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宇 吳擢春 呂軍 姜若 袁紅 王惠萍 張一英 湯偉琴 勵曉紅
1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復旦大學中國殘疾問題研究中心,國民健康社會風險預警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上海,200032;2上海市嘉定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201800;3上海市嘉定區(qū)嘉定鎮(zhèn)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201800
意外傷害嚴重威脅兒童健康[1]。低齡兒童因其自身脆弱性,更易發(fā)生意外傷害[2]。兒童早期發(fā)育階段可塑性最強,但我國兒童意外傷害研究多聚焦于中小學生[3],針對0-3歲兒童的研究很少。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更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強看護,以預防意外傷害發(fā)生[4]。近年來,部分發(fā)達城市對低齡兒童家長意外傷害知識與行為進行探索,但兒童年齡范圍多集中在3-6歲,且不同地區(qū)家長文化程度存在差異[4]。上海市作為東部發(fā)達城市典型代表,具有經濟發(fā)達、兒童人口眾多、家長文化程度較高等特征。因此,本研究選取上海市嘉定區(qū)開展0-3歲兒童意外傷害情況調查,了解家長認知與預防行為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制定0-3歲兒童意外傷害家長干預方案提供參考。
2018年9-10月,課題組在上海市嘉定區(qū)嘉定鎮(zhèn)和菊園新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兒童門診處開展現場調查。本次調查以兒童保健管理中0-3歲兒童的父親/母親為對象。調查專員經統(tǒng)一培訓后,根據課題組自行設計的問卷對0-3歲兒童的父親/母親進行一對一詢問,共調查488名兒童的父親/母親。經審核后,合格問卷為476份,有效回收率為97.5%。
參照兒童意外傷害相關文獻和問卷,如《Home Safety Project》、《Maternal Childhood Injuries Health Beliefs》等[5-6],并根據我國兒童意外傷害發(fā)生現狀,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兒童及兒童家長基本情況,兒童家長對意外傷害知識的知曉情況,兒童家長預防各類傷害的安全行為。
兒童意外傷害知識與安全行為各10道題目,知識總分為10分,答對1題計1分,答錯與選填“不知道”計0分。安全行為總分為50分,每項內容設置5個選項,正向問題的“從不、很少、有時、經常、總是”計分分別為1分、2分、3分、4分、5分,反向問題計分方式與之相反。參考健康素養(yǎng)百分制定義,以知識與行為總得分80.0%為界,將知識得分>8分定義為高分組,≤8分定義為低分組;行為得分>40分定義為高分組,≤40分定義為低分組。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采用Stata 14.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與χ2檢驗,通過計算意外傷害知識條目內所有題目的平均應答正確率(應答正確人數/應答人數)及行為條目內所有安全行為得分平均值,評價不同類別意外傷害知識得分與安全行為情況。檢驗水準α= 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傷害類別中,道路交通傷害類知識平均應答正確率最高,為87.8%;跌倒類知識平均應答正確率較低,為65.9%;燒燙傷類知識平均應答正確率最低,為51.9%(表1)。
各傷害類別中,預防道路交通傷害的安全行為情況最好,均分為4.31分;預防窒息的安全行為情況最差,均分為3.59分(表2)。
2.3.1 兒童家長意外傷害知識影響因素分析。調查顯示,母親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45歲,平均年齡為(30.45±5.01)歲;父親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58歲,平均年齡為(32.34±5.29)歲。以家長知識得分的80.0%為界值分為低分組與高分組,以知識得分為應變量,兒童年齡、父母親年齡等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母親年齡、父親年齡、母親文化程度、父親文化程度、父親職業(yè)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2.3.2 兒童家長預防意外傷害安全行為單因素分析。以家長安全行為得分的80.0%為界值分為低分組與高分組,以安全行為得分為應變量,兒童年齡、父母親年齡、父親母親文化程度、年收入、住房面積、知識得分為自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收入、住房面積、知識得分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4)。
表1 兒童家長對意外傷害知識的知曉情況
表2 兒童家長預防各類傷害的安全行為情況
調查顯示,0-3歲兒童家長對意外傷害知識的平均知曉率接近80.0%,高于成都市51.0%、廣州市64.0%的總體知曉率[7-8]。道路交通傷害知識得分較高,可能與上海市頒布兒童安全乘車地方性條例有關[9]。家長文化程度雖高,但對部分知識認知率偏低,如燒燙傷類知識中“小面積燙傷后是否可用冰塊直接冷敷”回答正確率僅過半,而燒燙傷目前是我國低齡兒童意外傷害住院的主要原因[10]。
此外,父母年齡、父母文化程度、父親職業(yè)是知識得分的影響因素,與王敏、劉慧燕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1-12]。年輕父母可能對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相關知識累積不足。父母文化程度較高者接受能力較好,能通過不同渠道獲取信息,對預防意外傷害知識掌握較好。因此,要重點加強對年輕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的兒童家長意外傷害相關知識的宣教,提高預防意外傷害知識知曉率。
調查顯示,溺水、窒息和道路交通等預防傷害安全行為得分低,家長日??醋o行為較差??赡苡幸韵略颍孩偌议L雖有一定理論儲備,但在實際生活中風險意識不足;②家長對部分知識仍舊存在盲區(qū),缺乏相應監(jiān)管技能;③部分家長盡管具備相應知識與技能,但缺乏主動識別危險因素并采取措施的意識。
表3 兒童家長意外傷害知識單因素分析 n(%)
表4 兒童家長預防傷害安全行為單因素分析 n(%)
同時,家庭收入、住房面積、家長知識得分均是預防傷害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劉慧燕等人研究顯示,家庭收入較高、居住面積較大,家長對預防傷害的正確行為形成率高[12]。住房面積擁擠還可能引發(fā)居家環(huán)境危險因素,導致不良行為發(fā)生??舍槍π砸龑Ъ议L行為,減少兒童意外傷害。兒童健康依賴于家長監(jiān)管,然而面對復雜的危險因素,家長風險意識不足,行為存在問題,急需進行干預。
意外傷害雖然是隨機的,但有效的干預措施可預防傷害發(fā)生[12]。兒童年齡越小,意外傷害的嚴重程度及死亡率越高[13]。兒童早期是個性、社會行為、智力發(fā)育的特殊敏感期[14],0-3歲兒童已經能夠接受一定干預,因此應強調家長的作用。本研究中,家長知識與行為得分并未因兒童年齡增長而發(fā)生改變,說明家長客觀上對意外傷害知識掌握不足,側面反映目前的社區(qū)干預缺乏對低齡兒童家長意外傷害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因此,應進一步發(fā)揮社區(qū)作用,盡早對0-3歲兒童家長開展兒童意外傷害干預。
意外傷害知識、行為水平與許多因素有關,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意外傷害危險因素不同,應結合不同家庭背景低齡兒童生長發(fā)育特征、不同年齡段傷害常發(fā)類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家長干預措施。本研究兒童家長年齡集中在20-49歲,文化程度較高,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介進行健康干預具有可行性[15]。
本研究調查對象局限于兒童的父母,預防兒童意外傷害不僅需要兒童父母提高自身認知與行為水平,也要加強其他看護人如祖父母對知識與行為的掌握。這提示在下一步研究中,可針對兒童其他看護人對預防意外傷害的認知與行為狀況進行調查,具體分析影響因素,為形成廣覆蓋、可推廣、可持續(xù)的家長干預模式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