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雄
作文,是將所見、所思、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教師要加強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傳統(tǒng)的命題作文,不能讓學生自由表達所思所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教師要改變命題方式,采用半命題作文的形式,減少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靈活寫作,發(fā)揮出寫作水平。半命題作文既有限制性,也有開放性,給學生留下了發(fā)揮空間,讓他們自由馳騁,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立意、選材、構(gòu)思上的雷同。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對人生有自己的思考,限定寫作范圍,不利于學生自由發(fā)揮。但寫作范圍過大,學生也難以掌控,寫出的文章往往跑題。所以,訓練學生寫作“半命題作文”,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創(chuàng)意補題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觀察周圍的事物,調(diào)動感官去體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嗅、用口嘗,通過多角度的體驗,讓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更深刻、全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地觀察,把握觀察重點,對事物形成清晰的認知。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抓住細節(jié)進行觀察。補題的角度要新穎、獨到,能讓人產(chǎn)生閱讀興趣。學生有了充足的體驗,印象才會更深刻,補充的文題才能更獨到。
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知欲,激發(fā)他們補題的動力。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補題時有所創(chuàng)新。針對學生補題時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其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補題時要鼓勵學生多問多思考,通過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多角度探尋、思考,爭取補出新穎獨到的文題。如寫作“我與? ? ? ?一起做游戲”,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發(fā)散思維,大膽補題,補出的題目讓人眼前一亮,如“我與哪吒一起做游戲”“我與喜羊羊一起做游戲”等。
二、培養(yǎng)敘述能力,靈活運用素材
審題、補題后,要選取合適的素材。教師要讓學生大膽表達自我,展示自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學生獲取素材后,要進行加工,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但一些小學生的敘述能力比較弱,常出現(xiàn)表述不清的情況,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敘述能力,恰當?shù)剡\用積累的素材,引導學生圍繞中心選材,為寫作服務。學生在運用素材時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符合主題。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讓他們將不同特征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學生要對積累的素材加以概括,使之與表達的主題相契合。一些學生的概括能力不足,教師要給與指導,找出素材的關(guān)鍵詞,并與文題進行比較,如果材料中心與作文表達的主題一致,就可用于作文。
三、加強課外閱讀,促進知識積累
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了解作者的思想,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寫作素材。此外,閱讀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促使學生對寫作有更多的思考,提高寫作水平。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段,為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目,低年級學生可以閱讀繪本、童話,高年級學生可以閱讀文學作品,還可以閱讀一些歷史、科技、文化類書籍,提高綜合素養(yǎng)。學生除了閱讀獲得積累外,還要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進入高年級后,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得發(fā)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把握細節(jié),直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教師要明確觀察目的,讓學生把握重點,在觀察中積累更多素材。鼓勵學生寫日記,記錄生活趣事和對生活的感悟,可以采用分組日記的方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5到6人不等,共用一個日記本,每個星期設置一個主題,學生按順序?qū)懽鳎俳唤o教師評改,在循環(huán)日記中提升運用素材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半命題作文”幫助學生擺脫束縛,為學生留下表達的空間,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其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