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謝倩倩 湯凱淇 屈直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口腔修復科,遼寧 錦州 121000)
慢性牙周炎是臨床口腔科的常見疾病之一,據全國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我國65歲以上人群的牙周健康率僅為14.1%,且牙周炎的患病率和嚴重性隨年齡增大而增高。臨床研究表明〔2〕,牙周炎主要是由于牙周支持組織出現慢性炎癥反應所致,如未能及時處理,可引起牙周袋形成、進行性附著喪失和牙槽骨吸收等一系列病理變化,而老年患者的身體功能相對較差,且多缺乏獨立應對疾病的能力,易致牙周支持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害,最終可造成牙齒松動和脫落等臨床結局。目前臨床對于慢性牙周炎的治療通常采用機械治療,目的是去除齦上下菌斑、病變組織及產生的毒素,雖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對于牙周袋較深或口腔衛(wèi)生重視程度不足者,單用機械治療療效常難達到預期〔3〕。近來文獻報道〔4〕,采用緩釋型抗生素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有助于提高牙周炎治療效果,尤其是對于一些牙周袋較深的患者,療效更為顯著。但目前臨床尚無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對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療效果影響的報道,本文旨在探討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對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齦溝液骨代謝及相關炎癥因子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92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實用牙體牙髓病治療學》中相關診斷標準〔5〕;②年齡≥65歲;③口腔內存留牙>20顆,至少4顆健康牙齒無齲病、不良充填體、修復體等,且探診出血;④對于米諾環(huán)素沒有過敏現象;⑤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治療前2個月內曾服用過抗生素及非甾體抗炎藥;②四肢活動不便或語言障礙不能配合調查者;③合并全身嚴重系統性疾病者;④存在明顯急性感染指征。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6例)及觀察組(46例)。觀察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65~83歲,平均(71.02±6.47)歲;病程1~11年,平均(4.87±1.03)年。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65~84歲,平均(72.23±6.83)歲;病程1~13年,平均(4.87±1.02)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操作如下:經局麻后,手用齦下刮治器配合潔牙機對患牙每個象限進行細致牙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每顆牙處理時間>10 min,操作完成后對患者牙周袋進行最大程度清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將米諾環(huán)素(Sunstar INC;國藥準字:H20150106)經注射器注入牙齦深袋底部,需注意邊注射邊后退,調整到最佳位置后注射藥物,囑咐患者1 h內禁食、禁水,1次/w,治療4 w。
1.3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w,采用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儀(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測定患者血清及齦溝液中降鈣素(PCT)、Ⅰ型膠原C端肽(CTX)、Ⅰ型前膠原N端前肽(PINP)及骨鈣素(BGP)等骨代謝標志物水平。②同期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及齦溝液中轉化生長因子(TGF)-β、基質金屬蛋白酶(MMP)-8、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白細胞介素(IL)-6等相關炎癥因子水平。
1.4療效判定 參照文獻〔6〕并結合癥狀改善程度進行療效評估,其中以治療后腫脹、疼痛、出血等癥狀完全消失,牙齦質地韌有彈性,呈粉紅色,探診無出血者為治愈;以自覺癥狀減輕≥70%,牙齦質地輕微改變,發(fā)紅,探診不出血或少量出血者為顯效;以自覺癥狀減輕≥50%,牙齦質地疏松,紅腫肥大,探診出血者為有效;以自覺癥狀減輕≤50%,或上述癥狀加重者為無效。以治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CT、PINP、CTX、BG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w,兩組血清及齦溝液中PCT、CTX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清及齦溝液中PINP、BGP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同時間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2.2兩組相關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MCP-1、MMP-8、TGF-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w,兩組血清及齦溝液中IL-6、MCP-1、MMP-8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血清及齦溝液中TGF-β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09%〔痊愈10例(21.74%)、顯效10例(21.74%)、有效15例(32.61%)、無效11例(23.91%)〕,觀察組為93.48%〔痊愈17例(36.96%)、顯效14例(30.43%)、有效12例(26.09%)、無效3例(6.5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9,P=0.02)。
表2 兩組相關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隨人們年齡增長及生活、飲食習慣影響,接觸物理和化學刺激的次數越發(fā)增多,以致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7〕。錢綺華等〔8〕研究顯示,老年慢性牙周炎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感相對年輕人更差,即老年患者在定期參與牙周診療的管理能力和信心相對較差,而如不引起足夠重視,極易誘發(fā)牙周組織及解剖結構破壞,從而引起牙齒脫落,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醫(yī)護人員應重視老年牙周炎患者的診治工作,及時應用有效措施以改善其臨床結局。牙周基礎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牙周炎最基本且最有效的方法,但僅僅采用機械去除難以有效避免污染物、細菌再次滲入,而這類物質又恰是誘發(fā)宿主細胞免疫反應及炎癥反應的主要因素。臨床研究表明〔9〕,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的菌斑成分以革蘭陽性和兼性厭氧菌為主,而作為應用較為廣泛的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米諾環(huán)素對革蘭陽性菌具有極強抑菌作用,其抑菌原理是破壞致病微生物細胞壁,阻斷其蛋白質或DNA的合成過程。此外,經藥理學研究證實〔10〕,其不僅可起到較好抗炎效果,亦兼具抑制膠原酶活性,在牙周局部組織中發(fā)揮緩釋和螯合雙向作用,加速干細胞的分化,促進牙周組織再生。本研究結果顯示,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較單純機械治療的療效更佳,可有效促進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情緩解。
何珍等〔11〕研究顯示,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相互作用是骨折愈合的基本過程,在牙周組織的損傷修復與再生中亦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許多細胞代謝產物參與到了這一過程中,故而其表達水平能夠反映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成熟、分化能力,進一步了解牙周組織愈合及骨丟失情況。其中PCT、CTX能動態(tài)反映骨吸收情況,PINP、BGP是由成骨細胞分泌,其活性反映成骨細胞的活性和功能狀況,可較好反映骨重建過程情況〔12〕。本研究結果提示,應用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慢性牙周炎,對增加骨形成,降低骨吸收至關重要。李亞萍等〔12〕研究發(fā)現,牙周炎是牙周組織內炎癥細胞浸潤、炎癥介質釋放所造成的感染性疾病,其中MCP-1能夠募集單核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與T細胞至炎癥部位,并刺激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及堿性磷酸酶,同時誘導單核細胞表達黏附分子和釋放IL-6等,共同介導對牙周結締組織及骨組織的破壞,故而MCP-1可作為反映牙周炎癥發(fā)展狀況的一個客觀指標〔13〕;IL-6由脂肪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可抑制膠原降解,促使骨細胞過氧化,進而誘發(fā)牙周局部炎癥的形成;MMP-8主要由中性粒細胞產生,可降解牙槽骨組織中膠原,促進牙槽骨的吸收與破壞。蘇哲君等〔14〕研究發(fā)現,慢性牙周炎齦溝液中的MMP-8含量較牙周健康者明顯偏高。當牙周組織炎癥反應持續(xù)存在時,組織中的促炎癥細胞因子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徑刺激更多炎癥因子分泌,促進中性粒細胞的增殖、分化及活化,并增強其功能,從而致使齦溝液中MMP-8水平持續(xù)升高;TGF-β對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免疫功能均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其主要是通過蛋白本身的裂解作用使得TGF-β復合體變?yōu)榛罨疶GF-β,進而激活骨保護蛋白(OPG)/核因子-κβ受體活化因子(RANK)信號通路,募集骨形成細胞,參與牙周組織重建〔15〕。此類炎癥因子不僅在血液中表現出明顯異常,在齦溝液中的波動幅度亦十分突出。本研究結果顯示,米諾環(huán)素能促進老年慢性牙周炎療患者牙周局部及全身炎癥因子的消失,加快骨重建的進程。但本實驗仍有不足之處,由于納入條件和臨床流程要求嚴格,加之僅限于單一醫(yī)療中心的老年患者,導致納入受試者較少,可能會產生Ⅱ型誤差,故希望后期通過更大樣本試驗和多中心的調查研究,以進一步證實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老年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米諾環(huán)素輔助治療老年慢性牙周炎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同時能夠改善患者骨代謝,促進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