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慧
手術是醫(yī)院內開展手術診療及搶救的重要場所,其治療方式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多數(shù)患者因對疼痛、手術效果的擔憂容易存在負性情緒,而局麻手術患者意識清醒,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可以聽到醫(yī)護人員的對話,清楚的知曉手術進程,甚至聽到手術器械恐怖的聲音,導致患者產生害怕、緊張及焦慮等情緒,嚴重的負性情緒可影響其配合度,增加手術風險,導致不良情況的發(fā)生。因此如何做好手術室局麻下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具有重要意義[1,2]。隨著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對中醫(yī)情志護理研究深入,中醫(yī)七情變化與臟腑的理論關系受到臨床關注,并開始在臨床護理中應用[3]。本研究主要針對收治的實施局部麻醉的手術患者92例進行了護理觀察分析,旨在探究手術室局麻下手術患者實施中醫(yī)情志護理對患者負性情緒、配合度的影響,以期為手術室護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從2018年3月—2019年3月手術室患者中選取局麻下手術患者9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6例。對照組手術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齡85歲,最小年齡18歲,年齡均值為(42.2±12.0)歲;其中實施表面麻醉的患者12例、實施局部浸潤麻醉的患者8例、實施區(qū)域阻滯的患者12例、實施神經傳導阻滯的患者14例;科室來源:普外科15例、骨科12例、肛腸科9例、耳鼻喉科8例、其他科室2例。試驗組手術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最大年齡為84歲,最小年齡為18歲,年齡均值為(42.5±12.0)歲;其中實施表面麻醉的患者12例、實施局部浸潤麻醉的患者9例、實施區(qū)域阻滯的患者13例、實施神經傳導阻滯12例;科室來源:普外科15例、骨科11例、肛腸科9例、耳鼻喉科8例、其他科室3例。2組手術患者之間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科室及麻醉方式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明顯的可比性。本次觀察開展之前,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觀察的目的、內容、形式及結果等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本次觀察均在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下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8歲;所有患者手術治療中均實施局部麻醉;所有患者及家屬對于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對相關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及合并較為嚴重的精神障礙及重要器質損傷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手術室護理,術前訪視了解患者的信息,交代相關注意事項,入室后予以常規(guī)的心理疏導,以簡單的交談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做好與麻醉醫(yī)師及手術醫(yī)師的配合。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情志護理,內容如下:①移情相制: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交談,并在與患者溝通交流過程中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行為、情緒的變化,根據(jù)患者的表現(xiàn)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以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等情志相制原則實施情志疏導,如利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或講笑話等方法,調節(jié)患者的負性情緒,緩解患者由于聽到手術器械的聲音產生的害怕情緒。②移情解惑:在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使用其他方法轉移患者對手術的注意力,向普通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一樣輕松自在,護理人員可以詢問患者喜歡的音樂,為患者播放喜歡的音樂類型,指導患者放輕松,盡情的享受在音樂中,使患者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另外術中與患者談論其喜歡的話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③順情從欲法:術中不斷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及支持,結合與患者之間的談話了解患者的需求,對于患者的合理需求盡量滿足,順從患者的意志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讓患者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護理前后2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護理前后的情緒狀態(tài),HAMA評分范圍0~56分,評分越高為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HAMD評分范圍0~54分,評分越高為抑郁越嚴重。②對比配合度、護理滿意度。完全配合:完全依從醫(yī)務人員制定,有效的配合完成體位變換、功能試驗、術中檢查等指令及操作;基本配合:基本可聽從醫(yī)護人員指令完成相關操作;不配合:對醫(yī)護人員指令基本無法正常完成。配合率=(完全配合+基本配合)/總例數(shù)×100%。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主要分成滿意及不滿意2種。③對比不良情況發(fā)生率。主要比較低血壓、寒戰(zhàn)、心動過緩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軟件對2組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配合度、護理滿意度及不良情況發(fā)生率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表示2組患者之間對比的護理后觀察指標存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情緒狀態(tài)比較護理前2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2組患者的評分均下降(P<0.05),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患者更低(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配合度、護理滿意度比較試驗組患者的配合率、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情緒狀態(tài)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配合率、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不良情況發(fā)生率比較試驗組患者手術期間出現(xiàn)1例不良反應,為寒戰(zhàn),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17%,對照組患者手術期間出現(xiàn)7例不良反應,分別為1例低血壓、3例寒顫和3例心動過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22%,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929,P=0.026)。
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會破壞組織的完整性,屬于應激源,可對患者產生身心應激,影響機體神經、內分泌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而局麻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處于清醒狀態(tài),術中的器械碰撞及拉扯操作均可增加患者的應激反應,因此需要進行有效的護理配合,以降低手術風險[4]。常規(guī)的手術室護理注重于手術操作中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護,心理護理的效果有限。中醫(yī)認為情志變化作為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影響內臟氣機的功能,因此通過有效的情志調節(jié),可達到氣機平和、臟腑協(xié)調的效果,更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5]。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2組的HAMA、HAMD評分均下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說明對手術室局麻下手術患者實施中醫(yī)情志護理更利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試驗組的配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中醫(yī)情志護理可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中醫(yī)學認為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變化是對外界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應,且與五臟有密切的關系,若情志過極超出常度可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影響機體健康[6]。通過對手術室局麻下手術患者實施中醫(yī)情志護理,在移情相制中,有意識的采用另一種情志活動,控制或戰(zhàn)勝某種情志刺激引起的疾病,緩解情志過度造成嚴重的應激反應;在移情解惑法中,使患者對手術的關注轉移到音樂或其他的聊天話題中,暫時解除患者精神負擔;順情從欲法中通過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通過中醫(yī)情志護理的實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達到情志的平和,減少對臟腑的影響,并能在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中拉近與患者的關系,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配合度[7]。本研究顯示試驗組手術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中醫(yī)情志護理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分析原因是由于中醫(yī)情志護理使患者情志正常,而臟器調和,氣血、陰陽平衡,減輕了手術風險,并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將中醫(yī)情志護理應用在手術室局麻下手術患者中,不僅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配合度,促進手術治療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