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艷婷
內(nèi)容摘要:朗讀教學,是語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相當重要。本文將結(jié)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以《三個兒子》為例談語文朗讀教學策略與藝術的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語文 朗讀 教學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薄墩Z文課程標準》每個年段目標,都強調(diào)“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梢姡首x教學,是進行語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朗讀教學,重視指導學生朗讀好課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三個兒子》課文雖淺顯,但卻包含樸素而深刻的道理:"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zhí)"。執(zhí)教時不必說多少孝親大道理,也不必深挖細摳文章內(nèi)涵,只需在熟讀基礎上,再抓重點問題來讀書討論就可。教學中筆者堅持以“讀”為主線,并巧妙地處理“讀”的數(shù)量、程度、層次和形式。結(jié)果這節(jié)課完滿結(jié)課,經(jīng)過總結(jié)有點滴體會,筆者發(fā)現(xiàn)語文朗讀教學策略與藝術主要體現(xiàn)如下:
一.多讀感知,讀中“領悟內(nèi)容”。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學應以多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朗讀,從而讀出滋味,讀出情趣。教學中,教師應緊緊圍繞“為什么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重點問題讓學生尋找答案,且注意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讀文體會。在讀文時,再利用自由讀、小組讀、賽讀、同桌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就能更好地提高讀的面,讀的質(zhì)量,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讀出形,讀出貌;再讓學生體驗文本,進入情景,讀時嘗試扮媽媽拿水說感受,如:“走走停?!薄案觳餐础薄把菜帷钡?。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樣,學生能進一步領悟課文內(nèi)容。
二.賞讀品文,讀中“想象情景”。語文課堂,不應該受書本和課室空間限制,它更不應該受教師和學生限制;它應該是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更多空間、充滿鮮活生命力的課堂。所以,賞讀品文,可讓學生既學習教材,又融化教材,且超越教材。教師應給學生營造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提供激發(fā)靈感、即興想象的空間。如在品讀媽媽拿水時,教師可范讀,讓學生邊聽邊想象自己所聽所見,之后讓學生帶著這些想象,再帶著媽媽拿水時辛苦的體驗再次品讀。這樣,“入境”與“品文”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使學生語感得以培養(yǎng),思維也被放飛,因此學生能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地里展翅翱翔,盡顯風采。
三.美讀熏陶,讀中“品味情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1]教學中,教師應力求讓學生進入文本,進入角色。如:品讀三個兒子不同做法的句子時,可讓學生邊讀邊挖掘三個兒子的內(nèi)心想法。特別是對于第三個兒子的做法,可特意提示學生在讀時要深入思考“他為什么要跑”和思考“他在跑的時候心里會想些什么?”再進行反復地讀,在讀中好好品味人物的情感,讀透這是一個怎樣的兒子;再把第三個兒子跟第一個、第二個兒子進行比較來讀,讀懂他們的性格和做法的不同之處。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學生的認識文本由淺人深,由感性到感知、頓悟。學生就可真正地走進文本,融入角色,在讀中發(fā)現(xiàn)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zhì),感悟做人的道理,深刻地體會了課文的情感,心靈也產(chǎn)生了共鳴。
四.熟讀精思,讀中“積累語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熟讀精思,讀思結(jié)合”的習慣?!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盵2]又正因為語文課是學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臺,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出學生各異的個性。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通過朗讀積累語言,在讀懂、讀透、讀活之后,使學生能靈活地運用詞語和句式,以求開闊更寬的視野??煞抡瘴闹小俺恋榈椤闭f疊詞,仿照“一個……一個……另一個……”的句式說話,使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會準確地運用詞語,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訓練思維能力,積累語言知識。
由此可見,“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實踐活動。一堂語文課扎實與否,精彩與否,學生的朗讀很重要,教師如何指導讀更重要,這就要看教師有沒有妙法了,能不能把課文讀妙了!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5.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從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