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杰
摘要:將《大地》翻譯成中文,讓它回到中國的語境中,這是一個中國形象的重新自我建構的過程,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文化介入、翻譯實踐中對文化介入的正確理解和認識,要把中美意識形態(tài)、政治及文化沖突考慮在其中,需要對《大地》的中文譯本中的文化介入現(xiàn)象進行探討。首先介紹了賽珍珠和《大地》及其翻譯,然后對文化干預在《大地》翻譯中的表現(xiàn)進行了探討,進一步強調(diào)了西方與東方之間的文化沖突,并解析了導致文化含義差異的緣由。
關鍵詞:翻譯 文化介入 《大地》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089-02
賽珍珠是一位著名的中美互動式作家,她在20世紀獨樹一幟。她的經(jīng)典著作《大地》是19世紀30年代的一本關于中國的英文小說,受到美國文化背景的充分影響,小說再譯成中文會受到文化干預。
一、《大地》及其翻譯
(一)賽珍珠和《大地》
賽珍珠出生于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她的父母是駐扎在中國的傳教士。她前半生在中國度過,后半生回到了美國。這種生活經(jīng)歷,使她在中美沖突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處于獨特的地位。
《大地》是一部關于20世紀初一位中國農(nóng)民和他的妻子掙扎求生的小說。這部小說于1931年出版,成為美國小說史上的暢銷書,并于1935年獲得了普利策獎和豪威爾獎章。
(二)《大地》的譯者及其翻譯原則
王逢振在許多媒體上發(fā)表了諸多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他還翻譯了許多英語書籍,包括和馬傳喜一起翻譯了《大地》。在王逢振和馬傳喜看來,大多數(shù)譯者都有自己的翻譯原則和風格,專業(yè)翻譯人員總是有出色的技巧。雖然翻譯人員沒有選擇翻譯內(nèi)容的權利,但是他們會選擇翻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作品。而且,翻譯家也可稱為作家。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始終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先入之見,一般來說,翻譯需要依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上下文來決策翻譯方法,這是跨文化翻譯的重要原則。
二、文化介入及其在《大地》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
翻譯是一種最大限度傳遞意義的方法,可以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從而盡可能減少意義的喪失。譯者應研究各種翻譯方法和技巧,并針對不同的語境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和技巧,以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意義傳遞。
(一)文化介入
如果譯者能成功地將表達或話語中的所有明顯和隱晦的含義傳遞給目標受眾,那么就構成了源文本和目標文本之間的完全對等。但是,這種情況太理想了,具有較高難度。因為一種語言中的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很少與另一種語言中的符號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翻譯和目標文化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這就是文化干預。
(二)文化介入在《大地》翻譯譯本中的體現(xiàn)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形式。對于相同的情況,外國人和中國人的表述習語也可能不一樣。這種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不同的語言中,而且表現(xiàn)在以語言為點奠基的不同文化中。習語的豐富含義是民族文化長期積累的結果,習慣用法通常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因此,翻譯應遵循各個民族的心理和語言習慣,并進行適當?shù)母幕蜣D換,以使目標讀者可以理解。
中文和英文中的大多數(shù)成語和短語都具有等值詞,它們經(jīng)常長時間使用并具有給定的類型。翻譯應該使用流行且習慣性的語言,易于上手,而不是嚴格的直譯。譯者根據(jù)他們對中國、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理解來翻譯這本書。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Wanglung”也譯成“王龍”,“l(fā)ung”一詞的語音轉錄是“長”而不是“肺”。
(三)譯者對《大地》翻譯中的文化干預的關注
喬治·施泰納指出,在語言和翻譯方面,要求翻譯者服務原始作者,但作者的意志不能強加給他的翻譯內(nèi)容。但是,他還說,所有翻譯都是編輯和解釋過的作品。在19世紀,一位著名的瑞典文人曾經(jīng)說過:“優(yōu)美的翻譯就像美麗的女人,也就是說,她們并不總是最忠實的?!?/p>
魏瑾意識到西方小說的政治功能,主張借用新的“體裁”來改革中國古代的創(chuàng)作,并據(jù)此進行中國化。因此,將文化干預引入翻譯,譯者只需要翻譯那些接近中國道德認同的詞,而忽略那些異國情調(diào)的詞。《大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翻譯,翻譯人員展示了他們想向讀者展示的方面,而賽珍珠所寫的那些“不足”方面卻被他們所忽視。因此,《大地》的翻譯恰恰是這本小說的重新創(chuàng)作過程。
三、《大地》翻譯中的文化干預與翻譯策略分析
(一)《大地》翻譯中文化介入的原因
1.思維模式
賽珍珠對中國了解很多,她在《大地》中也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但是,無論她對中國了解到什么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美國的觀點,即美國的取向。而翻譯這本書采用了中文的思維方式。中國翻譯傾向于采用《大地》的“積極”部分,以重建中國形象。因此,在《大地》的翻譯中產(chǎn)生了文化對翻譯的干預。
2.宗教信仰
一般來說,宗教可以視為一種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由于宗教信仰的差異,在19世紀30年代,中國對美國的復雜情緒為《大地》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參考。因此,在翻譯《大地》時,中國翻譯人員結合中國的宗教信仰,推敲翻譯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所以說,宗教信仰影響著國家文化,而文化干預影響著翻譯。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對翻譯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翻譯人員需要將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其中文化干預在翻譯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大地》中的文化介入策略
對于翻譯,國內(nèi)外譯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嚴復提出的以“忠實”為核心的三個標準(信、達、雅),現(xiàn)在的翻譯人員仍在不懈地追求這一標準。后來,傅雷和錢鐘書分別提出以“精神上的相似”和“升華”來進行文學翻譯,這被認為是太過理想的標準。泰特勒的“三個原則”和奈達的“對等”標準要求翻譯既要在字面上等價,也要在文化上等價。綜合法是指詞匯的翻譯不能僅僅通過單一的技巧,而是通過運用大量的技巧(例如轉換法、反演法、放大法、省略法等多種翻譯技巧)進行邏輯分析。通常,使用母語進行翻譯的方法要優(yōu)于使用其他語言。
四、結語
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始終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先入之見。它在《大地》的中文翻譯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由于源文本和目標文本之間在意義上缺乏對應性,因此,在翻譯《大地》當中使用了文化干預的方式。經(jīng)過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結論:一方面,它要求翻譯人員了解所涉及的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并嘗試如何在這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以適應各自的文化。另一方面,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具有更廣闊的視角。
參考文獻:
[1]Buck S.Pearl.The Good Earth[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90.
[2]賽珍珠.大地[M].王逢振,馬傳禧,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3]陳炯.大地評析[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4]魏瑾.文化介入與翻譯的文本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