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航,高 嶸,高 朗
2016年,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指出:學校體育仍然是整個教育事業(yè)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并特別強調了當下學校體育中的突出問題,如“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不能保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學生素質的明顯短板”等,同時提出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的四個原則,即堅持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銜接、堅持培養(yǎng)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促進、堅持群眾體育與運動競賽相協(xié)調、堅持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1]。但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效銜接及運動競賽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等問題一直是我國體育教育中未解決好的問題。
“國際視野,本土化實踐”是可資借鑒的解決問題的路徑,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的“快樂體育[2]”、英國的“領會教學法[3]”、美國的“運動教育模式[4]”等體育教學理論為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在思想上和實踐上提供了諸多啟發(fā)[5]。其中,運動教育模式極具影響力,該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著名體育學者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提出,其以源自游戲理論(Play Theory)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6]。運動教育模式包含六大要素,分別是:(1)賽季;(2)團隊歸屬;(3)正式競賽;(4)記錄;(5)賽季后慶?;顒?;(6)節(jié)日趣味性。[7-8]
運動教育模式自2003年由北京師范大學高嶸教授引入我國后,其教學理念、教學結構框架引起了我國體育教育領域學者的極大關注和一線教師的嘗試運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4,9-10],首先是在體育課堂中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11-13]。特別是其提倡真實情境的教學競賽、注重強化運動技能和戰(zhàn)術學習、培養(yǎng)體育素養(yǎng)、運動參與的公平性、角色扮演、參加校外和社區(qū)的體育活動等提供了一種體育教學課外銜接、運動競賽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基于此,本研究嘗試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實踐以建構與探索一種結構更為合理、方法更為優(yōu)化、效果更為良好的教學模式——運動季教學模式,以推進《意見》的落地。
20世紀90年代美國體育學者開始將“運動季(season)”的概念引入體育教學中,如:美國學者Michael W.Metzler認為西登托普在“運動教育中使用的是運動季而不是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單元,一個運動季通常包括練習期、季前賽期、正式比賽期和有最終比賽的季后賽期,賽季的長度應不少于20節(jié)課”[14];臺灣學者廖智倩指出“運動季通常包括季前期、競賽期和決賽期,活動單元要比傳統(tǒng)體育課活動單元的時間長上二至三倍,這樣的安排,使學生對某一競賽運動有更深的認知與了解,并在運動經(jīng)驗上得到精熟的機會”[4]。美國學者李衛(wèi)東和Phillip Ward則認為“在運動教育模式中,所有的賽季與競技體育所用的賽季是相似的,它提供了一種組織和管理所有賽事的方式,通常在訓練賽季之后是比賽賽季……”[7]。
綜上,本研究認為“運動季”概念的應用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第一,有益于體育教學更好的融入真實的競賽情境,更好的體現(xiàn)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運動學習與競賽的關聯(lián)性。第二,運動季成為組織和管理的中心,學習內容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體育知識,還包含運動競賽的組織和管理。第三,本研究將運動季劃分為季前賽(包含分組、課堂常規(guī)和季賽前的練習期)、正式比賽、季后賽三個階段,使教師能夠更明確劃分教學的各個階段,并使教學單元或教學模塊能夠更好的銜接,還可以豐富新課標中的“模塊”內涵[15]。
運動季教學模式以《意見》為指導思想,凸顯“運動季”的價值和功能,以運動教育模式整體架構為理論基礎,設置超大教學單元,確保充分的學練時數(shù),使課內技術課與課外競賽課相互促進,實現(xiàn)改革體育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強化課外鍛煉、開展課余訓練、完善競賽體系等目標,其特點為:采用多個教學單元組成的超大單元,克服“小單元教學”的局限性,改善教學管理時間過長帶來的MVPA(中高強度活動)水平較低、運動能力發(fā)展效果不明顯、體能發(fā)展效果不好等弊端,保證有充分的時間提高運動技能、發(fā)展身體素質、養(yǎng)成鍛煉習慣、形成體育品德。二,教學計劃內安排技術教學課,課外銜接課為競賽內容,但選擇時間相對靈活;技術課與競賽課內容要密切相關,有益于實現(xiàn)“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銜接、群眾體育與運動競賽相協(xié)調”。第三,融入賽季、團隊歸屬、記錄、正式競賽、節(jié)日趣味性、賽季后的慶?;顒印⑦\動文化、體能發(fā)展等教學要素,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有利于提高運動技能的形成,理解及掌握競賽的策劃與組織實施,更有利于課內與課外鍛煉的整合、競賽體系的建立,實現(xiàn)綜合育人的目標。
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運動教育模式的整體教學架構,不僅繼承了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來源,而且包含了相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特征、教學方法、教學結構和實施策略等。因此,運動季教學模式也必然具有了與運動教育模式相同或相似的教學效果,能夠使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素養(yǎng)的、熱情的運動者。但相關研究還表明,運動教育模式對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不足,如美國學者李衛(wèi)東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者做的是針對MVPA方面的研究,而對體質健康方面的研究較少”[7]北京師范大學也有研究表明,運動教育模式在“在提高體能方面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差異不大”[16]。此外,有些研究結果顯示傳統(tǒng)運動教育模式中由于授課時間較短,學生運動技能學習效果不明顯。
運動季教學模式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素養(yǎng)的、熱情的運動者。(1)運動能力目標包含:發(fā)展運動專項技術、展現(xiàn)專項運動策略、發(fā)展裁判、鑒定和訓練的知識和技能;(2)運動素養(yǎng)目標包含:擔任有責任心的領導、根據(jù)團隊目標高效的工作、理解和欣賞運動儀式和習俗;(3)運動熱情目標包括:渴望參與運動、參加校外體育活動、分享運動管理和計劃。[8]
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目的目標與《意見》的總體要求基本一致,與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yǎng)也非常一致。
運動季教學模式采用的教學方法包括:直接指導法、合作學習法、伙伴學習法、情境教學法、比賽法等,這些方法形成了十分完整、有效的教法體系。
(1)直接指導法。
直接指導法是指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對學生的動作技能和團隊比賽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與改進。直接指導法是運用最廣且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法指學生通過相互合作達到教學目標的方法,在運動季教學模式中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合作提高運動技能,鞏固運動技術,實現(xiàn)共同進步。
(3)伙伴學習法。
伙伴學習法指讓學生擔任教練員指導隊友提高運動技術技能的學習方法,“學生教練員”由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锇閷W習法突破了課堂教學中僅僅依靠教師指導,而造成“照顧不全面”的弊端,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習的效率。
(4)情境學習法。
情境學習法是指在教學中模擬真實的比賽情境的學習方法,如籃球課上的比賽模擬NBA的比賽,足球課上的比賽模擬全國甲A聯(lián)賽賽制,給學生營造真實的比賽氛圍,使課內的學習與課外的競賽活動接軌,從而使學生具有組織比賽、裁判、參與比賽的能力,這是學生具有終身體育能力的行為表現(xiàn)。
(5)比賽法。
游戲和比賽是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最好的方法,根據(jù)不同教學階段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按照漸進性原則創(chuàng)建出與學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游戲和競賽。
以上五種教學方法在各個教學階段占用的比例、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在開始階段以教師直接指導為重點,學生合作學習為輔,但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過渡到以學生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主的形式,同時比賽在課堂教學所占的時間比例也越來越多。
研究對象為北京工業(yè)大學耿丹學院大學男生60人,其中實驗班和對照班各30人;教學項目為足球,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專項理論、技術、戰(zhàn)術、規(guī)則、禮儀、運動文化、實戰(zhàn)比賽、體能訓練、體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等。教學單元總時長為1個學年(共2學期,每學期32次課,每周2次課,每次課90分鐘)。實驗班每周安排2次教學課,其中1次為教學計劃內規(guī)定的技術教學課,另一次為課外必選但選擇時間相對靈活的競賽教學課;對照班同樣每周2次教學課,雖然教學進度與實驗班同步,但按照“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17]”進行教學。
在實驗研究中,本文首先根據(jù)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設計教學單元、課程結構和實施策略。其次,采用“前測——后測非對等控制組設計”的準實驗法對體質健康的促進效果進行研究。根據(jù)對北京高校體育課的調查,以及最近3年“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對健康指標的選擇,并考量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將反映耐力水平的1 000米、反映下肢爆發(fā)力立定跳遠、反映上肢力量的引體向上和反映身體形態(tài)的BMI指數(shù)四項指標作為體質健康實驗的評價指標。在實驗教學中設置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練習,實驗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中的設置學生體能教練員角色、監(jiān)督員檢查、累加積分、任務卡、公告欄、體能比賽、運動欣賞、獎勵等多種形式教學。最后收集數(shù)據(jù),通過統(tǒng)計軟件SPSS2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總結。
為了減小實驗的干擾因素,進行如下控制:第一,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師為同一人,此教師精熟足球教學,且對運動教育模式具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操控能力;第二,所有班級上課時長相等,而且授課時間都安排在下午;第三,上課場地條件相同。第四,保證體質健康測試的儀器和標準相同。第五,實驗班的技術課和競賽課為同一被試群體。第六,對前測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對照班和實驗班的BMI(體重指數(shù))、1 000米、立定跳遠、引體向上4項指標均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進行運動季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的實驗是有意義的。
實驗班教學單元總時長為1個學年,即2學期,每學期32次課。每周2次課,每次課90分鐘;其中1次課為教學計劃內規(guī)定的技術教學課,另一次為課外必選但選擇時間相對靈活的競賽教學課;同一周的技術課與競賽課內容密切相關(見圖1)。
圖1 運動季教學模式的單元設計Graph 1 Unit design of sport season teaching model
實驗研究中,課程結構包括選課、技術課教學、競賽課教學、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其中技術課與競賽課二者又包含多個教學子層面。例如:技術課教學內容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基本戰(zhàn)術為主;競賽課教學內容以真實情境的競賽為主。
技術課和競賽課結構上都可以分為季前賽、正式比賽和季后賽三個賽季。
技術課不是完全沒有比賽,技術課上也會進行技術學習效果的比賽;競賽課也不是完全沒有技術的學習,只是根據(jù)占的課堂時間比例較少而已。從表1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各種教學要素在技術課和競賽課中占的比例成規(guī)律性變化。例如:技術課中技戰(zhàn)術內容在整堂課中占的比例最高,而且在運動季的中后期占的比重比季前賽要大很多;比賽時間中后期大大增加,競賽課比技術課占的比例要大;教師指導的時間都會越來越少;體能練習的時間在后期會減少,但其實運動量并不會減少,因為中后期的訓練時間在增加,而且學生熟練課堂常規(guī)后,會主動的進行課外體能訓練。
表1 運動季不同階段的課堂教學重點Table 1 Classroom teaching emphasi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port season
(1)團隊歸屬。
Team Affiliation過去被稱為團隊聯(lián)盟小組,李衛(wèi)東將其譯為“團隊歸屬”,西登托普在《運動教育指南》(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中解釋為“團隊有明顯的歸屬感,用隊名和訓練的主場來證明團隊的歸屬”[8]。團隊歸屬屬于運動教育的六大要素之一,是運動前季必須進行的內容,可以根據(jù)上課人數(shù)、男女比例、運動水平等指標進行分組。本研究中,先根據(jù)前測運動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隨后進行團隊建設,包括隊名、口號、標志、組織機構、團隊展示等。其中團隊組織機構設置有隊長、副隊長、旗手等角色。進行團隊建設,提升團隊成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是運動季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
(2)運動季的三個階段的實施策略。
季前賽主要任務是課程介紹、評估學生的運動水平、分組、了解課堂常規(guī),討論制定團隊聯(lián)盟的學習策略,初步掌握合作學習和團隊學習的方法,學習記錄和公告欄的使用方法,學會如何進行角色輪換以及理解角色的任務職責,例如隊長、記錄員、裁判員、領操員;還要包括體能訓練、運動禮儀等方面的學習。這一時期教師指導時間比其他階段相對多一些。
正式比賽開始時,隊員已具備較強的團隊歸屬感,課堂常規(guī)已被建立,角色分工基本自動化,學習方式已初步掌握,課堂管理逐步熟練,這必將帶來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技術課重點學習各種基本技術、基本戰(zhàn)術,以及進行相關的技術技能的比賽;而與之對應的競賽課強調在實戰(zhàn)情境下的專門性練習,這是專為鞏固與延伸技術課教學目標而設置,目的是以賽促練,達到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效果。例如:足球教學課上學習腳內側踢球技術之后,在技術課上就可以組織踢球傳準或射門等形式的比賽,在競賽課上的比賽可以規(guī)定只有腳內側踢球射門才能得分。此外,讓學生組織比賽、制定比賽規(guī)則、擔任裁判,可以更加有利于技術、戰(zhàn)術、競賽、專項體能的學練提高;讓學生擔當各種角色、觀賞比賽、學習運動禮儀、體驗正式比賽氛圍,可以促進體育素養(yǎng)、體育品德、鍛煉習慣的形成。
競賽課的季后賽教學重點是在真實情境下提升比賽實戰(zhàn)能力,并使學生掌握競賽的策劃、組織。此階段應該做到:第一,聯(lián)賽應模擬正式比賽,成立聯(lián)賽的組委機構,設立仲裁組、賽事管理組、裁判組、記錄公告組、后期保障組、宣傳組等;以團隊聯(lián)盟小組為單位,確定競賽輪次,按照正規(guī)競賽的要求填寫記錄表。第二,聯(lián)賽融入運動禮儀文化;學生擔任多種角色,如裁判學、記錄員、檢查員、宣傳員等。第三,重視慶祝與頒獎活動。第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和提升。
(3)競賽的方法。
季前賽屬于準備練習階段,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難度,而且要修改規(guī)則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例如,比賽從3對3的比賽逐步發(fā)展到7對7的比賽。
正式比賽階段采用循環(huán)賽的方式進行賽事排名,使參賽隊各隊之間都有比賽的機會,有利于相互學習,交流經(jīng)驗,并能非常公平準確地反映各隊的運動水平。這樣可以對所有的團隊進行排名。
季后賽時,根據(jù)正式比賽的種子隊進行最終的比賽。頒獎和慶?;顒邮羌竞筚惖闹匾獌热荩问揭浅U?,主要包括:運動員宣誓、邀請?zhí)貏e來賓、頒獎典禮、比賽場地的裝飾、拍攝影視等,還可以邀請校外或校外的嘉賓隊進行表演賽。
(4)考評環(huán)節(jié)。
教學考核評價分為四個部分: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學生的課堂出勤與表現(xiàn)、技能課程與競賽課程的體育實踐考評、理論的學習與考核。體育實踐考評包括過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每一次練習、比賽、參與、表現(xiàn)、角色任務的完成情況都要作為得分點,考評的不僅僅是運動成績。
(5)學生手冊。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專門設計了《學生手冊》,內容包含課程介紹、教學進度、團隊文化展示、團隊契約、仲裁委員會簽名、角色分工輪值表、考評方法、體能訓練方法、累加積分表、任務卡等?!秾W生手冊》是重要的學習工具,起到預習、規(guī)劃、記錄、反饋、回顧、激勵的作用,課上教師利用學習手冊進行教學,課外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研學活動。通過《學生手冊》,每個小組都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整個學期中的表現(xiàn),并且每節(jié)課都有課堂收獲記錄。
為了研究運動季教學模式對體質健康的促進作用,針對1 000米、立定跳遠、引體向上、身體形態(tài)四個方面在《學生手冊》中設計體能訓練板塊,并進行團隊和個人的得分激勵。
(6)教學技巧。
首先對課程進行設計,宏觀上把握課程的目標、內容、結構,微觀上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六大要素。教師起到指導者、引導者和監(jiān)督者的作用,例如:在季前賽階段教師指導活動較多,但后期隨著課堂管理的自動化,教師可以從直接指導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的時間觀察學生和團隊的行為,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3.5.1 對照班前后測的體質健康的狀況比較
通過對對照班在實驗前后的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2),發(fā)現(xiàn):對照班的四項身體素質指標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即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身體形態(tài)、立定跳遠、1000米跑、引體向上成績的提高沒有顯著性的效果。
表2 對照班前后測的配對樣本T檢驗Table 2 Paired sample T test results of control clas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3.5.2 實驗班前后測的體質健康的狀況比較
通過對實驗班在實驗前后的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3),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的BMI在實驗后沒有顯著性變化,說明采用運動季教學模式對實驗班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優(yōu)化沒有顯著性效果;實驗后學生的立定跳遠、1000米跑、引體向上三項成績呈現(xiàn)非常顯著的變化,說明采用運動季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這三項身體素質成績效果顯著。
表3 實驗班前后測的配對樣本T檢驗Table 3 Paired sample T test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clas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
3.5.3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體質健康的狀況對比
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實驗后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4),發(fā)現(xiàn):BMI指標T值為0.519(Sig=0.606〉0.05),說明實驗后實驗班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與對照班沒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季教學模式對學生身體形態(tài)的影響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沒有顯著性差異;1000米指標的T值為0.796(Sig=0.429〉0.05),說明實驗后實驗班學生的1000米成績與對照班沒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季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1000米跑成績沒有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然而,立定跳遠T值為2.303(Sig=0.025〈0.05),說明實驗后實驗班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與對照班有顯著性差異,即運動季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引體向上T值為3.337(Sig=0.001〈0.01),均說明運動季教學模式對提高引體上升成績的效果非常明顯的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
表4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品獨立樣本T檢驗Table 4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class in post-test
運動季教學模式符合《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的總體要求,有益于完善體育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強化課外鍛煉、開展課余訓練、完善競賽體系等具體目標的實現(xiàn)。運動季教學模式是一種結構更為合理、方法更為優(yōu)化、效果更為良好的教學法,有助于促進《意見》的落地與推行,也有助于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第一,運動季教學模式在課程結構上真正實現(xiàn)了超大教學單元的形式,理論上可以跨越數(shù)個教學單元甚至幾個學年;每個教學單元(或學期、模塊)又可以按運動季分為前、中、后三個學段。這在教學設計理念上具有前沿性、系統(tǒng)性、合理性,不僅符合當前我國課程改革需要,而且可以為《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模塊化教學”的要求提供參照。
第二,運動季教學模式在內容結構分為技術課與競賽課兩大類,分別強調技術和競賽,使教和學重點更為突出;將課外鍛煉納入體育教學,不但符合《意見》的要求,而且使課外鍛煉更加規(guī)范與有效。
第一,教學中融入賽季、團隊歸屬、記錄、正式競賽、節(jié)日趣味性、賽季后的慶?;顒?、運動文化、課堂的組織管理、角色職責、公告欄等豐富的教學要素,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凸顯“運動季”“技術課”“競賽課”的概念,使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接軌,學生更加便于理解真實的競賽情境、體育課與競技體育的關聯(lián)、技術與競賽的銜接,還體現(xiàn)教法的生活化、實用化理念。
運動季教學模式繼承了運動教育模式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實施策略,必然也繼承了運動教育模式已取得的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運動季教學模式克服“小單元教學”的局限性,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運動比賽、技能訓練、體能發(fā)展,有助于解決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管理時間過長帶來的MVPA水平較低的弊端,實驗證明運動季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提高立定跳遠和引體向上成績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運動季教學模式能為《關于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實施意見》的落實和推進以及當代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照,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擴大研究的范圍,可以在全校體育課程中開展運動季教學模式。第二,設置豐富多樣的選課項目,學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跨年級的選課。第三,教學計劃內時間實行小班授課,課外選上時間實行大班授課。第四,完善理論設計,增加實驗樣本,改進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尤其加強對運動能力、MVPA、體質健康、學習態(tài)度等全域的實證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