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軒,張曉霞,彭欣,謝易嫻,鮑欣雨,劉焱,程夢嬌,李宇斯,郭卓源,馬金香
糖尿病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近年來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和患病率迅速上升,預計到2030年將會影響全球范圍內4.39億成年人的健康[1]。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尋求有效的方法預測糖尿病患病風險,有針對性地盡早干預,能很大程度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率。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對社區(qū)人群肥胖情況進行評估有助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對糖尿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最常用于評估肥胖的指標為體質指數(shù)(BMI)、腰臀比(WHR),其可反映人體肥胖或超重程度和腹部肥胖程度,但不能區(qū)分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2]。近年來脂質蓄積指數(shù)(LAP)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由腰圍(WC)和三酰甘油(TG)計算所得,可用于反映人體內臟脂肪情況[3],國外學者KAHN[4]認為與傳統(tǒng)肥胖指標相比,LAP是預測糖尿病患病風險更好的指標。國內研究發(fā)現(xiàn),LAP對我國北方地區(qū)人群糖尿病患病風險的預測價值較高[5-6],但由于國內南北方氣候環(huán)境、生活飲食存在較大差異,LAP在國內南方地區(qū)的適用性仍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LAP在南方珠三角地區(qū)的適用性,同時分析新舊肥胖指標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及其對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預測價值,以尋找預測社區(qū)人群糖尿病患病風險的最佳肥胖指標。
1.1 調查對象 2017年7—9月,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常住于珠三角地區(qū)不同社區(qū)的居民為調查對象。本研究以戶為單位展開調查,調查對象為個人。首先根據珠三角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狀況進行分層,隨機抽取城市和行政村,按照城市和行政村的人口比例(1.2∶1)隨機抽取社區(qū)或行政村(社區(qū)2個和行政村11個)。在抽中的社區(qū)或行政村中,采用系統(tǒng)抽樣方法,以戶為單位,以10為抽樣間距,隨機抽取778戶家庭進行調查。
在獲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納入標準:常住于該社區(qū)(≥6個月);年齡≥15周歲;無精神障礙疾??;自愿配合本調查。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 本研究問卷內容參考《第四次國家衛(wèi)生服務調查方案及調查指導手冊》問卷[7],問卷信息包括:(1)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水平;(2)健康相關行為:吸煙(指一生中至少吸100根煙)、飲酒(指在過去1年中每周至少攝入30 g酒精)、體育鍛煉(指每周至少鍛煉1次,連續(xù)半年以上);(3)糖尿病家族史。
1.2.2 體格檢查 調查對象于空腹狀態(tài)下,去鞋帽后,穿薄衣物,取立正姿勢,挺胸收腹,使用身高體質量測量儀,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身高精確至0.1 cm,體質量精確至0.1 kg[8]。穿輕薄的衣褲,取出褲袋內物品,身體直立,WC測量采用統(tǒng)一規(guī)格的軟皮尺測量腰部肋下緣與髖部上緣中點處,臀圍是指臀部最突出的周徑,WC、臀圍測量時皮尺貼近皮膚,但避免緊壓使皮尺陷入皮膚內,連續(xù)測量兩次,記錄讀數(shù),取平均值,精確至 0.1 cm[8]。
1.2.3 血壓測量 血壓測量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9]的測量要求,采用電子血壓計(OMRON,hem-7125),在安靜環(huán)境中連續(xù)測量3次血壓,取平均值,保留1位小數(shù)。
1.2.4 實驗室檢查 于清晨采集調查對象禁食8~12 h的空腹靜脈血10 ml,裝入一次性真空管,在血樣采集后1 h內進行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G檢測。
1.2.5 糖尿病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0],糖尿病診斷標準為FBG≥7.0 mmol/L和/或調查對象自報有糖尿病病史,和/或2周內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
1.2.6 主要研究指標 LAP(男)=〔WC-65〕×TG;LAP(女)=〔WC-58〕×TG;BMI=體質量(kg)/身高2(cm2);WHR= WC /臀圍。根據LAP四分位數(shù)將調查對象分為Q1組(LAP<11.22),Q2組(LAP:11.22~22.05),Q3 組(LAP:22.06~44.50),Q4 組(LAP>44.50)。
1.3 質量控制 為保證調查問卷的質量,調查員均為廣州醫(yī)科大學醫(yī)學生,調查員均經過嚴格培訓,調查員雙人成組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并開展問卷調查,組內相互核查問卷質量,同時設立質量控制小組審查問卷邏輯,對缺失問卷或缺失內容進行二次回訪。血液采集工作由臨床醫(yī)護人員和護士負責,血液采集按照標準流程進行。調查資料采用EpiData 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雙人雙錄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LAP與空腹血糖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LAP與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的關系采用趨勢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控制混雜因素后分析LAP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分析各肥胖指標對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預測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有無2型糖尿病調查對象臨床特征比較 本研究共選取828例調查對象,排除研究資料不完整18例,最終納入810例調查對象,Q1組203例,Q2組202例,Q3組202例,Q4組203例。810例調查對象中男422例,女388例;平均年齡38.0(30.8,49.0)歲;非糖尿病769例,2型糖尿病41例(其中新診斷2型糖尿病26例),中位病程為2.00(1.75,7.00)年。有無2型糖尿病性別、婚姻狀況、吸煙狀況、飲酒狀況、糖尿病家族史、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無2型糖尿病年齡、教育水平、體育鍛煉情況、BMI、WHR、FBG、總膽固醇、TG、收縮壓、LA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LAP與FBG、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的關系 Q1組、Q2組、Q3組、Q4組 FBG分別為4.43(4.11,4.76)、4.50(4.20,4.90)、4.70(4.32,5.10)、4.85(4.50,5.50)mmol/L,LAP與FBG呈正相關(rs=0.285,P<0.001);Q1組、Q2組、Q3組、Q4組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分別為0.99%(2/203)、1.98%(4/202)、6.44%(13/202)、10.84%(22/203),2型糖尿病粗患病率隨LAP升高而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趨勢=24.389,P<0.001)。
表1 有無2型糖尿病調查對象臨床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abetic group and non-diabetic group
2.3 LAP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2型糖尿病粗患病為因變量,以肥胖指標LAP、BMI、WHR為自變量,分別建立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變量賦值見表 2。結果顯示,Q4組糖尿病患病風險是Q1組的12.22倍〔OR=12.22,95%CI(2.83,52.67),P<0.001,見表3〕。當控制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水平時,Q4組糖尿病患病風險是Q1組 的 6.65倍〔OR=6.65,95%CI(1.49,29.77),P<0.05,見表4〕。當控制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水平、體育鍛煉、收縮壓、舒張壓時,Q4組糖尿病患病風險是Q1組的5.04倍〔OR=5.04,95%CI(1.07,23.64),P<0.05,見表 5〕。
表2 LAP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表Table 2 Evalu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P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LAP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一)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AP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odel 1)
表4 LAP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二)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AP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odel 2)
2.4 LAP對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預測價值 LAP預測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ROC曲線下面積大于BM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210,P=0.027),與WH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263,P=0.793)。LAP預測糖尿病患病風險的靈敏度為85.37%,最佳臨界值為25.485(見表6、圖1)。
糖尿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公認其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狀態(tài)所致的內分泌代謝疾病[11],而肥胖是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對糖尿病的影響已得到證實。傳統(tǒng)肥胖指標包括BMI、WC、WHR,其中WC和WHR均反映腹型肥胖狀況[12],本研究選取WHR作為腹型肥胖的觀測指標。由于傳統(tǒng)肥胖指標的操作簡便性,BMI、WHR被廣泛用于肥胖測量。傳統(tǒng)肥胖指標與糖尿病有強關聯(lián)性已得到證明。傳統(tǒng)肥胖指標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BMI沒有結合代謝狀態(tài)來判斷健康狀況,WC、WHR無法區(qū)分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2]。國外研究表明,由反映腹部脂肪的WC與反映血脂情況的TG結合而成的新型肥胖評價指標LAP可用于區(qū)分內臟脂肪[1,3],能更加全面地評估體內脂質蓄積情況。美國學者KAHN[3]首次提出LAP在識別心血管風險、糖尿病方面優(yōu)于BMI后,國內外學者對LAP的關注日益增加。申元媛等[5]對北京地區(qū)成年人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地區(qū)成年人LAP與糖尿病患病密切相關。蘇健等[6]以江蘇省人群為調查對象,同樣發(fā)現(xiàn)LAP與血糖密切相關,糖尿病患病風險隨著LAP的增加而升高。國內學者認為在北方地區(qū)LAP與血糖密切相關,但由于我國南方地區(qū)與北方地區(qū)氣候、地理環(huán)境、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差異較大,人群體型差異也較大,北方地區(qū)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明顯高于南方地區(qū)[13],而南北方人群糖尿病患病風險也大有不同,因此LAP指標在中國南方地區(qū)的適用性仍需研究。
表5 LAP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三)Table 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AP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odel 3)
圖1 BMI、WHR、LAP預測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ROC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of BMI,WHR,and LAP in predicting type 2 diabetes risk
表6 BMI、WHR、LAP預測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ROC曲線分析結果Table 6 ROC curve analysis of BMI,WHR and LAP in predicting risk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LAP的增加,F(xiàn)BG、糖尿病粗患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提示在珠三角地區(qū)LAP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控制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水平、體育鍛煉、收縮壓、舒張壓變量后,Q4組糖尿病患病風險是Q1組的5.04倍,與國內外研究結果相似[3,5-6],高水平的LAP是珠三角地區(qū)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LAP預測珠三角地區(qū)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最佳臨界值為25.485(靈敏度為85.37%),LAP預測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ROC曲線下面積大于BMI,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4,14-15],LAP主要反映的是人體內臟脂肪情況,而BMI主要反映全身肥胖,提示內臟肥胖對人體的危害遠大于全身肥胖[16]。雖ROC曲線下面積LAP略大于WHR,但兩者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BOZORGMANESH等[17]研究結果相似,提示LAP對糖尿病患病風險的預測效果優(yōu)于BMI,但與WHR預測效果相似。同時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LAP有著較高的靈敏度、陰性預測值,以及較低的陰性似然比,提示LAP能判斷出2型糖尿病低風險人群,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高風險人群的漏診率,可為人群2型糖尿病風險的防控提供較大幫助。當珠三角地區(qū)人群LAP低于最佳臨界值時,提示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較低,當人群LAP值高于臨界值時,提示人群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應及時就診,監(jiān)控自身血糖情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個人飲食習慣。由ROC曲線各評價指標可知,LAP具有有效識別人群糖2型尿病早期風險的能力,而本研究中珠三角地區(qū)預測2型糖尿病風險的臨界值卻跟國內其他地區(qū)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大連和臺灣地區(qū),LAP診斷糖尿病的最佳臨界值分別為34.84[18]、28.40[19],而北京地區(qū)的研究中,LAP診斷糖尿病的最佳臨界值在男性與女性中分別為32.8和27.8[5],可見LAP目前尚未有統(tǒng)一的診斷臨界值,本研究中珠三角地區(qū)的LAP最佳臨界值較小,為25.485,可能原因是南方地區(qū)人群WC均值小于北方地區(qū)人群[20],以及南方地區(qū)TG略低于北方地區(qū)[6,21-22],因此相比于其他地區(qū),珠三角地區(qū)LAP的臨界值相對較低,珠三角地區(qū)LAP預測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最佳臨界值具有地方性,可為中國南方珠三角地區(qū)人群的糖尿病防控提供新的指標和新的思考方向。
總之,LAP能有效識別中國南方珠三角地區(qū)人群2型糖尿病的早期患病風險。LAP預測珠三角地區(qū)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的效果優(yōu)于BMI,但與WHR預測效果相似。
作者貢獻:黃俊軒、馬金香進行研究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結果分析與解釋、論文的修訂,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彭欣、謝易嫻、鮑欣雨、劉焱、程夢嬌進行數(shù)據收集;李宇斯、郭卓源進行數(shù)據整理;黃俊軒、張曉霞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黃俊軒撰寫論文。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