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麗人行》是舞劇《杜甫》中的一個群舞選段,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杜甫所作敘事詩《麗人行》,并以此詩命名舞段以表敬意。詩與舞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體裁,在敘事藝術上也不盡相同。詩詞的“客觀寫實”與舞蹈的“虛實相生”是不同的敘事模式,同時兩者對不同敘事視角的使用賦予受眾不同的閱讀或視覺體驗。
【關鍵詞】麗人行;詩與舞;敘事藝術
大型史詩級舞劇《杜甫——一個人筆下的唐朝》自首演以來就獲得業(yè)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其中女子群舞片段《麗人行》以服裝的精致華麗和舞蹈的優(yōu)雅高貴贏得國內外的贊譽,這都得益于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麗人行》,此作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春天的新題樂府詩,因其抒情性強、敘事生動,將民生疾苦的真實歷史面貌反映其中而極具代表性。本文將以《麗人行》詩與舞的敘事模式和敘事視角為切入點,對比分析兩種不同藝術的特色。
1. 詩與舞的敘事模式比較
杜甫的詩詞《麗人行》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表述,記錄了貴族春游的場景,結構嚴謹,意境悠遠。舞蹈《麗人行》用“無聲的語言”來演繹優(yōu)美的文字,也正因如此,舞蹈在編創(chuàng)和表演上會與詩歌有著不同的敘事模式。
詩詞《麗人行》是“客觀寫實”的藝術。詩可分三段,從描繪眾麗人肌膚的細膩和穿戴之華麗寫起,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典雅儀容;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楊氏姐妹的排場優(yōu)裕、勢傾天下;末寫楊國忠的頤指氣使、旁若無人。全詩由淺入深,含蓄委婉的將楊氏兄妹三月三日春游極度奢華的具體場景描寫出來,將主觀感情寄于客觀敘事中的敘事藝術模式,正如浦起龍《讀杜心解》中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
舞蹈《麗人行》是“虛實相生”的藝術。舞蹈編導在編創(chuàng)這個舞蹈時并沒有沿用原詩的三段體敘事結構,而是著重刻畫楊貴妃和后宮所有佳麗出游的景象來作為觀眾視覺美感的一個坐標。編導將詩中場景通過寫意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著眼于那個時代”的審美品格為前提,將盛世大唐的氣象“重現”于舞臺之上。舞蹈提煉出詩中所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宮廷妃子媚而不妖、美如冠玉及眾宮娥靈巧可愛的形象,結合唐俑、唐代壁畫等歷史文物將每一個抬手、送腰、踢腿、扭胯的角度都拿捏的恰如其分,尤其是作品開場的動作定格,似是剛出土的美人陶俑,隨著舞者緩緩位移,又宛如眾麗人從美人圖中走出,尊貴高雅,甚是美觀。
舞蹈《麗人行》中的服裝輔助寫意。舞劇《杜甫》的服裝設計師陽東霖曾說:“《麗人行》舞段衣服材料是類似于紙張一樣的材料,很輕、很薄,沒有用常規(guī)的繡花、繡銀或者是大紅大綠來表達,用的是一種相對于偏素雅一點的?!笨梢娫娭小袄C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等對于服飾的刻畫沒有被沿襲,舞蹈服裝在保留了唐代服裝元素的基礎上,以寫意的方式設計了極簡素色外袍,其數米拖地、體量龐大,形成一種華麗素雅卻又極盡奢華的美感,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
舞蹈《麗人行》描繪了眾麗人美麗慵懶、風韻優(yōu)雅的貴族形象,意象化地敘述了麗人們游春之景,絲毫不見詩中所描繪的驕慢。此舞長于寫意,拙于敘事,“其形象的感染力在于對生活詩意般的描繪,而不是對生活的原型模擬”。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所長歐建平也曾形容舞劇《杜甫》:“用舞蹈表現詩人的詩,這是絕妙的”。
2. 詩與舞的敘事視角差異
敘事視角是“敘述者”的特定角度,體現了作者或編導的立場和觀念,不同的視角可能會呈現不同的表達方式,讀者和觀眾也會據此感受不同的意義。
詩詞《麗人行》使用全知視角?!爸S刺全知視角即敘述者在敘事之外,敘述者既說又看,還可以發(fā)表議論……但作為敘述者,他常常并非直接地表達愛與憎,而場景和人物的描述,在敘事模式上是客觀寫實的敘事詩。是從全知視角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中采用諷刺的技巧達到這一目的最為明顯?!倍鸥υ谠娭杏玫谌朔Q寫作,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講述了一個安史之亂前夕的歷史史實,表面為客觀敘事,實則以全知視角來評判楊氏兄妹的奢靡強權之現實,為統治者敲響警鐘。
舞蹈《麗人行》使用內視角。舞劇《杜甫——一個人筆下的唐朝》正如副標題所言,編導通過杜甫的表達,以編導眼中的“杜甫”為視角來塑造他眼中的盛世唐朝。杜甫眼中的眾麗人是美的,是一種大氣的美,編導將這種美都編成“折腰”“作輯”“掩面”等動作,配合著舒緩的音樂與蓬松寬大的服飾,演繹出盛世大唐中上層麗人們一抿一笑間的風情和氣質高貴的形象——一種那個時代特有的慵懶的氣場。舞段中麗人們游春的喜悅是“限定”的,也是時代背景下對于女性的“限定”,整體和緩的舞段中,舞蹈演員身上無不透露著詩中所描繪的游春仕女的慵懶之態(tài)。
可是縱觀舞劇,其實杜甫眼中所見的盛世經不起風雨的洗禮?!尔惾诵小肺瓒蔚慕Y尾,麗人們和“妃”在梳妝后緩緩走向光線幽暗的后方,而那里更像是宮中驕奢荒淫的麻木深淵。如同總編導韓真所說:“《麗人行》之后緊接著《兵車行》,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是兩個階級、兩個階層,一個是云端富貴三千,一個是腳下厚土三丈?!蔽鑴∠缕彩分畞y后,麗人們的“慵懶之態(tài)”變?yōu)椤奥槟尽?,在風雨中迷失,舞劇中多媒體“宮殿”慢慢消失的意象象征著一個朝代的消亡。編導用杜甫的“口吻”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風雨中的唐朝,第一人稱的視角也給人一種特殊的真實感、歷史的沉重感以及杜甫對百姓與國勢的憂慮。
3. 結語
綜上所述,《麗人行》詩與舞是兩種不同的敘事藝術。詩詞《麗人行》將主觀情感寄于客觀敘事中,用全知視角來批判楊氏兄妹的腐朽丑態(tài);舞段《麗人行》摒棄了傳統舞劇的敘事風格,用當代人的審美視角講述了一個歷史故事,并用中國傳統美學“意象”的方式,巧妙運用“慵懶之態(tài)”作為整個舞段的一個貫穿。這就是歷史進程中先人們留下的藝術瑰寶與現代審美需求所產生的化學反應,編導通過詩詞文獻、歷史典故以及從漢畫像中提取,并加以現代舞蹈劇目的編創(chuàng)手法,讓我們大家似是看到了大唐盛世的模樣,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在詩與舞的碰撞與融合中生成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https://v.qq.com/x/page/q0512c0op14.html
[3]唐滿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165頁.
[4]劉茜.舞劇《杜甫》的“詩情畫意”[N].中國文化報,2018-07-17(005).
[5]張楠.杜甫戰(zhàn)爭詩歌敘述視角研究[J].楊凌: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02).
[6]謝思煒.杜詩敘事藝術探微[J].北京:文學遺產,1994(03).
[7]李丹.且舞長歌:舞作《麗人行》小議[J].北京:舞蹈,2019(03).
[8]王富陽.游走的“麗人圖”——淺談舞蹈《麗人行》[J].杭州:藝術科技,2019年10期.
作者簡介:童暉(1996.08-),女,漢族,山東省煙臺人,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