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曉明
摘 要:歷史這門課程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性,新課改的實施讓初中歷史的價值觀培養(yǎng)過程要求變得更高,這就意味著教師應該從自身的教學方法入手,結(jié)合教材優(yōu)化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以下就當前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教學現(xiàn)狀與課堂教學開展策略闡明幾個觀點。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初中歷史課堂 學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51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直是教育教學領域非常重視的一項內(nèi)容,在歷史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是初中歷史教師不斷探索的重點課題。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對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審視,摒棄舊的理念,以學生為主,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幫助提高學生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一、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歷史教材局限于篇幅設計和考試需求,所涉及的知識點大多都圍繞中考,對于歷史知識的講解通常只選用了歷史事件中某個片段,教材內(nèi)容多是由這些歷史片段組成,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考試所需求的知識點,能更直觀地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學習。但一些教師往往將這種教學模式單一地進行運用,在課上教學時只是一味地講解課本,并沒有通過其他渠道為學生擴充歷史知識,使學生長時間地受到教材的限制,無法拓展更多的歷史課外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吸收能力,而這些能力在歷史課堂中并沒有為教師所承認,所提供給學生的歷史知識面較窄,學生沒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探索意識,不利于日后歷史課程的學習。
2.缺乏課堂交流互動
在以往歷史課堂教學的開展中,教師總是以自己為主體展開課堂教學,學生自覺地成了教學活動的客體。在課堂上,學生遵從教師的教學命令,對問題進行探討的過程中,由于與教師產(chǎn)生一定距離,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時不敢進行質(zhì)疑,在潛意識中認為教師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在教師講解歷史教材中的基本知識時,學生即使發(fā)現(xiàn)教師出錯,也不敢對教師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指出。而教師在課上也沒有與學生進行過多的交流溝通,通常都是將課本結(jié)合教學課件展開課堂教學。一些教師認為初中歷史課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出于想要快速地完成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想法,時常會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進行教學時就像是在表演一場“單人秀”。學生沒有與教師交流溝通的機會,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更好的表達,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信心受到干擾,并且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受到影響。
3.教學評價運用不當
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要面對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中考,所以他們的學習壓力會很大。而且隨著年級的上升,越來越多的歷史知識內(nèi)容也會讓學生的學習負擔變得更重。而往往教師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考查的方式大多都是課后習題以及模擬試卷等方式。一些學生在對考試問卷進行作答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基礎知識點沒有牢固掌握時,教師大多都會對該生使用較為負面的教學評價,批評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教師的教學任務不斷變重,有時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急于求成,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并沒有考慮自己的語言會對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初中生的心智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階段,對于這類負面的教學評價非常敏感,極容易使自身學習歷史的興趣受到打壓。教師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們著想,對學生來說他們感受不到信任與支持,無法很好地自主進行歷史知識學習,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二、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開展策略
1.設計靈活的小組探討活動
俗話說一根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良好的小組合作探討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與分析感受歷史知識,鍛煉其自主思維能力,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高效。教師應該善于在歷史課堂中使用小組合作探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自主對該部分知識進行思考。例如,在對《新文化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將班內(nèi)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在通讀完課文后讓組內(nèi)成員進行自由討論,總結(jié)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與意義,以及涉及的主要人物、新聞作品與文學作品,然后派出組內(nèi)的發(fā)言人,以舉手搶答的方式對這些知識點的總結(jié)部分進行講述。教師在對該學生所講的知識點進行更深的分析,為學生指出他們總結(jié)的部分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是需要著重記憶的。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并且能夠使學生在課上將注意力集中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同時開展這種課堂活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加樂于參與到歷史課堂中,從而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
2.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新型的多媒體設備已經(jīng)來到了教育教學領域中,并且站穩(wěn)了腳跟。而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對這些新鮮的多媒體設備沒有進行很好的了解,不能夠掌握其運用的方式方法。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師應該多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歷史知識的教學,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符合當前教學領域的要求。例如,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其知識結(jié)構(gòu)較為零散,每一小節(jié)都對應一個不同的國家,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可能無法高效快捷地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在教師運用課本教材進行講解時,學生也可能會出現(xiàn)“剛學就忘”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合理利用新型的多媒體設備,將結(jié)構(gòu)復雜、內(nèi)容繁多的知識點進行精練,播放給同學們觀看。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將該時期英國、美國、法國實行的制度進行精練的總結(jié),將它們以表格、樹狀圖的方式呈現(xiàn)在電子白板上,并在電子白板中設立問題,比如這些制度的基本信息、頒布日期及相關人物等。教師將這一部分制作成選擇題,放置在電子白板中,然后讓學生舉手進行搶答并走到講臺上,利用電子白板進行作答,隨后教師再使用電子白板對這些答案進行講解,用實時觸控的方式在學生作答的地方顯示出正確答案,并進行進一步講解。這種方式不僅使知識體系變得更加清晰,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課本知識,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中的趣味性,利用學生對多媒體設備的好奇,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師所設置的問題中,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鍛煉思維,從而使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得以更加明顯的體現(xiàn)。
3.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布置生活實踐任務
在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感受到,由于所學知識的年代久遠,與自身所處的現(xiàn)代社會差距較大,從而使自身并不能完全理解課本中所記載的事件或者是社會現(xiàn)象,學生的共情力得不到很好的觸發(fā)。教師應該針對這種情況,將課本知識內(nèi)容與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進行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歷史知識。比如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對經(jīng)歷過這些事件的長輩進行采訪,從當事人處獲取一些工業(yè)起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以及三大改造這種重要事件的詳細內(nèi)容,詢問他們當時親身經(jīng)歷時是什么樣的感受。通過對長輩的采訪搜集相關的資料,并且可以將采訪者的對話進行記錄,以此為憑借對這部分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這種生活實踐,能夠拉近課本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遙遠,讓學生能夠在日后的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地將一些歷史知識與生活相結(jié)合進行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初中歷史知識。
現(xiàn)階段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歷史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歷史知識的探索。同時要合理利用外部資源,開展課外活動,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豐富初中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在課堂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順應新課改理念的大環(huán)境,為學生營造靈活有趣味的學習氛圍,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 繆洪明《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研究》,《新課程(中學)》2017年第9期。
[2] 彭剛《生本理念下核心素養(yǎng)走進初中歷史課堂的探究》,《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