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梁軍
【摘 ?要】為了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重視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實現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在構建有效問題情境原則的基礎上,從利用動手實驗構建問題情境、合理運用新舊知識構建問題情境、通過生活實際構建問題情境三個角度入手,研究了構建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最后,又以結束語的方式總結了該構建策略的落實給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希望通過這次研究,為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有效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教學;建構
隨著小學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開始重視對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通過有效地利用問題情境,可以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谝陨锨闆r,數學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在堅持構建有效問題情境原則的基礎上,有意識、有目的地建構有效問題情境,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和獲取知識,實現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的全面提高,以保證小學教學事業(yè)朝著積極、穩(wěn)定、健康、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
一、構建有效問題情境的原則
數學教師在構建有效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辛苦設計了情境,卻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教學設計中某些問題沒有處理好,所以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了確保問題情境構建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數學教師要嚴格按照以下四個原則進行構建,這四個原則分別是趣味性、目的性、探索性、真實性。
(一)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是指通過有趣的情境引出學生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等非常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故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目的性原則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必須圍繞本節(jié)課的具體內容、任務來創(chuàng)設,要有明確的目的,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的這樣才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簡潔,不要太啰唆,要能較快地進入主題,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獲得體驗。
(三)探索性原則
探索性也就是說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要具有挑戰(zhàn)性,有一定的難度,不能讓學生一下子就找出答案,需要學生通過探索才能找到答案。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設計的問題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才更有成就感,才能真正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四)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是指通過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例子,構建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盡量讓情境真實,最好是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使課堂教學貼近日常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樣更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構建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
(一)通過動手實驗構建問題情境
數學教師在構建有效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實驗,在充分結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完成對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通過引導學生有效地結合和運用眼睛、小手、大腦,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這對有效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如,數學教師在講解“統(tǒng)計”這一章節(jié)時,數學教師可以構建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某市區(qū)要選拔一批人大代表,需要采用民眾投票的方式從八名候選人中選出,在整個選舉過程中,需要學生做好制票、發(fā)票、投票、收票、統(tǒng)計票數五個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學生通過經歷選舉的整個過程,加深對統(tǒng)計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并確切地感受到“統(tǒng)計”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統(tǒng)計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二)合理運用新舊知識構建問題情境
眾所周知,新知識不是憑空產生的,通常與舊知識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此,新知識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已掌握的舊知識的基礎上,因此,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對舊知識的鞏固和學習中,經過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演變,引入新知識,這樣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新舊知識,完成對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這樣一來,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已經學過知識的鞏固和學習,另一方面,更好地實現了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深度。
例如,數學教師在講解“梯形”這一章節(jié)時,數學教師可以說“同學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求解梯形的面積,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解和三角形面積的求解,那么如何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對梯形的面積進行求解呢,大家可以舉手回答。”這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提示下,很容易就能找到求解梯形面積的思路,有的同學會說:“先將梯形分割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分別求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將它們的面積進行相加,就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積。”還有的同學會說:“可以將要求解面積的梯形旁邊拼上相同的梯形,這樣一來,就可以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積。”同學們集思廣益,通過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高效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之前學過的舊知識,還有利于加深對新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對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通過生活實際構建問題情境
數學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因此,從實際生活中引出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數學教師在構建有效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有效地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將枯燥難懂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可以構建一個這樣的問題情境:“某某超市尺子的單價是5元錢,圓珠筆的單價是2元錢,雨傘的單價是20元錢,文具盒的單價是25元錢,如果老師的身上帶了50元錢,需要買兩支圓珠筆,一把雨傘和一個文具盒,同學們算一下,老師帶的50元錢夠不夠,不夠的話差多少”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教師的不斷引導和提問下得到正確答案,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后期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小學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推進,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學數學學科,需要數學教師熟練地應用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策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效果。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fā),完成對有效問題情境的構建,這三個角度分別是動手實驗的開展、新舊知識的運用和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在有效問題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冬梅.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1).
[2]力天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成功體驗提升實效——談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J].內蒙古教育,2019(35).
[3]王俊霞.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9(21).
[4]馬健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13).
[5]閆森林.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9(27).
[6]李穎麗.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