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在漳臺民間,人們崇柑愛桔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操辦喜事時處處可見桔影、可聞桔香?!杜_灣風(fēng)物志》中也有記述:“花轎到男家,要待新郎之弟端一盆桔子出來迎接,新娘才能出轎門,取‘吉迎之義”。喜慶宴席擺的冷盤習(xí)慣選用柑桔,有的別出心裁在上面蓋上一張醒目的紅紙,開席時揭開,取其“見紅大吉”好意頭。傳統(tǒng)婚禮中,柑桔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傳統(tǒng)婚禮中有一道隆重的拜茶禮儀,不容忽略。新婚翌日上午,新郎新娘要捧著放有金桔(亦稱“金棗”)的閩南工夫茶,連同吉語恭獻長輩們,謂之“拜茶”,這是傳統(tǒng)婚俗不可忽視的大禮。記得1979年我結(jié)婚時,新加坡的親人未能出席婚禮,我便仿效鄉(xiāng)人傳統(tǒng)做法,買了一包糖制金桔,連同一盒漳州茶廠出品的“鐵觀音”,通過郵政局寄給定居異國的長輩,盡管郵資比金桔和茶葉高出許多,但是遙寄“桔茶”表達的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深摯親情。
說婚喜,不能不提漳州人的洞房大桔。操辦婚事時,人們購買最多的也是柑桔,一籠籮又一籠籮,搬進洞房里。人們喜歡在洞房里擺飾紅燈籠似的柑桔,或果實累枝的柑桔盆景,烘托婚喜氣氛。洞房花燭夜,鄉(xiāng)人親友接踵而來“看新娘”,習(xí)慣用方言“說四句”?!八木洹本褪菐в性溨C色彩的“好話句”,有自編的也有傳統(tǒng)的,“說四句”中屢會提及柑桔,如:“眠床四腳在,蚊帳八字開。新娘生水(美)人人知,紅柑大吉送些來?!薄P履锫犃T,就得笑吟吟,雙手捧著若干個“大吉”(紅柑)回謝“說四句”的賓客。
有條件搬住新居的房主也喜歡買來幾盆四季桔,既美化廳堂庭院,又隱喻大吉大利。每年春節(jié)前夕,是漳州“四季桔”旺銷的季令,四季桔簡直不遜西方國家圣誕節(jié)熱銷的圣誕樹。據(jù)載,早在宋代,凡事愛講究好彩頭的漳臺人有將柏樹枝葉插在柑橘上,以示“百事大吉”。有一幅傳統(tǒng)吉祥年畫《年年大吉》,畫面是碩大的柑桔和兩條鯰魚,取“桔”與“吉”,“鯰”與“年”同音,寓意年年都是吉利充盈。
柑,漳臺方言是“慷慨”之意。正是有這層獨特的色彩,人們在民俗活動中,往往離不得柑桔這一重要民俗“道具”。漳臺人家一年之中要舉行幾次拜天公(玉皇大帝)民俗,雖然規(guī)模不能與古今北京天壇的祭天儀式典禮相提并論,但是從次數(shù)來說,漳臺民間的“祭天儀式”的頻率卻很高,如:辭舊迎新(除夕)、正月初九、正月十五、迎娶媳婦、入住新居、還愿答謝和“家安節(jié)”(農(nóng)歷十月和十一月間的民俗大節(jié))等等,拜天公除了供桌上必不可少要有柑桔,還要在宰殺的豬羊嘴里塞個大桔,寓意“要(咬)大吉”。類此有情趣、有蘊意的風(fēng)俗在漳臺民間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每年正月里上門作客的親友甚多,幾乎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要備辦“大吉”(柑桔)迎客訪友、拜年送禮。柑桔就是最傳統(tǒng)、最熱門的節(jié)令嘉果。
正月里走親訪友,拜年的禮品講究四式,也就是四樣,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式就是柑桔。上門做客,不帶禮物也可以,但起碼得帶若干個“大吉”。主人收下客人送的“大吉”,有的也會拿出自備的“大吉”回贈來客,表示互盡好意,各得其祥。新春佳節(jié),家里來客,主人要請嘗兩個金桔蜜餞(俗稱金棗),寓意“好事成雙”,連同“吃金棗,年年好”的吉語呈上。清代同治年間,臺灣有一首《竹枝詞》描繪正月贈送柑桔節(jié)俗:“元旦春為一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賺得紅柑滿袖來?!薄墩闹菔分尽分休d:“正月初一,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和紅柑?!薄坝H友上門拜年時,紅柑用以敬客。”??爝^年時,我在漳臺文具店購買紅包袋時,觸目可見一些紅包袋圖案就是柑桔唱主角,印制精美的紅包袋燙著“大吉大利”金字,肯定會有不少藏友收藏它一輩子。
晚清東山島著名文人馬兆麟(1837~1918)寫過一首亦謎亦詩的《大桔》至今膾炙人口:“陸郎懷袖物,閩南產(chǎn)最宜。用代多儀享,宜偶不宜奇。”詩的首句借用“懷橘陸郎”這個歷史典故。漢朝末年,6歲的陸績到九江去拜見袁術(shù)。袁術(shù)拿出許多橘子給陸績吃,陸績舍不得吃完,深藏3個于懷中。臨行告辭、躬身施禮時橘子落地,袁術(shù)笑問:“你藏了主人橘子,不怕被當成偷橘么?”。陸績跪答:“我母親喜歡吃橘,要帶給她嘗。”袁術(shù)聽罷,對陸績懂孝悌甚為贊譽。從此,陸績懷橘傳為佳話。橘,東山島人也稱“大桔”,取其大吉好口彩。此詩第三、四句還提示,“大桔”常用于民俗禮儀,數(shù)量只能用雙數(shù),也就是銅山人常說的“好事成雙”。
漳臺民間正月里的禁忌不少,尤忌小孩打罵人,但難免有些淘氣的頑童違禁。倘若發(fā)生不愉快的事,家長往往會帶上一兩對“大吉”登門致歉賠禮,對方收下大吉,大都會寬恕不懂事的孩子。人們俗信,賠禮以吉祥獻給被傷害的人家,可使他們本年不再發(fā)生不吉之事。柑桔調(diào)停釁事的效果竟比賠錢要好,真令人贊嘆不已!
正月里,許多寺廟熙熙攘攘,人們帶著某種愿望來到寺廟祈柑?!捌砀獭惫?jié)俗也稱“祈大吉”,看你用寺廟的多少個“大吉”祈愿都可以,有主持人登記數(shù)量,抄寫于紅紙公布上墻。祈柑的人將“大吉”帶回家,翌年正月加倍奉還,例如用這個寺廟8個“大吉”祈愿,翌年正月就應(yīng)買16個給寺廟,以示答謝和還愿。
閑暇喜歡品讀古詩詞,我賞讀到清代吳曼云寫的《詠吉利》:“閩荔干紅橙桔黃,深宵酒醒試偷嘗。聽郎枕畔朦朧語,新歲還君大吉祥”。這首詩生動有趣地描繪了一對漳州新婚夫婦嘗“大吉”,希冀新年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臺胞有一大部分是古代漳州移民的后裔,除夕之夜,他們遵崇祖家的年俗,把柑桔、荔枝干置于枕畔,謂之壓歲吉祥果,春節(jié)晨起食吉利,這說明俗相同、語相通的漳臺同胞自古就有對新春大吉大利的共同期盼。
漳臺同胞年年互送“大吉”,歲歲不忘“大吉”。元宵節(jié)有送燈、添丁之俗,生男孩人家要到宗祠掛盞燈。生女孩的,娘家人要送燈(?。?。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大柑制作的桔燈,人們就地取材制作桔燈,寓意吉利、高升之意。桔燈的制法大致如此:在大桔近蒂處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殼,用紅絲線穿過桔皮提掛,再用小銅絲扎成燭托放入燈中,插上小蠟燭,點燃后就是一盞新穎別致、小巧玲瓏的桔燈,猶如福建籍著名散文家冰心筆下的那盞鄉(xiāng)土情味濃郁的小桔燈。漳臺民間有不少詠桔燈的詩,記得有一首寫道:“阿儂巧制赤球輕,到眼圓光分外明。記得看燈時節(jié)近,紅絲高揭照人行”。桔燈與“吉丁”諧音,吉丁,人口平安也,這是多么善良樸實的妙喻和舒心順耳的吉句?。ㄈ耐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