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早霞
內容摘要:古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是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古詩文在小學階段的比例不斷加重,在廣大的農(nóng)村地區(qū),充分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體驗,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充分實踐,然后誦讀感悟,效果尤為明顯。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策略
我國自古就是詩的國度,古代詩壇,群星燦爛,角立杰出,創(chuàng)作出了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古代詩詞,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古詩詞的學習在小學階段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廣大農(nóng)村小學古詩詞教學卻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tài):學生積累少,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詩文的魅力;課堂教學方法呆板;重字詞的解析,輕誦讀、感悟及學習方法的傳授。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農(nóng)村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中。還有許多老師走進了"死記硬背詩句—逐字逐句翻譯詩句—死記硬背詩意及表達思想感情"的誤區(qū),學生因此怕學古詩。應如何改進農(nóng)村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熱愛古詩詞,領會古詩詞的精髓呢?
一.加強誦讀教學,讀中積累
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在《訓學齋規(guī)》中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尤其低年級學生在學習古詩時,更應借助于讀,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進而培養(yǎng)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在教學《早發(fā)白帝城》一詩,初讀古詩時,我要求學生自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有不懂的地方標下來,待會兒一起交流。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朗讀能力。自讀后,再讓學生談談收獲,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說:“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庇械恼f:“我知道白帝城是個地名?!庇械恼f:“我知道這首詩是李白坐船時寫的”……然后我請一個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又重點指導認識兩個多音字“朝”與“還”。接著,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小聲跟讀。又指名學生像老師這樣讀,再讓學生評價。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xié)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
其實,學習古詩不必一一對應地解釋,只要學生能夠明白詩詞大意,體會詩人情感即可。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在學生讀熟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知識搶答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這樣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交流學習成果,又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營造主動探究、積極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如“李白從哪里出發(fā)的”?“要到哪里去呢”?“路途遠嗎?你是從哪里知道”?“李白做的船快嗎?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引導學生結合插圖,了解長江三峽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李白乘坐的小船順江而下,兩岸猿聲還在不住啼叫,可小船已穿過萬重山,這是多么快呀等古詩內容。再讓學生說說該用什么速度讀,“李白由于一些原因離開了家,現(xiàn)在終于可以回家,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時是什么心情呢”?這樣,在一次次朗讀的基礎上,一點一點加深理解,體會船快人喜之感情。
二.再現(xiàn)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詩畫同體,詩畫同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古詩節(jié)奏明快,格律嚴整,意蘊深遠,充滿了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教學時,若配以優(yōu)美和諧的音樂,借助形象的畫面,創(chuàng)設美妙的意境,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發(fā)展想象力。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緊扣題眼――“望”,可借助錄像提供的畫面,那一瀉千里、飛珠濺玉、勢如千軍萬馬的瀑布,使學生頓生身臨其境之感,那色彩、那聲音、那形態(tài)、那氣勢、那魄力,撼人心魄。這樣用錄像生動地再現(xiàn)廬山飛瀑,讓學生視聽結合,整體感知詩境,題目不解自破,為進一步學習古詩、領會詩意,奠定了基礎。
三.拓展學習空間,讓古詩詞走進學生心中
古詩詞中不乏意境美的優(yōu)秀作品,詩人的妙筆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古詩都是“詩中有畫”,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方法打開學生的心扉。如教學古詩《草》時,讓學生畫一畫草的枯榮,畫一畫藏在土里的草根,畫一畫春風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畫面。而在教學南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化無處尋”兩句詩時,我認真思考:怎樣在畫面上表現(xiàn)出“無處尋”的蝴蝶呢?要求大家開動腦筋,展開想象。結果,有的學生畫上的蝴蝶隱于金黃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畫,問其理由,各有不同。表面來看,這些爭論與詩句的理解似乎無甚關聯(lián),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貴的是,它能激勵學生進一步思考,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除了繪畫外,其實還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將古詩編演成故事,如在教學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與孟郊的《游子吟》時,我就通過想象當時的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表演,走進詩境,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詩內容。還可以通過唱詩,學生喜歡歌唱,有時還喜歡自編自唱。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結合音樂課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唱讀古詩文。這種變讀為唱的方式深受學生喜歡,學生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詩文的熏陶。如教學孟浩然的《春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時,讓學生在演唱中走進詩歌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田野山洼,就地取材,多彩課堂活靈活現(xiàn)
農(nóng)村孩子們生活的家園,屋舍儼然,百花斗艷,春風雨露,燕語鶯啼,與其說自然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不如說自然是一首首優(yōu)雅的小詩。作為農(nóng)村學校的語文老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田野山洼,就地取材,呈現(xiàn)多彩活靈活現(xiàn)的詩意課堂。就白居易的《草》這首家喻戶曉的小詩來說,教材中只節(jié)選了前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從城鎮(zhèn)角度而言,孩子們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了,農(nóng)村自來有燎荒的不文明耕種方式,在開墾前縱火焚燒雜草,此舉著實對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但由于萬物是相對的,恰好能夠在教學本課中淋漓盡致的將此詩的景象呈現(xiàn)于農(nóng)村孩子的視野中,他們必然會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理解更為深刻更為明了。
杜牧的《山行》無不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秋葉之靜美油然而生。對生活的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夕陽之下,追逐嬉戲,可曾見那“霜葉紅于二月花”,淺吟低唱,學習此詩,熟不能銘記于心?記得最讓人惦記的日子就是新年了,小時候每日守在日歷牌前撕掉昨天的那一頁,嘴角不由上翹,嘴里嘟噥著咒語:“離年又近了一天。”大魚大肉不說,那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爆竹了,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又道出了多少人童年的趣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燃鞭炮、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又勾起了多少人的回憶,雖然擁有的不多,但是從未感到有何缺憾,農(nóng)村自古沒有限制鞭炮燃放的規(guī)定,每當除夕夜零點,夜空中再也找不到最亮的星星,漫天華彩,久久未能散去。孩子切身經(jīng)歷與詩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這又該是多么令人難忘的“春節(jié)”。
在教學改革的今天,在實際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激發(fā)農(nóng)村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領略古詩的美,一定要精心準備,仔細研究分析教材,結合農(nóng)村特有的資源,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法,以人為本,學會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讓學生能讀懂古詩,喜歡古詩,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文廟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