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2020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國家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扶貧力度,僅2019年就有約1000萬人實現脫貧。然而在我國扶貧成果日益顯著的同時,作為扶貧工作中的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部分地區(qū)的審計工作不到位,出現扶貧資金利用不合理、扶貧對象不夠精準、扶貧數據虛報等問題。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如何解決扶貧審計實踐中出現的困難,為實現全面小康發(fā)揮審計的監(jiān)督保障功能,已然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精準扶貧審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精準扶貧審計效率有待提高。扶貧脫貧工作涉及政府各部門,涵蓋金融、醫(yī)療、教育、交通等多方面,項目繁多,資金來源和使用范圍廣。精準扶貧審計難以做到面面俱到,特別是基層審計,需要投入的審計資源較多。在審計監(jiān)督全覆蓋的背景下,我國有待審計的項目數量也在大幅度增長,除了要對央企、國企、事業(yè)單位等進行審計外,還需要對公益項目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進行審計,不僅審計項目復雜,而且審計范圍較廣,審計難度較大。一方面,這使得分配給精準扶貧審計的時間不足,但扶貧脫貧本身周期較長,扶貧政策的效果很多時候不能在短時顯現,這嚴重削弱了審計的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全方面審計使得投入精準扶貧審計人員不足,而且審計人員缺少扶貧相關知識,專業(yè)勝任能力不夠。在大數據背景下,高端信息化審計人才嚴重匱乏,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程度偏低,大大延緩了數據收集、整理及后續(xù)統(tǒng)計處理工作,嚴重降低了精準扶貧審計的工作效率。
2.精準扶貧績效審計意識較為薄弱。我國在績效審計方面研究起步較晚,績效審計法律法規(guī)缺乏,績效審計流程和方法也不完善,績效審計理念宣傳也不夠到位。目前我國一些扶貧審計工作人員仍缺乏績效意識,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績效審計工作的內容和意義,在對扶貧資金進行審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扶貧資金的使用用途是否規(guī)范,而忽視了扶貧資金起到了多大作用。即使有些審計機構會對扶貧資金作用進行一定的評價,但也基本上都是事后審計,幾乎很少有事前事中的績效監(jiān)控,而且事后審計的模式缺乏固定的標準,隨意性較強。此外,普通民眾在扶貧審計中的積極性不夠,參與度不高,信息提供不及時或失真,也極大影響了績效審計的實施。
3.精準扶貧審計信息透明化程度低。從扶貧資金審計工作的性質上來看,表現出較強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完成對扶貧資金使用全面準確地披露,往往會存在較高的難度。不同于其它審計工作,扶貧資金的任務量較大,而且審計環(huán)境非常復雜,由審計署牽頭進行全國范圍內審計的成本較高,因此幾乎不可能進行每年一審。從近年來我國扶貧資金的審計實踐來看,我國扶貧審計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多扶貧審計僅公開最后的審計結果,而包含審計過程等信息的審計報告相對較少,且在審計范圍和內容的披露上有所規(guī)避;二是我國地方審計機構設立的特殊性,地方審計機關受當地政府直接領導,地方政府在扶貧問題上表現出較為顯著的敏感性,導致最后的審計結果披露受到外界較多的干擾。
4.精準扶貧審計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精準扶貧審計屬于新的審計項目方式,而目前我國尚未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或解釋性文件對其進行規(guī)范,導致扶貧審計過程中缺乏統(tǒng)一的具體操作指導,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對于怎樣獲取和分析扶貧資料、怎樣使用具體的審計方法、怎樣客觀評價扶貧政策落實績效、怎樣出具扶貧審計報告等方面存在爭議,對審計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對精準扶貧審計的問責機制方面也未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使得審計發(fā)現的問題屢審屢犯,得不到有效地整改。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精準扶貧審計更是全新領域,在扶貧數據采集、分析、處理、儲存等方面都沒有審計準則規(guī)范,審計風險也更大。
二、加強大數據在精準扶貧審計中的應用建議
1.構建大數據網絡,提高扶貧審計效率。業(yè)務人員投入到審計的時間不足和高素質人員的匱乏,導致扶貧審計的效率整體低下,在當前日益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下,大數據技術對于精準扶貧審計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審計部門應當加強對于大數據應用的重視程度,加大資金投入水平,一方面加強審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尤其是計算機應用能力。同時打造更加完善的大數據審計平臺,全網絡采用統(tǒng)一化的應用軟件系統(tǒng),節(jié)省審計時間。借助于電子政務數據資源,配合運用人口基礎信息庫,全面納入精準扶貧相關信息,結合稅務、金融、民政、城建等資源,打造出數據更加豐富、全面的信息網絡,為精準扶貧審計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在具體開展精準扶貧審計的實踐工作中,審計部門應當加強對于審計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加強與精準扶貧活動開展過程各工作單位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有效收集地區(qū)貧困人口數量及基本情況,拓展大數據平臺在精神扶貧中的應用范圍與應用程度,實現各部門之間的扶貧相關信息共享,對扶貧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合理性展開全面具體的審計,及時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與疏漏。數據信息處理完成后,要與政府、財政、民政等部門進行信息共享與交流,用于指導其下一步工作的調整與具體開展,充分發(fā)揮大數據審計和精準扶貧中的應用價值。
2.政府與公眾聯動,強化績效審計意識。各級審計機關和廣大審計人員,要加強對精準扶貧績效審計重要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精準扶貧數據平臺,推動績效審計信息化。同時搭建扶貧信息公開平臺,建立社會大眾、政府、第三方專業(yè)機構的績效評價機制,對扶貧資金做到全方面監(jiān)督。同時要鼓勵和引導基層民眾參與,加強對于大數據技術及其應用的宣傳與講解,使基層群眾能夠更加深刻地認知大數據審計,向其重點強調保障精準扶貧信息真實、準確的重要意義,讓民眾也能夠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官方信息平臺查看、了解精準扶貧中的相關數據及具體情況,參與到精準扶貧審計工作中,從自身做起加強對于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的監(jiān)督。對于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違規(guī)行為,及時通過信息平臺向審計部門進行檢舉揭發(fā),對扶貧審計予以完善。
3.完善過程管理,提高審計透明度。借助大數據平臺,建立審計對象數據庫,精準定位扶貧對象,對審計范圍做到全覆蓋、全過程審計。將審計流程及審計結果借助于信息平臺進行公開披露,保障審計流程的公開化、透明化,滿足民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以借助于大數據技術充分發(fā)揮扶貧審計的保障民生功能。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跟蹤審計,提高扶貧過程的透明程度,真正做到事前有審核、事中有監(jiān)督、事后有評價,合理有效利用國家扶貧資金。
建立和完善審計結果公開和整改的制度,對審計內容和范圍進行規(guī)范,對審計結果進行有效監(jiān)督。加快完善責任管理制度,明確審計部門各工作崗位工作人員具體的工作職責,將審計人員審計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全面性切實納入到對于審計人員的績效考核標準中,要求每名審計人員需要切實的為自己的審計結果予以負責。審計人員對于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能力,也應當切實納入到其績效考核標準中,以此來激發(fā)審計人員的主觀意識。
4.提高法治理念,健全相關政策法規(guī)。精準扶貧審計的規(guī)范化,要求政府建立科學合理的扶貧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精準扶貧審計,各相關部門需要樹立法治化的理念,破除陳舊老套的扶貧觀念,依法辦事。同時結合扶貧數據在各個流轉階段中的要求,出臺并不斷完善相關審計準則,制定扶貧信息化審計的制度,規(guī)范審計內容、審計范圍、審計方法以及審計報告,完善審計整改和審計結果公開和運用的制度,促進大數據環(huán)境下精準扶貧審計工作的合理合法性,充分發(fā)揮審計在精準扶貧中的預防、揭示和抵御作用,降低因制度缺失導致的審計風險。
扶貧工作已進入脫貧攻堅決勝時期,精準扶貧審計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壓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精準扶貧審計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扶貧脫貧工作的優(yōu)化改進提供了思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添磚加瓦,必將更好地服務于扶貧審計工作。
(作者單位: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