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輝,楊秀清,張麗,佘少華
本研究價值:
(1)欺負是兒童、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行為,已有部分研究揭示幼兒欺負行為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行為,應引起人們足夠重視。
(2)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索3~6歲幼兒欺負行為的現(xiàn)況,發(fā)現(xiàn)幼兒欺負行為檢出率較高(18.7%);卷入欺負行為、欺負他人的幼兒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卷入欺負行為、直接受欺負的幼兒在班段上存在差異;幼兒在直接受欺負時,其受言語欺負和身體受欺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其受言語欺負在班段中存在差異;同時,不同班段幼兒在受欺負發(fā)生率、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上存在差異。本研究結果為探索欺負行為的發(fā)生機制進一步提供了數(shù)據(jù)信息。
(3)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數(shù)據(jù)能說明的問題有限,若進行一定的追蹤研究,對于探索欺負行為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將具有重要意義。
在兒童群體中,欺負與受欺負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既往研究表明,欺負行為中欺負者和受欺負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均令人擔憂,尤其是受欺負者,其更容易情緒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孤獨與封閉、經(jīng)常性失眠,嚴重者甚至會自殺[1]。鑒于此,研究兒童欺負行為顯得十分必要,并直接關系著其今后的健康成長。20世紀70年代,挪威學者OLWEUS[2]出版的《學校中的攻擊:欺負者與替罪羊》,標志著學校欺負問題研究的開始。張文新等[3]于1999年進行了Olweus兒童欺負問卷中文版的修訂,并對中小學生的欺負行為進行本土化研究,結果顯示,欺負者容易形成攻擊性人格特征,且增加了其未來暴力犯罪的風險,欺負行為具有跨時間與情境的穩(wěn)定性[4]。欺負行為的盡早發(fā)現(xiàn)、干預與防治是學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眾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提出了青少年學生欺負行為的有效防治對策[5-7],青少年欺負行為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然而,以往欺負行為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學生和初中生,而鮮有關注3~6歲兒童,可能原因為幼兒的欺負行為發(fā)生少,欺負對幼兒造成的影響不大,或者是相較研究學齡兒童,直接研究幼兒欺負行為的方法更困難。目前已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與研究幼兒園階段兒童欺負行為的特點及該行為對健康成長的影響,如屈衛(wèi)國[8]調查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開始有欺負行為、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數(shù)隨班段的升高而增加,占調查幼兒總數(shù)的13.9%,其中受欺負者占9.4%,欺負者占5.5%;左彩霞[9]通過1周約20 h時長現(xiàn)場觀察了182例幼兒,發(fā)現(xiàn)欺負者占調查幼兒總數(shù)的23.6%,其中5~6歲組幼兒占32.5%,由此可見幼兒的欺負行為還是比較常見的。幼兒欺負行為對幼兒未來身心發(fā)展的影響值得人們關注和進一步探究。經(jīng)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國內外缺少相對成熟的針對幼兒欺負行為的評定問卷,為了解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的現(xiàn)狀,探究其背后的發(fā)生機制,本研究選取了廣西5市10所幼兒園的幼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編的《3~6歲幼兒欺負行為評定問卷》進行調查,旨在為預防幼兒欺負行為提供更多數(shù)據(jù)支持。
1.1 一般資料 2018年3—5月,課題組成員通過與園方充分溝通,在取得園方和幼兒家長同意的前提下,采用整群抽樣法在廣西桂林市、柳州市、來賓市、南寧市、玉林市選取10所幼兒園,以班級為單位,每所幼兒園抽取小班、中班、大班各1個班,共30個班1 054例幼兒。納入標準:年齡3~6周歲;入園3個月以上。
1.2 研究方法 使用本課題組編制的《3~6歲幼兒欺負行為評定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由各班班主任填寫,借助攝像頭現(xiàn)場觀察并記錄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狀況,受欺負幼兒在幼兒園中的生活表現(xiàn)。
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基本情況、欺負行為評定量表、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其中欺負行為評定量表由間接受欺負(共4個問題)、直接受欺負(共7個問題)、欺負他人(共10個問題)、對欺負的應對(共7個問題)4個分量表組成,共28個問題,每個問題有3~4個選項,每個選項分別記1~4分。本研究參照CRICK等[10]鑒別欺負者的方法,以間接受欺負分量表得分>8分者為間接受欺負幼兒,直接受欺負分量表得分>14分者為直接受欺負幼兒。根據(jù)研究進一步把直接受欺負行為劃分為言語欺負(共3個問題)、身體欺負(共2個問題)、財物欺負(共2個問題),以言語欺負得分>6分者為受言語欺負幼兒,身體欺負得分>4分者為受身體欺負幼兒,財物欺負得分>4分者為受財物欺負幼兒;欺負他人分量表得分>20分者為欺負他人幼兒;上述任一分量表得分超過所對應的欺負得分范圍即定義為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其余則定義為未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對欺負的應對分量表得分>14分表明幼兒不能正確應對欺負行為,受欺負行為的影響大。
調查問卷各項目的編制建立在對部分幼兒園教師、園長、家長訪談的基礎上,并征詢了同行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正式調查前進行預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和分半信度分別為0.83和0.81;再抽取69名幼兒于2周后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84。
1.3 質量控制 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并與被調查的幼兒園園方進行充分溝通;調查過程中,采用集體施測的方法,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將幼兒班主任集中到所在園的會議室完成問卷的填寫,調查員首先介紹本研究的目的、問卷施測與作答要求等,隨后班主任填寫問卷,由調查員核查后當場回收問卷;問卷回收后統(tǒng)一整理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由專人對數(shù)據(jù)進行核查。漏答問題數(shù)目超過問卷題目總數(shù)的1/2視為無效問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問卷回收后采用EpiData 3.0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雙機雙錄入。使用 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1 調查問卷完成情況 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 054份,回收有效問卷982份,回收有效率為93.2%。982名幼兒中男518例,女464例;年齡3~6歲,平均(4.6±1.3)歲。982名幼兒中,卷入欺負行為184名(占18.7%),未卷入欺負行為798名(占81.3%)。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中,間接受欺負34名(18.5%)、直接受欺負98名(53.3%)、欺負他人52名(28.3%)。
2.2 不同性別、班段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率比較 男性幼兒卷入欺負行為、欺負他人發(fā)生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幼兒間接受欺負、直接受欺負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不同班段幼兒卷入欺負行為、直接受欺負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班段幼兒間接受欺負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同性別、班段受欺負幼兒受欺負表現(xiàn)形式比較 982名幼兒中,受欺負幼兒132名,其中包括直接受欺負和間接受欺負。男性受欺負幼兒受到直接言語欺負發(fā)生率低于女性,直接身體欺負發(fā)生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受欺負幼兒受到直接財物欺負、間接受欺負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不同班段受欺負幼兒受到直接言語欺負、間接受欺負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受欺負幼兒受到直接身體欺負、直接財物欺負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受欺負幼兒和未卷入欺負行為幼兒對欺負的應對分量表得分比較 受欺負幼兒和未卷入欺負行為幼兒對欺負的應對分量表得分分別為(19.9±4.1)、(10.3±3.5)分;受欺負幼兒對欺負的應對分量表得分高于未卷入欺負行為幼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15,P<0.01)。男性與女性受欺負幼兒對欺負的應對分量表得分分別為(19.2±4.8)、(20.0±3.2)分,不同性別受欺負幼兒對欺負的應對分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13,P=0.27)。
表1 不同性別、班段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1 Prevalence of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3-6-year-old children according to sex and across junior,medium and senior classes
表2 不同性別、班段受欺負幼兒受欺負表現(xiàn)形式比較〔n(%)〕Table 2 Prevalence of victim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forms of bullying according to sex and across junior,medium and senior classes
2.5 不同性別、班段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比較卷入欺負行為的184名幼兒中,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場所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活動室〔76例(41.3%)〕、室外活動場〔36例(19.6%)〕、過道和大廳〔34例(18.5%)〕。
在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中,不同性別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在過道或大廳、室外活動場、活動室、幼兒園角落、其他場所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班段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在過道或大廳、其他場所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班段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在室外活動場、活動室、幼兒園角落所占比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班段卷入欺負行為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比較〔n(%)〕Table 3 Prevalence of settings where bullying occurring according to sex and across junior,medium and senior classes
本調查結果顯示,18.7%(184/982) 的 3~6歲幼兒卷入欺負行為,其中受欺負人數(shù)占13.4%(132/982)、欺負者占5.3%(52/982)。這一結果高于屈衛(wèi)國[8]的研究結果(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占13.9%,受欺負者占9.4%,欺負者占5.5%);低于KOCHENDERFER等[11]研究結果顯示,其研究納入幼兒園200例幼兒(105個男孩、95個女孩),約20.5%的孩子被認為是受欺負者;低于左彩霞[9]研究結果(欺負者占23.6%);低于洪華英等[12]研究結果(調查的學齡前兒童中有36.9%遭受過欺負)。導致這一結果的差異可能是測試工具、抽樣以及篩選欺負行為的標準不同所致。綜上,欺負行為在3~6歲幼兒群體中普遍存在,參照張文新[13]對我國小學兒童的調查研究結果,欺負者占6.2%,受欺負者占22.2%,可以推測幼兒欺負行為的發(fā)生率在幼兒年齡段整體偏高。
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存在性別差異,這與屈衛(wèi)國[8]、閆美麗[14]的研究結果一致;欺負他人的幼兒中,男孩所占比例多于女孩,與屈衛(wèi)國[8]、左彩霞[9]、閆美麗[14]的研究結果一致。從社會學觀點來看,人們對男孩和女孩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值不一樣,就我國而言,目前在家庭和學校中,對待男孩的期望是更具有活力,故對于男孩之間的打鬧或欺負行為常是默許或者很少干預;對待女孩的期望則是文靜,故對女孩的行為要求更加嚴格,管束會更多。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卷入欺負行為的欺負者和受欺負者均出現(xiàn)遞增趨勢,這與屈衛(wèi)國[8]研究結果一致,與左彩霞[9]研究結果不一致,且與以小學、初中兒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不一致[15-16]。分析認為,在3~6歲階段,幼兒脫離家庭之后,以自我為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沖擊,隨著在園生活時間的延長,兒童之間的矛盾增加,當其需求不能獲得及時滿足時,則欺負行為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而當兒童進入小學后,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自我中心開始瓦解,欺負行為的發(fā)生也就逐步減少。
直接受欺負的幼兒從受欺負表現(xiàn)形式來看,男孩受身體欺負多于女孩,女孩受言語欺負多于男孩,受財物欺負幼兒性別差異不顯著。這一結果與閆美麗[1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與吳素梅等[16]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受身體欺負的幼兒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其原因可能為男孩比女孩有更強的攻擊性和占有欲,因此在沖突中,男孩更多選擇直接的身體攻擊行為;就言語欺負而言,不同班段、不同性別幼兒均存在差異,隨著年齡增長,幼兒越來越能較好地駕馭和使用語言,故言語欺負行為發(fā)生率不斷增加,女孩在語言的發(fā)展方面相較同齡的男孩要優(yōu)秀,故女孩無論是受欺負還是欺負他人時經(jīng)常采用言語手段。
在對欺負的應對方面,受欺負幼兒與未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受欺負的幼兒不能正確應對欺負行為,受到欺負行為的持續(xù)負面影響,且不存在性別上的差異,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8-9,14]。欺負行為對于受欺負者是災難性的,受欺負者可能受到了身體、心理上的持續(xù)傷害而缺少成人的關注和干預。欺負者的心理特征以及身體力量的優(yōu)勢為其在特定情境中做出欺負行為提供了準備,有研究者認為,欺負者的氣質類型、歸因方式與普通兒童、受欺負者不一樣,他們大多歸因于被挑釁、被他人沖突激惹;兒童的活動量與兒童身體欺負形式呈正相關,言語欺負方式中的威脅恐嚇與適應度之間呈正相關[17]。
在卷入欺負行為的幼兒中,不同班段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存在差異,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場所以活動室、室外活動場、過道或大廳為主。從班段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場所(活動室、室外活動場、幼兒園角落)差異顯著,個別場所隱秘性增強;欺負者多為男孩,且受欺負者多為同班的幼兒,這與左彩霞[9]、鄭茹等[15]研究結果一致。幼兒欺負行為的發(fā)生常與擁擠的環(huán)境關系密切,故可以解釋室內活動室發(fā)生欺負行為比較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欺負者擔心自己受到懲罰,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開始轉移到隱秘和空曠環(huán)境中去。
綜上所述,廣西3~6歲幼兒欺負行為檢出率較高,卷入欺負行為、欺負他人的幼兒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卷入欺負行為、直接受欺負幼兒在班段上存在差異;幼兒在直接受欺負時,其受言語欺負和身體受欺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其受言語欺負在班段中存在差異;同時,不同班段幼兒在受欺負發(fā)生率、欺負行為發(fā)生場所上存在差異。因此,為防治欺負行為的發(fā)生,應加強家庭與幼兒園間的合作,關注欺負者的需求,創(chuàng)設和諧溫馨的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幼兒體育活動,關注受欺負者的身心健康,培養(yǎng)其良好心理品質。
志謝:感謝廣西桂林市、柳州市、來賓市、南寧市、玉林市10所幼兒園園長的支持和所調查班級帶班教師的大力配合。
作者貢獻:張庭輝、佘少華進行研究的構思與設計,負責研究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張庭輝、楊秀清、張麗、佘少華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楊秀清、張麗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與整理;張庭輝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分析與解釋,撰寫論文,并進行論文修訂。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