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何鑫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在腦梗死中的價值。方法 在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所收治的共計66名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電腦分號方式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實施CT診斷;觀察組實施核磁共振,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情況。結果 通過對比分析來看,觀察組患者通過核磁共振技術診斷的正確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當前階段針對腦梗死診斷來說實施核磁共振技術能夠有效診斷效果,未來具有推廣及研究價值。
【關鍵詞】腦梗死;診斷;核磁共振;CT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7..01
在當前階段腦梗死作為一種缺血型腦卒中,對于患者來說主要會出現(xiàn)局部的腦血液供應障礙現(xiàn)象,如果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缺乏及時的診斷往往會引起腦部組織的壞死,最終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上診斷腦梗死患者實施正確有效的診斷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核磁共振技術在實際的腦梗死診斷當中的效果,具體的數(shù)據(jù)資料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所收治的共計66名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我院腦梗死的診斷標準,通過影像學技術確診,同時所有患者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精神類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颊甙凑针娔X隨機分號方式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其中對照組33名,男性16名,女性17名,年齡33~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2±5.5歲。觀察組人數(shù)共計33名,男性人數(shù)15名,女性人數(shù)18名,年齡32~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3±4.4歲。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方面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顱腦CT診斷方式進行,CT設備常規(guī)掃描,電壓控制在120kV,電流為110 mA,掃描的層距為5 mm,采用最大密度攝影以及多平面重建等,采取3名專家進行綜合診斷方式進行。
觀察組患者則實施核磁共振方式進行,儀器設備為西門子 3T skyra核磁共振成像儀,進行快速掃描,層厚度控制在0,5厘米,間距為0,3厘米,矩陣為245型,根據(jù)患者的結果判斷是否進行增強掃描,同時采用三名專家綜合診斷方式進行。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在臨床上的診斷效果及準確率情況,檢出病灶的時間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資料及有關腦梗死診斷的相關內(nèi)容均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資料通過組間比較形式進行,以P<0.05表示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檢驗形式進行。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通過核磁共振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
3 討 論
腦梗死在臨床上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當中發(fā)病率普遍較高,容易引起腦部的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腔狹窄現(xiàn)象,造成患者死亡等。在臨床上的表現(xiàn)主要為神經(jīng)功能缺失、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在臨床上對于腦梗死來說需要進行早期的診斷,通過前期的診斷來進行正確及時的治療,避免出現(xiàn)病情延誤現(xiàn)象[2]。
在目前來看,臨床上一般根據(jù)發(fā)病的原因、癥狀以及誘因來判斷患者的臨床癥狀,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核磁共振對于患者的診斷效果,通過與CT診斷的對比來看,通過核磁共振診斷方式的整體效果較高,核磁共振技術能夠有效的將腦梗死病灶位置顯示出來,通過對腦細胞當中的氫元素與腦細胞共振組成圖像來有效的實施判斷[3]。因此相比于對照組CT診斷方式來說,整體的診斷效果顯著提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因此綜合上文所述,在目前階段針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核磁共振診斷方式具有積極的價值和效果,未來具有推廣及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 攀,徐 敏,何曉英.燈盞生脈膠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氧化應激、血脂的影響及臨床療效評價[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8,34(05):124-128.
[2] 黃海麗,管葉明,劉學春,劉紅娟,汪青松.人臍血間充質(zhì)干細胞移植對腦梗死兔神經(jīng)功能障礙和頭部核磁共振波譜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7,34(06):484-487.
[3] 鄒正壽,王東玉.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與腦梗死部位、TCD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4,24(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