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關鍵詞】高中;地理;讀圖能力;策略
一、擇優(yōu)地圖,增強地圖載體效應
地圖是學生地理學習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有效憑借。如何充分發(fā)揮地圖的載體效應,首先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在地圖選擇上優(yōu)化選擇,力求做到擇優(yōu)選圖,包括用好教材地圖、兼顧多種類型和選擇生活化的地圖等。
(一)精選教材地圖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配備了豐富的地圖,它是地理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文字、圖畫等共同構成了高中地理教材話語體系。然而,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教學往往受到教學時間的制約,不能做到精讀每一幅地圖,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地理教學的需要以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精選教材地圖,從而做到精益求精,保質保量。例如“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一課,要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需要對地球自轉的相關地理問題了解透徹。然而,地球自轉屬于相對抽象的概念,這就需要借助地圖(圖1晝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圖)來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教材中設置的這一地圖直觀地揭示了地球的晝半球和夜半球,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的概念。利用好這一幅地圖,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從而使學生明白晝夜交替保持穩(wěn)定的周期性變化,確保地面白天增溫、夜晚降溫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使地球生命可以存活并保持延續(xù)發(fā)展。
(二)兼顧多種類型
為了全面促進學生讀圖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選擇地圖時,能夠兼顧不同的類型。盡量能夠選擇多樣化的地圖類型,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地圖使用的單調感,而且能夠引領學生學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不同類型的地圖選擇,既要體現在同一課中,即保持同一課地圖選擇差異性,又要兼顧課時之間的關聯性,使地圖讀圖能力培養(yǎng)體現出層次感和系統(tǒng)性。例如“地球的公轉”一課,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從地圖的維數視角進行差異化的選圖,在教學近日點和遠日點時,適宜選擇平面地圖,黃赤交角的講述則可以選擇立體化的地圖。通過平面地圖和立體地圖的差異化選擇,不僅幫助學生較好地把握了地理知識,而且讓學生學會如何閱讀平面地球和立體地圖,增強了學生對平面地圖和立體地圖的直觀體驗,較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三)貼近學生生活
除了教材提供的地圖資源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需求,開發(fā)地理地圖資源,從而使地圖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地圖入手,調動學生讀圖的主觀能動性。不僅如此,貼近學生生活選擇地圖,還能夠有效拉近學生和地圖之間的距離感,從而減少學生和地圖之間熟悉的時間,提高讀圖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在野外用地圖辨別方向”時,我們可以“就地取材”,選擇學生所在地或熟悉的景區(qū)或公園,并提供給學生所在景區(qū)或公園的地圖,告訴學生所在的某一個位置,以及所要到達的地方,讓學生畫出路線圖。通過選擇學生熟悉的景區(qū)或公園地圖,能夠利用學生熟悉的景區(qū)或公園景觀提高學生地圖讀圖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基于AI等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陌生的地理環(huán)境,并提供給學生相關的地圖,讓學生自主讀圖、自主設計,遵循由熟悉到未知、從易到難的讀圖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地理讀圖教學的科學性,同時新場景、新環(huán)境的構建又有效發(fā)展了學生運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用好方法,培養(yǎng)地理讀圖思維
好鞍配好馬,有了好的地圖還需要教師調動教學智慧,能夠靈活運用多種讀圖教學方法,用好的方法促進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發(fā)展。
(一)定位法
高中地理地圖,很大一部分地圖以區(qū)域為基礎,這一特點就需要教師能夠合理運用定位法,促進學生地理讀圖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常見的定位法主要包括經緯網定位、海陸位置定位、相對位置定位、區(qū)域輪廓定位、地理景觀定位等。如果教師能夠合理運用定位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地圖的空間概念,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地理思維。例如“人口遷移”的教學,我們可以采用區(qū)域輪廓定位法,從而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人口遷移的地理輪廓圖,從而深入探究人口遷移表現出來的特點和流向。這種讀圖教學方法既直觀,又簡明,能夠收到較好的讀圖教學效果。采用哪一種定位法,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師根據地理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要以地理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讀圖能力發(fā)展為基本價值取向。
(二)比較法
比較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它具有鮮明、突出的教學優(yōu)勢,通過比較能夠將事物的異同點直觀地表現出來。高中生地理讀圖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比較法,比較法運用的一個關鍵是選擇好比較的角度。綜合地理知識和教學實踐,一般會進行時空、疏密度等角度的比較,比較的維度往往取決于地理學科主干知識,例如地理位置、氣候環(huán)境、河流生態(tài)等。例如“人口遷移”教學,可以采用比較讀圖法,援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人口遷移圖,進行比較式呈現,表現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人口的基本特點與大致的流向。學生通過將兩幅地圖進行比較,對戰(zhàn)前、戰(zhàn)后的人口遷移情況獲得直觀、清晰的認識,進而以比較的思維去分析戰(zhàn)前、戰(zhàn)后人口遷移特點背后的深層次因素。
(三)媒體法
信息化時代,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主動對接信息化時代,善于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等優(yōu)勢,將地圖進行信息化處理,讓地圖的呈現更加直觀、立體化,從而激發(fā)學生地理讀圖的興趣,提高高中地理讀圖教學的有效性。例如進行“大氣圈與天氣、氣候”教學設計時,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們常常會運用地圖的形式呈現大氣圈的基本組成與基本結構。傳統(tǒng)的地圖呈現缺乏立體感,我們可以將地圖與多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利用三維信息技術手段,以地圖為基礎,對大氣圈組成和結構進行全真模擬。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地理讀圖的興趣,而且引領學生的思維從平面向立體升級,從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變,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地理讀圖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但需要教師調動教學智慧,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從而為學生讀圖能力發(fā)展提供幫助。
三、授之以漁,優(yōu)化讀圖方法選擇
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體,在高中地理讀圖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將立足點放在學生能力建構方面,要致力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不同的讀圖方法,強化學生讀圖有法的意識,并結合實際優(yōu)化讀圖方法選擇。
(一)要素解讀法
地圖作為地理的一種表達語言,它具有自身的要素體系。只有精準把握地圖的要素,才能做到精準讀圖。地圖的要素主要包括地理要素、數學要素和輔助要素等。地理要素指向地圖內容,主要由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等要素構成;數學要素則涉及數學相關的知識,主要包括地圖投影要素、制圖網要素、比例尺要素、方位標要素等;輔助要素相對豐富,聚焦讀圖和地圖的使用,由圖名要素、圖號要素、圖例要素、略圖要素、插圖要素、接合表要素、地圖資料要素和編繪說明要素等組成,對學生讀圖能力發(fā)展至關重要。要素解讀法,需要教師對課堂援引的地圖特征和要素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充分解讀地圖的要素,學會扣住地圖要素去讀圖,全面把握地圖的信息,避免讀圖過程信息獲取低效現象。
(二)標題切入法
地圖的標題是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文章的題目一樣,像是地圖的“眼睛”。它對地圖的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地圖標題分為顯性標題和隱性標題兩種,顯性標題較為醒目,一般不容易忽視;隱性標題則不然,它一般包含在題干之中,需要學生去發(fā)掘。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扣住標題讀圖,地圖內容的解讀要做到提綱挈領,即引導學生圍繞地圖的標題進行信息整合,從而使學生形成綱要性認識,避免獲取的信息支離破碎,不得要領。
(三)圖文結合法
文字和圖標是地圖的重要語言形態(tài),文字具有提示性作用,圖標直觀形象,可謂是圖文相生。因此,高中地理讀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采用圖文結合法,將讀圖和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精準把握文字表達的要求,以及做出的相應規(guī)定,從而明確讀圖的具體指向,以抓住地圖的主要信息、關鍵信息;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的題干讀圖,題干是地圖的綱要,也是問題解答的關鍵,抓住題干解讀效率更高。
(四)實踐繪圖法
繪圖與讀圖是一個互逆的過程,讀圖需要學生捕捉地圖信息,繪圖則需要學生表達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繪圖能力的訓練,殊不知繪圖和讀圖相輔相成。在學生動手繪圖的實踐過程中,需要學生調動讀圖信息儲備,抓住地圖的基本要素,因此能夠對學生讀圖能力發(fā)展起到內化和固化的作用。不僅如此,繪制地圖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口訣解題法
高中地理有許多規(guī)律性的知識可以總結成口訣。例如“一近快,七遠慢”,表示1月初地球公轉至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公轉至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最慢。又如“暖前薄寬,冷后厚窄”,意思是鋒面雨暖鋒降雨在鋒前,特點是云層薄,降雨區(qū)域比較寬;而冷鋒降雨在鋒后,特點是云層厚,且降雨區(qū)域窄。“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如果等值線向大值方向凸出,則該點的值小于兩側;相反,如果向數值小的方向上凸出,則該點處的值大于兩側。該口訣可應用于任意等值線圖中大小及高低的判讀。此類口訣還有很多,其優(yōu)勢在于做題時可以結合題型,拿來即用,省去煩瑣的思考過程,既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確保正確率。
(六)總結歸納法
地圖的種類繁多,反映不同的地理現象,因此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加以總結歸納,幫助解題。例如高中地理教學中,等值線圖的學習非常重要,難度也較大,這就需要對等值線的特點進行總結歸納。歸納起來,等值線有如下幾個重要特點,如曲線平滑,即等值線幾乎是平滑的曲線;同線等值,即同一條等值線上點的數值是完全相等的;閉合曲線,即等值線環(huán)繞成圈,無論如何曲直,最終都應是閉合曲線。閉合圈有大有小。
小圈一般可在圖內閉合,而大圈往往受圖幅限制,不能顯示其全部閉合狀態(tài);不能相交原則,即同一等值線(面),各點數值都相等,不同等值線(面),各點數值一般不等。例外情況一定要牢記,如等高線圖上陡崖處,等高線可能重疊。經過總結歸納,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使其能較好地應用于解題之中。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培養(yǎng)是基本的教學任務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語言建構能力的重要方式。高中地理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特點,優(yōu)化教法,并基于學生地理自主建構能力發(fā)展的需要,注重方法傳授,使學生能夠以地圖為媒介,知“地”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