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經此一役,我們發(fā)現(xiàn)全球供應鏈與市場的整合程度比我們想象的要高。美國外科口罩與呼吸機的缺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新興國家作為供應商與市場都至關重要,如果這些地方發(fā)生震蕩,一定會削弱整個世界經濟;同樣,如果先發(fā)國家不能提供足夠的訂單,那么新興國家也一定會開工不足。
全球供應鏈經過這么多年已經打造得十分成熟,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出現(xiàn)自然經濟的可能性,也就是回歸自給自足的經濟,這種轉變與全球化剛好相反。這種情況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接下來六個月可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如果各國政府能夠在未來六個月或者一年內控制或克服當前危機,那么即使有一些支撐全球化的基礎因素發(fā)生了修正,世界也可能重返全球化之路。然而,即使重返全球化,資本生產機器固有的內在矛盾也不會有解決的可能性,并且,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智能技術也將無法解決這樣的矛盾。內在矛盾突出體現(xiàn)在兩大悖論上。
第一個悖論是生產力悖論。生產力的基本定義是用更少的人來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因此,所有機構的目的都是不斷提高效率,例如泰勒制就是一個效率機制的典型。但效率的極限在哪里呢?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一種情況:只有少數(shù)人在一個地方通過高效的工作獲得很好的回報,而相當多的人會被效率列車完全甩掉?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些被甩掉的人,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個人,他們最后還是要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如果總有不能實現(xiàn)效率的人,拿他們該怎么辦?這些人要去到哪兒?被這個過程排除在正式工作之外的人,不得不尋求各種生存方式,無論是參與非正規(guī)經濟還是非法經濟,或者是不得不自己來做那些本來可以付錢讓別人干的事情。傳統(tǒng)上,經濟通過將無價格的工作轉化為有價值的因此可測量的工作而增長。但是,生產率的提高有效地減少了工作量,盡管經濟保持增長,所以定價工作最終會破壞工作。
說到智能技術,如果我們考慮到自動化與機器人,生產力的提高更是工作的大殺器。我們已經看到自動化逐漸導致藍領崗位的消失,如果服務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大行其道的話,低價值的服務工作也會消失。那么這就會導致另外一個悖論:財富的悖論。因為資本主義的特點就是不斷地促進消費,每個人的消費變成生產機器的潤滑油,如果不消費,機器就將停擺。我們常常在一個產品還沒有到它的生命周期完結的時候就把它扔掉,形成了一個隨用隨棄的社會。
但這樣的消費機器如果不停運轉,就會造成一個很大的悖論:根據(jù)全球的觀察來看,一個地方通過這種不斷地運轉使得財富增加之后,該地的出生率就會下降。而出生率下降對消費機器可不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代表著未來潛在的顧客在減少。因此,富國一定會幫助窮國來進入消費機器。比如中國也是這樣進入全球化進程的。西方發(fā)現(xiàn)中國這么大的市場,不賣給中國東西簡直太虧了,一定要讓它買東西,讓它能夠盡快進入到整個全球化的消費大機器當中,然而,窮國進入消費機器與效率困境一樣,也有極限。
此外,我們也可以得知,為什么所有的商家都那么看重年輕人?因為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就會減少參與維持經濟的消費的資源,所以消費主義是天生歧視老年人的??墒欠叛廴?,有相當多的國家已然進入了老齡社會。還有,雖然經濟增長取決于更多的人想要更多的東西,但越來越多的人最想要的東西是集體性的,例如清潔的空氣、安全的環(huán)境,這些都不能由個人以任何價格買到。而因為沒有具體客戶,組織也不能生產它們。這些內在矛盾都將導致舊有的全球化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