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PBL+TBL教學模式強調“問題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集體學習”,綜合了教師講授、案例教學、團隊學習和模擬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解決傳統(tǒng)課堂活躍性差、學生參與度低、互動性少等問題,是打造“金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金課;教學改革;教學模式;PBL;TBL
[基金項目] 本文得到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GJC1319070)支持
[作者簡介] 郝文藝(1977—),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營銷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19-0270-02? ? [收稿日期] 2020-02-22
一、背景
傳統(tǒng)的“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心”的教育模式,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主動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1],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2018年以來,教育部舉辦多次會議,一再指出要打造金課、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就必須考慮到新時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變化,遵循學生角色變化的實際,突出“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觀[2]。尋求恰當、高效的方法建設“金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二、PBL+TBL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是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來組織學習內容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習者主導的學習原則[3]。TBL(Team-based Learning),即“基于團隊的集體學習”,以團隊協(xié)作為基礎,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4]。PBL+TBL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教、學生學”和“先教后學”的邏輯順序,集“問題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集體學習和教師引導”為一體,優(yōu)勢明顯。(1)PBL+TBL可以結合案例教學、團隊學習、辯論和模擬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克服了傳統(tǒng)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等單一教學方式的弊端,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機會。(2)學習中需要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協(xié)作,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3)PBL+TBL是以問題為導向,學生需要圍繞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提煉資料,通過小組的協(xié)作和討論解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能力大幅提升。
三、PBL+TBL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1)教師在對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充分分析的基礎上,事先對課程進行全面認真設計,準備充分的案例、視頻、需要討論的問題等課程素材,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課程知識點的梳理和組織。(2)在正式開課前,教師先行熟悉開課班級,引導學生分組并落實小組負責人,提前1~2周對教學內容進行布置,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行閱讀、消化課程內容。(3)授課中,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就座,通過頭腦風暴、主題討論、小組展示、模擬對抗和實踐設計等方法,全面培養(yǎng)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4)在課后,借助教學軟件和教學平臺,進行課程的深度交流,解答問題、交流心得,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和內容。(5)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小組發(fā)言、質詢回復水平、期末考試等環(huán)節(jié)量化考核,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
四、PBL+TBL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1.認真進行課前的教學組織設計與課程教學規(guī)劃,可以用“查—梳—講—演—問—評”六個字概括?!安椤薄刃袑虒W班級已修課程進行梳理,充分了解、掌握授課對象的知識背景和當前的知識架構?!笆帷薄罁?jù)教學大綱,結合課程選用的教材,對該課程知識點和章節(jié)內容進行細致設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講”——首先是對重要的知識點由教師進行課堂講授;其次是學生對案例討論結果和小組設計的講授?!把荨薄獙W習小組完成教師給定的既定案例討論任務,通過視頻、課堂模擬表演、PPT展示等形式,進行“表演”。“問”——學習小組要回答其他組同學質詢的3~4個問題,通過“詢問與回復”的碰撞,強化對知識點的掌握。“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生的課上參與和課下的課程經歷投入、討論主題的回復質量以及課程的最終考試成績。
2.加強課堂管理,及時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及教學調整。授課中,教師多引用現(xiàn)實案例和新近發(fā)生的熱點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有機會能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參與、全員參與,不能“一波同學熱火朝天、一波同學呆若木雞”。在考核方面,及時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傳統(tǒng)的“結果導向型”的教學模式,較少關心甚至忽視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基于此,強化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采用“強化過程、評考結合”的考核改革模式,期望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控,強調“過程重于結果”,有效引導學生加強學習,既達到了延伸課堂教學的作用,也能多方位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和學生學習反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延展教學內容,補充一些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學服務的知識延伸。課堂延伸教學是對知識的一個拓寬、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3.精心挑選與整理教學案例,每年根據(jù)情況適當調整。案例的搜集都是有針對性地根據(jù)課程知識點的需要搜集、加工整理的。搜集素材要適當加工、調整,突出重點,但不能脫離現(xiàn)實瞎編亂造。在編寫案例時,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調整和取舍有關的材料,作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案例的挑選和整理:(1)案例的選擇要與講授的知識點匹配,即選擇的案例蘊含的理論要與章節(jié)知識點完美契合。(2)案例要與時俱進,由于案例具有明顯的時效性,所以教師要精選新近、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學生討論,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討論興趣。(3)案例要精心整理,案例的素材來源是多維的,必須要將不同來源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修繕,組合成實際可用的案例。(4)要注意案例的體量,太長或太短的案例都不適合課堂討論時使用。過長的案例可能會耽誤較多寶貴的課上時間,影響課程進度;過于簡短的案例又無法提供全面的信息,不利于開展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