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恒一
摘要:赫哲族魚皮民間藝術獨特的藝術元素為小學美術教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可供利用的資源。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教師除了教授學科知識外,還需重視學生德、體、美、勞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美術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動手能力,激發(fā)興趣,但當前的小學美術課程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開拓相對較少,所利用的藝術資源相對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地域特色資源,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將是小學美術教育中美育功能滲透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赫哲族 魚皮民間藝術 小學美術 美育功能
我國于1993年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關于美育的教育做了一定程度的要求,該綱要提出,美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審美的認識,提高審美素養(yǎng)、觀念和能力;同時希望各類學校能夠提高認識,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美育教育活動。我國的東北地區(qū),多民族互相交融,滿、蒙、朝鮮、赫哲等各民族積累了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特別是赫哲族,其獨特的魚皮藝術更是值得我們挖掘和繼承的寶貴財富。我們身處在便利的地域環(huán)境下,同時又處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如何將民間藝術很好地融入傳統(tǒng)課堂,以此增強小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的提升與喜愛,真正讓素質教育面向學生,把學生個性成長放到重要位置,從小學階段樹立一定的審美眼光,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具有十分長遠的影響。
一、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美育定位
美育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擴大和加深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美育概念最早由德國思想家席勒提出。在中國,最早提出“美育”教育并建立教育體系的是蔡元培。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倡導“美育救國”,他把美育的主要功能定性為塑造人格靈魂的教育,認為通過美育,可以提升人們情趣與修養(yǎng),實現人生更大意義的價值,為中國美育教育開創(chuàng)先河。
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是他作為學者對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困境的思考,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沖擊下的時代回應與探索,不管是席勒還是蔡元培所面對的時代問題在今天都沒有完全消失,反而隨著現代化、后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日益突出。當今時代,大眾娛樂泛化的傾向日益明顯,人們的思想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缺乏理性的判斷與思考,缺乏無功利的情感教育,這不利于青少年完全人格的建立,因而在今天,更需要強調美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則是強調了美育與美術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是對小學美術教育來說,小學階段是青少年認識世界、形成審美觀念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會對學生一生產生深遠影響,在此階段重視美育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赫哲族的魚皮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一)赫哲族的魚皮文化的歷史淵源
赫哲族是當今世界唯一擁有用魚皮制衣及魚皮制作工藝品的獨特民族,因此被人們稱為“魚皮部落”。赫哲族是我國北方地區(qū)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國黑龍江省,少數人散居在其他地區(qū)。由于他們生活的地方屬于中溫帶和接近寒溫帶的地區(qū),自然條件的不便捷使得無法種植用于紡織的農作物,但其居住地江河流過,湖泊交錯,同時地處我國“北大倉”地區(qū),土壤沃腴,平坦廣闊,完達山脈廣布針闊混交林,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于是勤勞勇敢的赫哲族人便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魚皮文化藝術。在一些傳說中,他們把赫哲人看作魚的后代,魚神就是赫哲族所信仰的神祇。赫哲人用北方的冷水魚魚皮通過特殊工序加工,拼接魚皮制衣,從而取代傳統(tǒng)的棉麻制衣。如今,在我國黑龍江省居住的赫哲人仍以漁業(yè)為主,他們充分利用地域資源,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男女老少們依舊吃魚、捕魚,用魚皮建造住所,制作衣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二)赫哲族的魚皮衣
赫哲族的魚皮文化有著濃厚的東北地區(qū)地域特色, 尤以魚皮服飾最具民族特質。魚皮衣褲是赫哲族早年的服飾,當地人稱“烏提庫”,多為長衣。魚皮衣的制作過程復雜煩瑣,一般要經過魚皮自然陰干、摘除魚鱗、鞣制、打磨縫制工具、藝術性拼縫等幾大步驟;使用的例如木槌床、木槌、木鋸齒等不常見的制作工具,但善于捕魚的赫哲族人們還是將這制作魚皮衣的手藝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
赫哲族魚皮衣形式多樣,一般分為生活魚皮服飾和薩滿魚皮服飾兩種。魚皮衣多為長衣服,其上衣只有領窩,下身肥大,呈扇面狀;在衣服的包邊處都繡有云紋花邊,在衣服的衣襟、袖口、腰部通常也會繡有卷云、浪花紋樣或裝飾刺繡圖案或佩戴配飾,衣服的背面也有左右對稱的云紋圖案,裝飾圖案疏密得當、意蘊十足。薩滿魚皮服飾有神褲、神裙、神帽、神鞋等,服飾上繡有復雜的有關宗教祭祀的圖騰紋樣,包含了赫哲族先民對自然、對圖騰的崇拜。他們把信仰與審美結合,完美地體現在衣物上,每個薩滿都有自己裝飾衣物的風格,根據個人習慣搭配自身衣物,展現不一樣的藝術效果,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民族藝術寶庫添加了寶貴財富。
(三)赫哲族的魚皮畫
除了魚皮衣之外,魚皮畫同樣也是其獨特的民族藝術。早期的魚皮畫采用野生的純天然魚皮,魚皮具有天然特有的紋路,對魚皮進行裁剪、拼接、粘貼和鏤刻,形成各種圖案。魚皮花紋的自然美豐富多彩,姿態(tài)萬千,傳統(tǒng)的魚皮畫題材多樣,包含了赫哲人民對于宗教的信仰,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每一張魚皮畫,都承載了赫哲族人審美的群體意識。
在制作魚皮畫之前,對于原材料——魚皮的處理要經過多種程序才能達到要求。傳統(tǒng)的魚皮畫分為粘貼和鏤刻兩種。第一種粘貼法制作過程比較易于操作:首先勾勒畫稿,選擇合適的魚皮進行剪切,接著粘貼在底稿上,這便是完整的制作工序。一般的制作題材是符合當地生活的事物或者動物、人物等。魚皮鏤刻則更是對魚皮原料有著一定的要求,根據作畫的圖形情況選擇大小合適的魚皮,在魚皮的反面進行勾畫,這種作畫手法通常試用于圖案較為簡單的圖形。
赫哲魚皮文化已經跨越千年,魚皮服飾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向我們展現了曾經的赫哲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生活的艱辛不易,他們戰(zhàn)勝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充分發(fā)揮勤勞奮斗的拼搏精神。
(四)赫哲族的魚皮藝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赫哲族的魚皮藝術不僅包括魚皮衣、魚皮畫,其更深層次的是文化價值。赫哲魚皮文化其獨特的材料,反映了濃郁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的一種表現。
魚皮衣、魚皮畫的制作過程非常的機械繁雜,細節(jié)較多,對于原材料的要求較高,倘若照搬照抄于美術課堂中,則會使教學過程過于刻板無趣,對于教師的考驗較大,同時也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若對赫哲族民族工藝品加以合理改造創(chuàng)新,結合現代藝術的一些新方法,把魚皮畫的裁切、拼貼手法融入藝術剪紙課堂中,用剪紙代替魚皮,既避免了對魚皮原材料的找尋,又簡化了魚皮畫制作煩瑣困難的程度,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拼貼赫哲民族特色圖騰圖案,大膽嘗試并親身體驗民族手工藝品的制作,與之同時進行對赫哲族藝術文化的深度注入,對于魚皮藝術的分析解釋,比如特色的圖騰對于一個民族的精神意義,分析不同的圖騰所代表的不同含義、用途以及不同的裝飾法則,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介紹赫哲族魚皮藝術的來歷、內涵,讓學生深刻感悟藝術價值,加強學生對魚皮藝術的認知,之后可以展示一些完成的魚皮畫,對魚皮畫的造型進行分析,在學生深刻感悟魚皮畫的紋飾和造型之后,引導學生想象構思造型,設計出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學生們通過將赫哲族魚皮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將剪紙制作成供人觀賞或使用的成品,讓學生體味制作的喜悅,從而體會日常生活中的美。
這一行為,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設計,發(fā)揮想象空間,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對物體造型的感受能力,不同顏色剪紙在畫作上的拼接搭配,也使得學生對于色彩原理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通過親手制作工藝品,體會藝術作品創(chuàng)造過程中帶來的喜悅,通過實踐,實現怎樣利用傳統(tǒng)赫哲族美術技藝引導學生從思考到動手來完成全過程,這種課堂形式能幫助我們在繼承赫哲民間美術的同時再創(chuàng)造新的、 有自己想法的作品,形成學習赫哲族藝術、實踐民族藝術于課堂,使民族藝術、美育、美術課堂相結合的最終目的。
三、結語
赫哲族民間藝術依靠它的形式美、層次美,讓人們在情感上對它的藝術價值產生認同,每一件藝術作品都飽含了一個民族對美的認識,對宗教信仰的崇拜,赫哲族人用自己樸實、勤勞的雙手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世界以及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和情感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與社會時代脫軌,加之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過渡捕撈,使得制作魚皮衣的原材料也逐漸匱乏,不成熟的文化產業(yè)鏈讓行業(yè)收入較低,導致年輕人缺乏從業(yè)興趣,傳承相對困難。因此,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就顯得越發(fā)重要,這就要求各個部門統(tǒng)籌合作,共同應對傳承與保護的問題,例如,政府可以依托旅游業(yè)、互聯網電商扶持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媒體則需要提高審美趣味,形成多渠道、多手段保護傳承民間藝術形式,進而在教育方面對于美育教育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多。想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不斷滲透美育,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從自身出發(fā),認識了解傳統(tǒng)民間藝術,打造一個充滿氛圍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興趣。與此同時,高??梢栽趯πW美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計劃制定中植入有關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的相關內容,讓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了解、認識、掌握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吸收它的營養(yǎng),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審美能力,讓他們在今后的教師生涯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熠.探究赫哲族魚皮藝術發(fā)展新路[J].大舞臺,2011(03):146147.
[2]王海. 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C].中國民族文博(第五輯),2013:453460.
[3]徐鳳瓊. 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研究[C].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2019:443445.
責任編輯: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