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敏
內(nèi)容摘要:《最藍的眼睛》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發(fā)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某個黑人社區(qū)一個11歲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劇生活。小說通過對佩科拉追求藍色眼睛這一事件的描寫來揭示白人文化霸權(quán)對黑人的殘害。本文從白人文化霸權(quán)角度進行分析,希望引發(fā)學者和讀者對文化、種族、審美標準等問題的深入思考,從而推動對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關(guān)鍵詞:《最藍的眼睛》 文化霸權(quán) 種族歧視
1.白人文化的滲透
1.1大眾傳播建構(gòu)扭曲的審美標準
《最藍的眼睛》中白人階級主要是通過大眾傳媒、學校教育以及教會等機構(gòu)來影響黑人的思想意識,導致他們討厭自己和自己的黑人同胞,一步步從接受到信奉直到徹底屈服于白人的審美標準,即“白皮膚美,黑皮膚丑”的審美標準,最終逐漸拋棄黑人的種族性。
《最藍的眼睛》中多次出現(xiàn)大眾傳播媒介對于“美”的定義:白皮膚、藍眼睛的白人就是美的標準。比如佩科拉只愿意用印著秀蘭·鄧波兒頭像的杯子,并且一有機會就用它喝牛奶,僅僅因為秀蘭·鄧波兒是金發(fā)藍眼睛的白人。秀蘭金發(fā)碧眼的形象被當時美國大眾傳播媒介大肆宣傳,成了美國社會競相追逐的對象,佩科拉當然也不例外?!暗搅耸フQ節(jié)藍眼睛的大號洋娃娃,就成了父母送給孩子最寶貴、最特殊、最受歡迎的禮物。不僅如此,甚至大人、大女孩、商店、雜志、報紙、櫥窗標志-全世界公認所有的女孩都會把金發(fā)碧眼和粉色皮膚的洋娃娃當作寶貝”(《最藍的眼睛》楊向榮譯本2013年版25頁)。當時的美國社會,每一個廣告牌、每一本雜志、每一張報紙都在展示藍眼睛的魅力,都在告訴佩科拉及整個社會:“藍眼睛最美,”“白皮膚美黑皮膚丑?!?/p>
于是大眾傳媒的宣傳成了美國白人對大眾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的幫兇。而普通大眾面對媒介鋪天蓋地的宣傳渲染時,只能選擇接受。于是白人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黑人的價值標準,最終成為黑人的價值尺度。
1.2學校教育強化文化霸權(quán)
“霸權(quán)(hegemony)是指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通常不是通過直接強迫,而是通過被認可的方式,將權(quán)威加諸其他階級。霸權(quán)即意識形態(tài)的領(lǐng)導權(quán),它是通過諸如家庭、教育制度、教會、傳媒和其他文化形式而得以施行”(朱立元,394頁)。文化霸權(quán)就是通過學習等教育機構(gòu)在思想上對大眾進行教化,使他們認同統(tǒng)治階級設(shè)定的價值標準。
教育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積累經(jīng)驗,從個體走向社會化的過程。學校是一個人三觀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在學校習得的三觀將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白人階級牢牢地掌握了教育機構(gòu)、教育資源,從思想上對黑人進行奴役,讓他們逐漸認同白人優(yōu)于黑人。
比如小說的主人公佩科拉在學校就因為膚色種族原因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雙重歧視:班上只有她一個人坐了一張雙人桌,沒有人愿意和她坐一起。按照姓氏排名她的名字在花名冊的最前面,可是老師從來不叫她回答問題,只有全班每個人都要回答問題時才不情愿地喊她。不僅白人男孩向她扔石子,就連黑人男孩也欺負她,叫她“小黑鬼”......相反,學校里有一位叫莫麗恩·皮爾的白人小女孩卻因為自己的白人身份受到不少優(yōu)待:吃飯時不管是黑人孩子還是白人孩子都搶著跟她坐一起,就算最調(diào)皮的男孩也從來不捉弄她。老師叫她回答問題時總是用贊許的鼓勵的目光看著她......
一些有色人種的女性認為自己在學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學會日后如何更好地服侍白人丈夫?!八齻冏x的是師范大學和公立學校,學習給白人干活時如何做的無可挑剔;學家政為給他們做飯;學師范為教育黑人孩子順從聽話;學音樂來安撫疲憊的主人,愉悅他們變得麻木的心靈”(《最藍的眼睛》楊向榮譯本2013年版90頁,下同)?!坝猩朔N女性在那些掛著秋千、擺著荷包牡丹的溫柔人家里學習剩下的課程:如何舉止得體。精心培養(yǎng)勤儉、耐心、崇高、彬彬有禮等品質(zhì)??傊?,要學著擺脫本性。這樣才有益于實現(xiàn)夢想,嫁給白人?!彼齻冊趯W校所學習的課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教會女性生活技能,實際是把獨立的女性個體變成徹頭徹尾為白人服務的工具。她們已經(jīng)被學校的教育教化,被白人文化及審美標準同化,成為了被白人文化所奴化的人。她們拼盡全力向白人靠攏,將自己與黑人同胞區(qū)別開來,試圖拋棄自己的黑人身份,黑人傳統(tǒng)以及黑人文化。不知不覺中她們成為了白人文化霸權(quán)和當時社會的犧牲品(陳芙,29頁)。
2.白人文化霸權(quán)對黑人的毒害
2.1以主人公佩科拉為例
佩科拉是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出生于一個貧苦的黑人家庭,從來得不到父母的一絲關(guān)愛。她的母親波林在一戶白人家庭做傭人。受到白人審美價值的影響,她覺得黑皮膚是丑陋的,黃頭發(fā)藍眼睛是美麗的,因此她對外不承認佩科拉是自己的女兒,反而對白人雇主非常忠誠,企圖得到他們的夸贊與信任。佩科拉的父親喬利侵犯了她并使她懷上身孕,受到周圍人的嘲笑。嘲笑她的不僅是白人,還有同樣血統(tǒng)的黑人同胞。
當佩科拉不小心打翻了白人家里的草莓派,母親波林的第一反應不是看看女兒有沒有受傷,反而打了女兒一巴掌。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害怕白人家的小主人受到驚嚇,擔心主人家的地板被弄臟。當時她滿腦子想的是白人雇主會不會怎么樣,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佩科拉的母親,忘記了自己的家庭責任。生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小佩科拉不可避免地被白人文化以及白人的價值觀所影響,深信只要自己擁有一雙像白人那樣的藍眼睛,就會得到周圍人的喜愛,會得到公平對待,也會過上像白人女孩那樣幸福的生活。
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佩科拉已經(jīng)和自己母親波林一樣,被白人的文化和審美標準同化,在白人的文化影響下,出現(xiàn)了價值觀的扭曲??梢哉f佩科拉是受到文化霸權(quán)毒害的一個典型代表。
2.2以佩科拉的母親波林為例
波林是佩科拉的親生母親,也是這部作品中被白人文化霸權(quán)毒害的一個代表。她命運悲慘,生活凄慘無光,主要是因為受到當時大眾傳播媒介對黑人群體造成的毒害。通過傳媒工具,白人向黑人群體展示他們的文化思想,并且通過文化傳媒對他們進行文化霸權(quán)控制,讓黑人接受白人認同的價值觀念,導致黑人在當時的社會更加沒有話語權(quán),只能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為了改變貧苦的生活環(huán)境,過上更高層面的物質(zhì)生活,佩科拉的父母來到了北方。初到北方時,由于波林南方的發(fā)音口音和土氣的外在裝扮受到本地婦女的嘲笑和諷刺(余嘉琪&黃靜姝,58-59頁)。她不僅沒有過上預期中的生活,反而被白人文化所毒害。受到白人電影的影響,波林希望自己可以向電影中的女主人公那樣,面容美麗、穿著時髦、生活舒適,并且有一個英俊的男主人公愛著她。但是由于自身的群體性質(zhì)和現(xiàn)實生活,波林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電影中女主人公那樣的狀態(tài)。基于這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生活夢想,波林只能到一戶白人家庭去做傭人。她工作十分認真,迫切渴望得到白人雇主的認可。她越來越想融入到白人家庭中,因此對自己家庭的關(guān)心越來越少。
為了可以被白人群體接受,波林將自己的家庭扔在腦后,也在這種文化影響下喪失了原本的自我,成為白人文化發(fā)展中的一項附庸品(孫敏,181頁)。
3.結(jié)論
莫里森在《最藍的眼睛》中運用獨特的敘述視角和細膩的描寫向讀者揭示了白人文化霸權(quán)之下黑人身份的迷失和審美標準的扭曲。以佩科拉一家為例,她們力求獲得白人的認可,拋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也在所不惜。但事實上,她們的這種白人文化價值觀念非但沒有使她們獲得尊重,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黑人種族的命運。在文化霸權(quán)的影響下,很多黑人群體逐漸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對當時社會進行細膩的刻畫,使讀者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感受到白人文化對黑人群體的迫害。通過研究分析文化霸權(quán)現(xiàn)象,本文希望引發(fā)讀者對社會現(xiàn)實、種族問題和審美標準等的關(guān)注與思考。
參考文獻
[1]陳芙.文化霸權(quán)理論下《最藍的眼睛》研究[D].甘肅: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
[2]孫敏.淺析《最藍的眼睛》中美國社會的白人文化霸權(quán)[J].才智,2018.
[3]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M].楊向榮譯,??冢耗虾3霭婀?,2013.
[4]余嘉琪,黃靜姝.“漂白”的困惑-從后殖民主義角度解讀《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認同問題[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三版)》[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4.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