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 卷七》)
此詩乃寄懷友人律詩中的翹楚之作。詩題所提及的李儋與元錫,皆是韋應物的好友(有說“李儋元錫”是一人)。韋應物的詩集中,有很多關于李儋與元錫的詩。如《贈李儋》《將往江淮寄李十九儋》《雪中聞李儋過門不訪聊以寄贈》《送李儋》《寄別李儋》《郡中對雨贈元錫兼楊凌》《與幼遐君貺(君貺,元錫字)兄弟同游自家竹潭》《月溪與幼遐君貺同游》《宴別幼遐與君貺兄弟》《與元錫題瑯琊寺》等??纯催@些詩題,讀讀這些詩,再結合本詩中“去年”“今日”一聯(lián),可知韋應物與此二友唱和頻繁且往來不淺,大抵算得上是可以交心之友。
既是交心之友,講起話來也就不用客套,亦無需遮掩與做作,所以才會發(fā)茫茫“世事”的牢騷以及黯黯“春愁”的感嘆,也才會講什么“思田里”與“愧俸錢”這樣的胸臆之言、肺腑之語?;蛘?,恰因此等胸臆言及肺腑之語,平常不能與人輕言,郁結于內,不吐又不快,所以才有“聞道”友人“欲來”,卻又久盼不至,因而又是寫信“問訊”,又是幾次跑到西樓上翹首眺望,直望得月亮圓了缺,缺了圓,圓圓缺缺不知多少次。
試想,有朝一日,李儋或元錫果然來訪,與詩人把酒相對或促膝燈下,談論“世事茫?!薄吧矶嗉膊 ?,怕是三天五夜也說不完講不夠;反之,倘若二友終不能至,詩人心里則又是一番滋味,或者境遇亦會隨之更變。如此,回頭再細味,此詩的動情之處,在開筆二語,而至味之處,則在結聯(lián)上,在“西樓望月”的言外……這也是此詩所以妙的地方。
不過,相比于詩中所傳達的友誼,古來讀者似對“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一語更加贊美不已。有人認為此是“仁者之言”,有人認為其中有“恤人之心”,有人則覺得此聯(lián)“宛然風人《十畝》《伐檀》遺意”。
說起來,韋應物還真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早年豪縱不羈,憑祖蔭得一武職,給皇帝當侍衛(wèi)。安史之亂后,改弦易轍而做起了文官,歷任丞、功曹、縣令、比部員外郎、刺史等職,先后約三十余年。在此三十年間,他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跑到寺里隱居起來,此中真實緣由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感覺出,他似乎始終糾結于仕與隱之間,不能取舍。韋應物的生平史料不全,有關他為官的確切記載更不詳盡,所以無法斷定他是否真的是懷有仁者之心與恤人之心的官員。不過,據(jù)其友丘丹所撰《唐故尚書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京兆韋君墓志銘》所記,他最后所任的官職是蘇州刺史,罷任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后“池雁隨喪,州人罷市。素車一乘,旋于逍遙故園。茅宇竹亭,用設靈幾”。由此可知,他確實受到了百姓的尊敬,而且不是個貪錢的官。另外,從他的一些詩句如“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夏至避暑北池》),“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中可見,他還是個在清閑享樂時仍有一份念及百姓疾苦的官員,這在中國古代是很難得的了。
有學者評此詩時有一段話說得極好:“唐代詩人,大都奔競官途,能以己之高官厚祿而眷念人民流亡,如應物此等懷抱者,實不多見?!逼鋵?,回望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上還是不乏一些“韋應物”的。如宋朝的梅堯臣在知襄陽縣時,曾自責未能修理好水道而作《大水后城中壞廬舍千余作詩自咎》云:“豈敢問天災,但慚為政惡?!庇秩琰S庭堅在任汝州葉縣尉時,曾為自勵與勵人而手書《戒石銘》并刻于石上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明朝的況鐘則有詩《離任》云:“撿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鼻宄牟绦欧家嘤性娫疲骸傲T郡輕舟回江南,不帶關中一點棉?;乜慈豪杞K有愧,長亭一別心黯然?!敝T如此類的詩人詩作,對于從政者而言是很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的。(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