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民意識 大學生 法律教育
作者簡介:王天儀,珠江學院教育學院,助教。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89
公民意識乃我國建設法治社會過程中必須推廣和發(fā)揚的一種精神,它包含許多方面的內容,但都離不開法律意識,而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的中流砥柱,擔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力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應當將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提高他們對于法律的了解與敬畏,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步驟,大學必須對現(xiàn)有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改革和提升,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提高大學生法律教育的質量。
公民意識指公民主動自發(fā)地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和參與國家的管理事業(yè),承擔我國公民應該負起的責任,將自己與他人都視作有尊嚴、價值、自由權利的人,勇于捍衛(wèi)自己和公眾的權益、踐行社會主義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公民意識包含兩方面:一是公民主動積極參與公眾事務的意識和決心,是公民對于自身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的了解、并能夠積極主動、自覺承擔相應法律義務與責任的一種意識;二是公民能夠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業(yè)的能力,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維護自己和他人權益的能力??偠灾?,公民意識就是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業(yè)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方面的水平實力。
我國能否實現(xiàn)全面依法治國的最終目標,取決于我國公民的法治素養(yǎng)的高低和廣大公民是否具備遵紀守法精神,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應當起到帶頭作用。近年來,教育改革事業(yè)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對于學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養(yǎng),成為各級學校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我黨十分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yǎng)和法治教育,提出大學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升法治教育水平,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
(一)缺乏規(guī)范性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的法治教育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專業(yè)教材,課程內容和教材版本往往都是由老師或學校自行決定,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甚至連課程名稱都未得到規(guī)范,法律教育一般會被夾雜在思修課程中,設置考試時也較為隨意,許多學校都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造成學生對此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僅僅為賺取學分而敷衍應付。另外,有些學校開設了專門的法律教育課程,但沒有專門挑選或者編撰合適的課本,不少學校直接使用大學法律專業(yè)的課本,但其它專業(yè)和法律專業(yè)的法治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另外其它的教師也無法像法律專業(yè)教師一樣提供數(shù)量龐大的參考資料與書籍,因此學生缺乏專業(yè)性較強的指導書籍,無法學到健全的法治知識,也無法進行深入探究,難以達到社會要求的水平。
(二)缺少實踐活動
不同于法律專業(yè)的嚴格,其它專業(yè)的法律教育課程對于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沒有過多要求,這就導致年輕大學生只能從課堂和書本上學習法律知識,未曾經(jīng)歷現(xiàn)實的洗禮。然而,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遠遠不是課本上的幾個案例可以涵蓋的。另外,有些大學在進行法治教育時,鮮少為學生選擇恰當?shù)膶嵗齺磉M行講解,或是在講課時對相應案例淺嘗輒止,沒有為學生深入分析事件的性質、其中每個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并提出法律問題,也沒有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討論,商議解決方案,而是由教師直接說出答案,簡單地教給他們單一案例的處理方法,過于注重理論的灌輸,未能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依法辦事能力?,F(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不會有與課堂上所講完全重合的案例,若不進行實踐活動,學生只是學到了某一個事件的處理方法,卻無法提升能力,培養(yǎng)法治觀念。
(三)課堂內容單一枯燥,不進行改變
我國的法律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政府會變更法律條文的內容,使之更加完善。有些法律條文字字珠璣,僅僅改變一個字,就會導致其含義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此法律教育應當是與時俱進,結合現(xiàn)狀進行不斷的提升與調整,緊跟黨和政府的步伐。但有些大學的法治教育課程卻長期設置單一的課堂內容,幾年之中都不作出改變,所講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趣味性,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無法達到教育目標。
(四)課堂形式單一
很多大學的法治教育課堂就如同高中課堂,以灌輸知識為主,教師大多采用陳述式教學,而沒有引進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枯燥單一,學生興趣缺缺,沒有熱情,甚至在課堂上學習其它科目的內容,或者玩手機、睡覺、甚至逃課。另外,有些教師在講課時照本宣科,缺乏情感,不能帶動學生的感情,使他們投入到課堂中去。
(五)網(wǎng)絡的錯誤引導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與普及,許多監(jiān)管不力的問題逐漸暴露:許多蘊藏暴力因素的游戲吸引著大學生的目光,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和斗魚等直播平臺門檻較低,許多低俗內容泛濫。智能手機和筆記本是互聯(lián)網(wǎng)最重要的載體,目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已經(jīng)提升許多,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會為家中的大學生配一部手機和一臺電腦,而大學中對于學生的手機和電腦不會進行限制,大學生要完成作業(yè)、接收通知等也必須用到這些電子設備。有許多大學生每天在回宿舍后、甚至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玩游戲、看小說、瀏覽視頻,難免會受到網(wǎng)絡糟粕的侵蝕,產(chǎn)生某些不健康的思想,降低對于法律的敬畏程度,另外,也容易被自媒體或者新聞下面評論中一些偏激的言論影響,從而產(chǎn)生極端想法。這十分不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可能會使得他們思想跑偏。此外,現(xiàn)如今我國所拍攝的電視劇、電影等也多充斥著風花雪月的愛情因素,或是充斥著利己主義等思想,大學不會限制學生觀看這些作品,就會導致他們渴望所謂愛情、將全副心思用在其中,甚至模糊一些法律觀念。
(一)結合時事進行教育
在當今時代,大學生絕不能只讀圣賢書、死讀書,教師應當選取當下大熱的事件為他們進行介紹和講解,從而對他們進行法治教育。例如,在如今的抗疫戰(zhàn)役中,我國涌現(xiàn)了一大批令人感動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他們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才實現(xiàn)了扭轉乾坤的最終目標。然而在此過程中,也有一些人罔顧法律,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例如黑心商家趁機哄抬物價、以出售口罩等物資之名進行詐騙,或者將捐贈物品據(jù)為己有,教師應當據(jù)此進行講解,讓學生心中形成對法律的敬畏。另外,還有些不明顯的違法違規(guī)事件,例如擅自封路等,教師也需要為學生指出錯誤,讓他們明白做事不只需要熱情,還要有理智,能夠嚴格依法辦事。
(二)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謂教師,當以德化人,以仁育人。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十分深刻,尤其是在大學階段,學生們已經(jīng)具備了自主意識和是非觀念,能夠判斷教師的行為是否規(guī)范,教師教導他們養(yǎng)成的習慣和樹立的思想,可能伴隨他們一生,教師引導他們樹立的三觀,亦可能成為他們終身奉行的準則。想要求學生做到某件事,教師首先應當自己做好,要求學生提高法律意識、遵紀守法,教師就必須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例如增強時間觀念,不遲到、不早退、不拖堂,強化學生對“規(guī)則”的敬畏之心,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
(三)引導學生的閱讀方向,防止糟粕文化的侵染
大學教師應當在法律教育課堂上為學生講解上網(wǎng)時應當遵守的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并明確指出網(wǎng)絡糟粕文化的危害性,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能因某些電視劇、小說、電影的誤導而認為流氓地痞十分帥氣,恣意灑脫,一定要為他們普及法律意識,教育他們遵紀守法。另外,教師還應當為學生推薦趣味性較強、能夠吸引學生的法律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例如我國法治頻道拍攝的《普法欄目劇》,將法律知識蘊藏在劇中,并且選用的都是貼近生活的案例,甚至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案例,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法律。教師最好還能夠同家長達成共識,為學生劃出紅線,禁止他們觀看某些不健康作品,從而杜絕糟粕文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侵染。
(四)采用情境教學法
在進行法律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時,教師可以盡量尋找機會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公共事務,例如人民代表的選舉,若缺少相應機會,能夠選取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指的是采用各種輔助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逼近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的教學氛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給學生帶來十分真實的參與感,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嚴肅認真對待面前的問題,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情境教學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課堂中去,還可消除學生心中的緊張感。
教師可在法律教育課上將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開展模擬法庭,選取當前社會中引發(fā)爭議的大熱案件,讓學生扮演法官、被告、律師等角色,模擬真實法庭的場景,從而讓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某一案件,加深他們對律法不可違、依法治國的理解。例如,2019年轟動全國的瑪莎拉蒂車主撞人案,在網(wǎng)上掀起熱議,幾乎所有非水軍的網(wǎng)民都一致認為此案性質極其惡劣,應當判處車主譚明明死刑,但最后的判決結果是賠款和六年有期徒刑。此案雖已塵埃落定,卻仍然存在很大爭議,按照我國規(guī)定,主動自首、賠償受害者家屬并取得諒解確實可以從輕處理,但在道德層面看,一個游手好閑、不思進取、驕奢淫逸的富二代,明知我國嚴禁酒駕,卻仍然開車上路,是對自身和他人生命財產(chǎn)安全不負責任,又造成嚴重結果,奪去許多生命,其罪當誅。又如,臨近過年時著名的“開車進故宮”案,也引起一時轟動,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在“特權”上。這些案件都存在很大爭議,具有較高的討論價值,也容易導致學生群情激奮,在模擬法庭上,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理智處理問題,身為法官和律師等都不可被感性沖昏頭腦,一言一行都必須合乎法律規(guī)范。
(五)將大學法律設為必修課
為提高學生對于法律課程的重視程度,改變他們敷衍應對的態(tài)度,應將法律設置為每個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另外,要提高本課程期末考試的難度,并嚴格要求考核,采取高標準、嚴要求,有條件的大學還可變大班授課為小班授課,保證教師能夠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提高法律教育的質量。另外,應在現(xiàn)有基礎上對法律專業(yè)的課程進行細致分類,對其進行分流,讓學生們能夠術業(yè)有專攻,精通某一兩個方面的法律條文,而非囫圇吞棗。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大學是為祖國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與時俱進,審視現(xiàn)有的法律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提升法治教育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與法律意識,讓法治精神如同春雨般浸潤莘莘學子,成為他們心中的引路明燈,幫助他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與理智的態(tài)度,讓公民意識成為每位學子心中堅定的信念,促使他們?yōu)閲业姆ㄖ平ㄔO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蘭照,韓德陽.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律教育問題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53-54.
[2]于景成.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唐鈺瑾.新形勢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方法研究[D].中北大學,2017.
[4]余靖,高梅梅.公民意識養(yǎng)成視閾下的大學生法律教育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