的抵觸心理。
于是我打算在本單元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來試試詩歌這種寫作模式,從模仿詩歌入手,借助艾青《詩論》中的詩歌理論打開學生詩歌寫作的窗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寫作。
【教學片斷實錄】
老師展示昨天《課時特訓》上的優(yōu)秀作業(yè)(仿照穆旦詩歌《我看》的片段寫一節(jié)小詩)。請孩子們小組合作討論:仿寫詩歌仿什么?
(設計意圖:模仿寫作,先從熟悉的仿句入手,從模仿句子到模仿小節(jié),在相互切磋中加深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領(lǐng)悟,進一步了解詩歌中常用的隱喻、象征等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共同提高。)
學生們嘰嘰喳喳,好在仿句題也做了無數(shù)次,很快得出結(jié)論:
1.仿形式(押韻、修辭)
2.仿內(nèi)容(邏輯關(guān)系)
3.仿情感(褒貶)
師:很好,這樣看來好像寫詩也沒有那么難哦。那我們就繼續(xù)寫寫看。請大家翻到課時特訓第6頁,完成第四題:
詩歌是瞬間的藝術(shù)。顧城捕捉到生活中的一個瞬間,通過“灰色”“鮮紅”“淡綠”的組合,將自己的獨特“感覺”傳達給讀者,耐人尋味。請以《感覺》為題,借助至少一種色彩(或聲音、氣味等)寫一首詩,表達你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
寫好后小組間相互交流,根據(jù)你們對詩歌的鑒賞,推選出你們認為優(yōu)秀的詩歌。
(設計意圖:通過模仿寫作,培養(yǎng)詩意思維。從內(nèi)容形式的模仿到情境的模仿,通過同伴交流,自評互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創(chuàng)作詩歌的樂趣。)
我在教室里打著圈轉(zhuǎn)著,看著一篇篇稚嫩卻優(yōu)美的詩歌從他們的筆下流淌而出……
因為有了剛才仿寫的底氣,他們熱情高漲,寫完后彼此協(xié)助、賞讀、修改,這時,有兩個小組爭執(zhí)聲大了起來,我疑惑不解地走過去,捕獲了兩篇不一樣的詩歌:
感覺(戚子姜)
鳥兒的窩是綠色的? 手中的掃把是粉色的? 同學們咯咯的笑聲是銀色的? 父母的微笑是金色的
我的心開了個口子? 漏出了五彩斑斕的顏料? 為世界涂上色彩? 于是? 我的心便沒了顏色
感覺(王馳淵)
我的家總是停電? ? 窗簾也總是拉著? ?所以我聽? ? 也只能聽
蟬聲,我想現(xiàn)在是夏天吧? ? 笑聲,我想有人在玩耍吧? 風聲,我想那風是暖的吧
可我的母親并不讓我加入這一切? ? 我問她,她只說對不起
所以我聽? 也只能聽? ?啪嗒,啪嗒? ? 那是什么聲音
我笑著把這兩篇詩歌拿過來投影給大家:
這兩首詩到底好不好,那邊已經(jīng)有人吵起來了,那我們一起評評看吧。
生1:一點都不好,因為格式都沒有。
生2:不好不好,太憂傷
生3:可是我覺得很真實啊……
生4:我覺得第一首詩怎么那么像我有時候的感覺。
生5:王馳淵的詩我有點讀不懂啊……
教室里炸開了鍋……
我愈加開心,問他們:《艾青詩論》中告訴我們,人為什么寫詩?
生1:詩人行動的意義,在于把人群的愿望與意欲以及要求化為語言。
生2:人類通過詩人的眼凝望著世界。
師:對啦,人類以詩人的眼感受了美與丑,善與惡,歡樂與悲苦。也就是說,詩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郭沫若先生也說“詩是什么?詩是一種感覺,只要老實地將你對事物的感覺寫出來,便成為詩了?!?/p>
我們問問兩位小作者,他們寫這首詩時是什么心情吧?
子姜說,我考試考砸了,就是這種感覺。王馳淵說,我的主人公是盲人。
教室里靜了一秒,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老師,寫得太好了,這么一感覺,竟然覺得這兩首詩再好不過了,算是我們班今天寫得最好的詩啦!”
師:那你剛才為啥說不好呢?
生:我不知道他是盲人啊,一說主人公是盲人,我覺得真恰當,還有一點憂傷。
師:對啦,這也告訴我們而作為讀者讀詩時需要代入 “時代背景”。當然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既可以是家國大背景,也可以是個人的小背景。否則很容易走冤枉路的。
(意圖:順便提醒孩子們讀詩時“知人論世”的重要性)
師:艾青在《艾青詩論 》中告訴我們寫詩的秘訣就是用正直而天真的眼看著世界,所感覺的,用樸素的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創(chuàng)作詩歌,最重要的的是情境。他自己的詩歌也被成為“無韻的詩箋”,他認為“詩的韻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詩的音節(jié),就是生活的節(jié)拍?!彼詫懺姴灰^拘泥于詩歌形式。表情達意才是根本目的。比如剛才兩位同學在仿寫的基礎(chǔ)上跳出來,制造出更適合自己心境的情境,豈不是更勝一籌?
(相關(guān)知識鏈接:情境,不完全是意境,它有情節(jié)性,但其情節(jié)性又不同于小說等敘事文學,是指詩人虛擬和假設的一個處境,按卞之琳所說,是戲劇性處境。)
(設計意圖:既然學生有感而發(fā),跳出了仿寫的框,創(chuàng)設出了自己的情境,那這比我預設的還走快了一步,我也就沒必要一定要把他們拽回來,重新按部就班地走,既然想讓學生拓展思維,放手去寫,就大膽鼓勵,不要受到太多的限制。只有思維放開了,才有深入的可能。)
生:原來是這樣,我剛才只想著要仿形式,寫出來一點味道都沒有。
師:好的詩歌能夠打動人心,引發(fā)共鳴。只學其形,不得其神,連自己都打動不了,怎么打動別人呢? 寫作可以給別人看,也可以給自己看,既要有新意也要傳遞真情實感,沒有新意、缺乏情感的詩歌就像是沒有子彈的槍,永遠也征服不了讀者。
【后記】
意外之喜(一):
經(jīng)過這堂課的洗禮,孩子們認真讀了《艾青詩選》后面附錄的部分《艾青詩論》選段,進一步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在答相關(guān)的題目時游刃有余。如《課時特訓》上有道題目:請以艾青詩歌為例,談談對現(xiàn)代詩歌自由化的看法。
學生這樣答:
我認為艾青的詩歌是無韻的詩箋。從外在看,它們是無韻的?!霸姷捻嵚桑褪巧畹男?,詩的音節(jié),就是生活的節(jié)拍?!鄙钤揪褪且环N變化的,參錯的,繁雜的東西,無韻的詩才是真正的生活。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補衣婦》,都用了散文化的詩句,不拘泥于詩歌形式,很少注意韻腳的限制或字數(shù)的整齊。因為“格律是文字思想與感情的控制,是詩的防止散文的蕪雜與松散的一種羈勒,但當格律已經(jīng)成為了僅只囚禁思想與情感的刑具時,格律就成了詩歌的一種障礙與絞殺?!闭驗樗鼈兊臒o韻,才更生活。
這讓我更加相信讀詩是寫詩的基礎(chǔ),而寫詩又會促進孩子們讀詩的能力。
意外之喜(二):
孩子們心中已埋下詩歌的種子,隨時會破土而出。
學期末上《曹劌論戰(zhàn)》時,我引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結(jié)果部分學生瞬間迸發(fā)了寫詩的熱情,自發(fā)完成了一份仿寫作業(yè)。
【反思】
這是一堂特殊的寫作課,因為生成超出了我的預設,但事實證明效果卻要比預期的好。就像布魯姆所說的,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shù)了。所以說真正的好課不是老師出彩,而是學生出彩,老師的預設多,對課堂的控制多,雖然有利于教學進度及目標的達成,但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就會少,這種學習未必能深入學生的思維和靈魂。
其一,教師在課前深入解讀相關(guān)資料,有助于課堂的宏觀調(diào)控。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以便能應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
因為本學期的必讀名著是《艾青詩選》,在本組老教師的引領(lǐng)下,我們集體研讀了艾青《詩論》,在深入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論知識后,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才可以有底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寫作情況,進行相應的理論指導。并根據(jù)課堂氣氛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沒有一味的強調(diào)格式,而是鼓勵學生以我手寫我心,以情動人。正如艾青所說的:“具有信仰的虔誠,對人世懷著熱望,對藝術(shù)懷著摯愛,在生活的日子里,忠誠地、或是倔強地、勇敢地說著話語,即使不是詩的形式也是詩?!?/p>
其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一旦迸濺,我們教師應及時或延時予以充分的肯定,及時的反饋,能夠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潛在能力。
課后我將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在班級做了展示,隨后在學校微信公眾號“蓓蕾新發(fā)”上做了專輯展示。實踐證明,當學生的成果得到確認和保護后,他們才會獲得一種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喜悅,這種喜悅的經(jīng)常性取得也是學生保持寫作信心和寫作耐心的重要動力。
不難想象,如果我在學生交完作業(yè)后不作任何反饋的話,他們剛剛被激起的熱情就會被遏制,興趣難免會戛然而止……所以有趣而有效的寫作課應該是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體驗和情感體驗,關(guān)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成。
其三,語文教學從來都不是一節(jié)課的事,因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點燃的火把”。而我們的任務則是播下火種。
從學生上交的習作中不難看出,只要老師引導得巧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他們就完全有能力超越自己,一些語文功底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寫出好詩。并且會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了表達的欲望,慢慢地習慣把寫作當作他們宣泄、傾訴各種情感的最佳方式。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讓他們在思想撞擊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逐步樹立起自己對寫作、對語文、進而對整個社會的信心,學會訴說,懂得感悟——這,才是作文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