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劼
在德國電視一臺3月2日的脫口秀節(jié)目“Hart aber fair”中,幾位德國專家對外科口罩在多大程度上能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
來自哈勒大學醫(yī)學微生物學所所長亞歷山大·科庫勒(Alexander Kekulé)認為,高防護級別的口罩(如FPP3)是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的。這種口罩有活氣塞, 但當口罩內(nèi)濕潤后也必需更換。從他的個人經(jīng)驗, 醫(yī)護人員一天要使用3-5只FFP3級別的口罩, 這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是不可能的。
另外,科庫勒表示,一次性的外科口罩在吸氣時并不能有效阻隔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播,而非空氣。當感染者在沒戴口罩情況下,于兩米之內(nèi)在健康人面前直接咳嗽、打噴嚏、口沫橫飛的條件下, 才構成風險。他說,在擁擠的地鐵、大巴中,一次性外科口罩有一定作用,但必需經(jīng)常更換。
黑森州醫(yī)師公會主席蘇珊·約翰娜(Susanne Johna)補充,當自己生病后,使用一次性的外科口罩也可防止感染他人。
德國傳染病學會主席、里根斯堡大學教授伯恩·薩爾茨伯格(Bernd Salzberger)認為,目前來看,個人的保護對于預防傳播不起任何作用,而外科口罩實際上也是不能減低傳染病的擴散。普通外科口罩對于減低流感傳播是有效的,但對于新冠病毒則不起作用。他認為外科口罩的作用就與絲巾的過濾功能相當。
柏林夏里特醫(y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援引2003年的一份研究指出, FFP3級別的口罩有效過濾病毒的作用,但這并不是普通的口罩——即亞洲居民常在街上所戴的或者一般的外科口罩。他強調,只有顆粒物防護口罩才起作用,而人們不能長時間配戴這樣的口罩。不過普通的口罩能防止人們經(jīng)常接觸口鼻。
相對于德國專家普遍表示只有FFP3級別的口罩才能真正有效過濾新冠病毒,來自其他地區(qū)的很多醫(yī)學專家則認為,普通的外科口罩也有一定的作用。1月23日BBC的報導引述倫敦大學圣喬治醫(yī)學院的傳染病臨床專家卡靈頓(David Carrington)博士表示, 醫(yī)用口罩還是能降低由于咳嗽或是打噴嚏所散播的飛沫。
但2月26日, 一意大利議員戴口罩在眾議院出席應對疫情的會議時,還被質疑此舉無用且會加劇恐慌。3月3日, 瑞士人民黨議員布勞赫出席聯(lián)邦委員會會議時,因為堅持戴口罩更被逐出會議大廳。
為何戴口罩在亞洲是見怪不怪的事,而歐洲人對口罩卻如此反感?
在西方文化中, 戴口罩可能被視為疾病帶原者,所以路上有人戴口罩,對周圍人產(chǎn)生“沖擊”很大。歐洲人多認為口罩的功能是避免傳染疾病給別人,缺乏“戴口罩是自保”的觀念。在歐洲工作文化中,如果你生病了,就應該待在家休息,不要出門。在生病請假相對容易、也比較習慣在家工作的歐洲社會,這個觀念也更加穩(wěn)固。
歐洲人口密度較低, 疾病就相對不容易傳染。再加上這幾十年來,歐洲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特殊傳染病,更讓人們不會產(chǎn)生戴口罩的想法。
而另一個社會政治原因也使歐洲人對戴口罩反感,作為一項公共安全措施,歐洲多國存在“蒙面禁令”。德國1985年頒布的《集會法》就已禁止示威游行民眾使用口罩等蒙面手段, 妨礙身份辨別。而奧地利以及荷蘭分別在2017以及2019實施“蒙面禁令”,在政府建筑物、醫(yī)護機構、教育單位及大眾運輸工具內(nèi),都不能遮臉。“遮臉”的法律定義為只露出眼睛,遮住其他臉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