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在青海湖的東畔,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千年唐蕃古道從這里穿過,將平原內(nèi)陸的農(nóng)耕文明與高原游牧文明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從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日月山腳下的哈城村出發(fā),穿行扎哈公路,一路向東。
出了京藏高速公路日月山收費站,沿著日月旅游專線東行,滿眼平緩的山坡綿延起伏,低低的青草淡綠如茵。3公里后,一個低矮的埡口出現(xiàn)在眼前,左右兩側(cè)的山包上各有一座亭子,日月山到了。
唐代以前,此地因遠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zé)o毛”而得名赤嶺,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是由內(nèi)地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jīng)之地,素有“西海屏風(fēng)”“草原門戶”之稱。大唐貞觀15年(公元638年)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時途經(jīng)此山,登上山埡口,西望蒼涼高原,東望長安故鄉(xiāng)不見,不禁取出皇后所賜日月寶鏡,鏡中頓時現(xiàn)出了長安城繁華勝景,公主不禁淚如泉涌匯流成河,悲痛中將日月寶鏡拋下赤嶺摔成兩片,后人取名為“日鏡”和“月鏡”,赤嶺由此更名為日月山,山包上的兩座亭子也稱為“日亭”和“月亭”。
月亭前面一座兩米的巨石就是唐朝開元年間所立“唐蕃分界碑”,是唐蕃以赤嶺為分界的重要歷史物證。據(jù)歷史記載,唐開元22年(公元734年),唐蕃使臣會盟于赤嶺,并立漢文與藏文界碑各一座,勒石為銘:“甥舅修其舊好,同為一家”。從此雙方撤去赤嶺守兵,在赤嶺設(shè)立固定地點與西域的吐蕃王朝定點開展茶馬互市活動,青海大批牛馬被交換到內(nèi)地,內(nèi)地的茶、絲絹等物品也交換到了牧區(qū)。從此,赤嶺以西的吐蕃牲畜遍地,赤嶺以東的大唐邊民再無征戰(zhàn)之苦。
連接日月山景區(qū)的公路
從哈城村拐上扎哈公路向東前行,公路匍匐在拉脊山南坡之上,前方就是紅山嘴草場。丹霞峰林左側(cè)矗立著一根幾十米高的巨型紅圓柱,兀自挺拔獨立。相傳黑魔王魯贊掠走了格薩爾王的二王妃梅薩蚌吉,格薩爾聞后怒不可遏,飛身躍上英武無比的姜果葉哇坐騎前去降服魯贊魔王。王妃森姜珠牡寢食難安,于是騎上洛赤母馬,晝夜兼程追趕大王。夫妻二人相會于此,一同將馬拴在這個天然的拴馬樁上,此后,這個拴馬樁成為人們憑吊格薩爾王的一處景致。
過了紅山嘴草原,便進入了阿什貢大峽谷。阿什貢峽谷的丹霞地貌,形成于1億2千萬年前,層層疊疊的復(fù)雜地質(zhì)層反映了青藏高原的演化過程,也記錄了黃河的發(fā)育史和貴德縣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
地處黃河上游河段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濕地密布。近年來,貴德人在黃河及其支流兩岸廣種人工林、保護天然林,茂密的森林和綠茵如織的草灘,沉淀泥沙,保護生態(tài)。黃河之水,東出阿什貢,在貴德這里轉(zhuǎn)了一個彎,變得清澈見底,碧波蕩漾,引得“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美譽。
草原上,索南卓瑪一家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正準備著他們盛大的草原野餐——過林卡。索南卓瑪從小就在紅拉山草場長大,后來從青海師范大學(xué)畢業(yè)分配到貴德中學(xué)任數(shù)學(xué)老師。以前草原的生活和放牧條件比較差,親友之間很少相聚?,F(xiàn)在,公路如草原阡陌一般通村達戶,家家戶戶羊肥牛壯,買了汽車或摩托車,大家隔三岔五就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日子越來越溫暖。這會兒,鍋里的羊肉湯熟了,肉香和著果香、酒香,釀出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