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佩燕
摘?要: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幾乎有一半是文言文,然而,現(xiàn)實狀況是,拗口的之乎者也,晦澀難懂的語法知識,讓大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望而卻步。結合同課異構——《晏子治東阿》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落實字詞、朗讀文章、巧妙設計問題和優(yōu)化拓展評價等幾個方面來扭轉文言文教學難堪的局面。
關鍵詞:《晏子治東阿》;文言文教學
經歷了時間檢驗而流傳下來的文言文經典是中國文明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學語文,當然要多從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然而,就現(xiàn)實情況來說,許多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是“談文言文色變”,同樣的,不少教師也對文言文教學感到頭疼,不知該從何教起,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文言文教學中的這種局面。
我作為剛涉語文教學不久的年輕教師,同樣在文言文教學這條路上舉步維艱,但值得高興的是,我有幸觀摩了惠州市華羅庚中學劉素芬老師和惠州市崇雅中學何玲老師關于《晏子治東阿》的公開課,這兩位老師的授課均為我提供了一些啟發(fā)。下面我將借助這兩節(jié)公開課,談談自己對文言文教學的一些淺見。
《晏子治東阿》為語文粵教版必修4第4單元中的擴展閱讀篇目,篇幅短
小,故事性強,適合從多角度挖掘文章內涵。
一、落實字詞意思是讀懂文章的前提
針對《晏子治東阿》一課,劉老師和何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將教學目標設為“掌握課文的關鍵文言字、詞、句式”,尤其是何老師,在課前便讓學生依據其精心編制的導學案中的預習案通讀教材,進行知識梳理。預習案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正音、重點實詞、重點虛詞和特殊句式。本節(jié)課,何老師主要是和同學探討解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如“數、賂和強等字的讀音”,“誅、改道、察、對、與和便事等詞的意思”,此外,她還聯(lián)系已學課文對重點虛詞“而”進行有的放矢地總結歸納,由此可見,何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上甚是注重字詞句的理解。
確實,落實字詞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奠基石,我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也特別注重文言文的字詞理解。如講授《游褒禪山記》一文時,我會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們,讓他們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先自主疏通文章的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好標記,在合作交流過程中解決疑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到反饋精講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提出來,師生再一起合作解決難題。
試問,拿到一篇文言文,學生連字詞句的意思都不懂,又如何從價值觀方面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呢?
二、朗讀文章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手段
錢夢龍先生在《為淺淺閱讀地教“語文”喝彩》一文中如是寫:“在讀、寫、聽、說四項實踐中,‘讀是基礎,因為學生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積累語料,形成預感,懂得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語言能力,同時又接受文本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價值觀的熏陶感染?!x是語文教學基礎,核心的核心,讀之功能,可謂大矣!”所以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更應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這是因為文言文比現(xiàn)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像《滕王閣序》《陋室銘》《阿房宮賦》等文章排比、對偶句式的運用,讀起來更是瑯瑯上口。
在講授《晏子治東阿》時,劉素芬老師先是讓全體學生自由放聲朗讀,初步感知文意;然后指名學生朗讀,糾正“賂、便、強”等字的讀音;接著教師范讀,著重示范讀音和句讀;再是分角色對讀,男生朗讀景公部分,女生朗讀晏子部分,教師朗讀旁白。不斷變化的方式使一遍遍的朗讀不是簡單的重復,令學生始終保持盎然的興致。
三、利用問題探究解文意是文言文教學的關鍵
對于文言文教學來說,在梳理文言字詞、句式以外,還需要進入文本的深處去理解和探究,讀懂文章的核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這樣才不至于讓文言文教學“死于章句”。那么,要如何深入文本,真正讀懂文章呢?在我看來,利用問題來探究文意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策略。
劉素芬老師教學《晏子治東阿》,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1):你認為晏子的兩次治理造成景公對其不同態(tài)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原文找答案)問題(2):猜一猜晏子用事實來告誡景公的用意是什么?
何玲老師也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1):為何齊景公對晏子前后治東阿的評價不同?問題(2):為何晏子前治東阿受到了委屈卻不解釋?
不管是劉素芬老師還是何玲老師,她們都利用問題在課堂上和學生對話交流,產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光芒。
四、充分利用拓展評價是文言文教學的有效補充手段
教材選編的文言文大都文質兼美,是先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寫道:“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边@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豐富的課內外資源,適度地拓展補充相關內容,來擴大視野、分析比較,真正理解作品。另一方面,時代在發(fā)展,作品的意義是在被解讀、被闡釋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只有通過讀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上被豐富和充實、展示其價值和生命。因此,我們不僅要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還應該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將現(xiàn)代觀念融入到文言文學習中。
劉素芬老師教學《晏子治東阿》,設置了如下拓展題:
穿越時空,請在東阿的官方微信平臺上寫下的留言:限時5分鐘。
此問題將新時代的通訊手段和課堂學習進行了有機結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給予學生極大的思考空間,切入的角度多樣化,可以從“對象”:晏子、景公、權臣、百姓、東阿等角度思考,還可以從“治”:人治、法治、治吏、治國等角度來談一談;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言之成理即可。
可見,劉素芬老師注重引領學生用現(xiàn)代的、自我的眼光來審視和關照經典,喚醒學生內在的生命體驗,從而更貼己地“見識經典”,提升生命的品質。
文言文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停地學習與借鑒他人的方法,并不斷地嘗試,文言文教學也可以綻放出迷人的風采。
參考文獻:
[1]肖東培. 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