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剛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讓武漢、湖北,乃至全國,陷入災難之中……
災難面前,教育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很多,但以下幾件,是教育首先應當重視并做好的。
第一,引領學生直面災難。
所謂“直面”,至少不是視而不見、默而不言。當然,這里自然要考慮對象。但是即便是小朋友,通過繪畫、繪本的方式,引導他們認識病毒,了解預防、衛(wèi)生等基本常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更不用說大一些的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當下“停課不停學”,相較于單純地從應試維度進行知識性教學,引導學生深切地“關注疫情”,也許更為重要。風云變幻之時,每一個人都在見證歷史,在時代長河中沉浮。這其中,有最切實的學習,也有最真實的世界、人性與真相。
當然,這里的“關注”,不是通過看電視,而是通過閱讀。教師有必要推薦學生瀏覽相關網站、公眾號,鼓勵學生在班級群內分享焦點新聞。大家在細讀里辨識,在追問中探尋真相。比如,圍繞“疫情是如何出現并且爆發(fā)的?”“目前疫區(qū)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網絡間流傳的各種報道與信息,哪些是真實的,哪些又是荒誕,乃至于愚昧的?”“疫情可能給國家、百姓造成哪些深遠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究;圍繞疫情造成的生離死別,切身體悟疫情給人們造成的影響。
通過探尋,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同體大悲,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鍛煉言語敏感,建構獨立思想與責任擔當意識,進而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認識這個國家,理解這個政府,乃至由此,更深入地去學習歷史,閱讀文學,思索人生與存在的更本質的意義。
所以,這種“看見”的意義,本質上是一種“轉”“化”。災難已然降臨,沉重地凝望,是為了篤定地參與,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第二,引導學生“做好”自己。
面對災難,尤其是本次疫情,大家自覺居家防疫;對每一位學生而言,獨處一室之內,若能靜伏一張書桌,自主學習,練就心力,于國家、社會又是必要而有益的。
應該講,這個階段的學習,若能引領學生認識到:學習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最好的教育即是自我教育,未來的教育也一定不會局促在學校之內、教室之間;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支持者、陪伴者與對話者;每一位學生才是自己學習的主人,學習是一種本能,終身學習也是一種必須。如此而來,在更充分、自由、完整的時段,根據興趣,針對不足,學會科學謀劃、制訂目標、理性規(guī)約,形成自覺學習的能力,并在持續(xù)的學習里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這又或是災難“負號”里,又一層“轉”“化”的內涵。而這個“轉”“化”,從根本上講,是發(fā)現自身,自我覺察,主動學習。
而作為教師,這時,要做的就是“指引”,構建“學習共同體”。盡管,現代教育觀不再認同“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瓶水”的灌輸觀念,但是不可否認,教師能教的只有他自己,這包括其人格精神,更涵蓋其學養(yǎng)、思維與境界。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教師自己讀過些什么,思考到什么層面,有怎樣的價值判斷與人生覺悟,直接關乎著“引導”“支持”與“對話”的高度與深度。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比別人更遠些”,我想,書籍、前人的智慧、教師自己開發(fā)的課程,加之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學生主體,這些都構成“學習共同體”的要素,為“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一個場域)。
所以,提供什么樣的課程與建議給學生,恰與學生自身的精神發(fā)展需要聯結,則顯得必要而有價值。同樣,就中學生而言,若能從地球生命演進的視角、人類文明與瘟疫、恐怖主義的維度,聯系歷史發(fā)展與虛構文學,結合當下時代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精神,開出閱讀書目,比如道金斯的《解析彩虹》、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塔勒布的《黑天鵝》、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加繆的《鼠疫》、傳統經典《論語》《莊子》等,提供學習資源,研制個性課程,教師參與討論與對話。如此而來,我們才能說主體與主體之間,因其內在心靈的打開,循著“偉大事物的魅力”,謙卑、開放地對話與融通,在問答與行動里探尋真理。同時,也借這個過程,抵達自身認同與完整,在日常的教育與生活里,練習自由與共事切磋,做到“不執(zhí)著”“不自大”“獨立思想”“審慎批判”,從而為未來在公共生活里,誠實地行動,積極地奉獻奠基。
第三,根本的一點,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災難”是殘忍而哀戚的。每一位“災難”里的當事人都將以其尊嚴、痛苦,乃至死亡,加之其親友的悲痛與絕望為代價,來承受其個體微弱的命運。而作為每一位見證“災難”的人應該覺知:我不是旁觀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體大悲地更進一步,當是人內在心靈的醒覺。這是人類生命情感體驗的切實,也是每一個個體覺察其“良知”“圣心”的關鍵。
回顧人類歷史的一次次災難,既有天災,亦有人禍。這其中,當有生命覺知后的反思與行動。17年前的非典,我們應該還記憶猶新。每一個人若只關心自己的世界,自以為是,為所欲為,而沒有敬畏與憂患,尤其是行動與革新,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相同的錯誤;那么,面對見識的淺薄與認知的狹隘以及對法律契約的無視與對個人權利的蔑視,誰敢說,下一個17年,一定是“道路不滑,天下兒女都可順利回家”?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