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北票市中醫(yī)院急診科,遼寧 北票 1221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病癥,這種病情多發(fā)生在中老年群體中。最近這幾年因為生活方式的不斷改善,我國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臨床上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率也在大大提高[1-3]。本文針對于此主要分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相關因素,現(xiàn)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選擇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患者診斷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本文所有的研究對象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相關臨床資料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標準。120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56歲,平均年齡(65.8±7.4)歲。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本文所選擇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均未超過80周歲,且超過18周歲;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均不足45%;所有研究對象入組1個月之內(nèi)沒有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患者臨床診斷心力衰竭,而且患者的NYHA心功能等級均為2~4級;所有研究對象可以在書面或口頭方式之下,獨立完成相關問卷調(diào)查;所以研究對象能夠經(jīng)過調(diào)查員解釋溝通完成相關的配合。
1.2.2 排除標準:本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均排除單純嚴重瓣膜狹窄、肥厚性心肌病、3個月內(nèi)存在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相關病癥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排除,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衰竭,或存在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排除存在其他系統(tǒng)嚴重病變的患者;本文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排除治療過程當中,對相關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的患者;排除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存在認知障礙或者意識不清的患者[4]。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并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量表進行調(diào)查,量表內(nèi)容包括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yè)狀況、婚姻狀況、情緒表現(xiàn)、經(jīng)濟收入、基礎病癥、心臟病程度、醫(yī)保類型、居住地、住院次數(shù)、患者合并癥狀、患者心功能等級、社會支持等,調(diào)查患者無法落實自我護理行為的所占比例,同時進行總結,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無法落實自我護理行為的單因素和獨立危險因素。
1.2.2 自我護理行為培養(yǎng)方法:對于本文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自我護理行為的培養(yǎng),具體如下:①病情觀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起伏變化較大,會隨著患者情緒變化而產(chǎn)生一定的波動,因此應該對患者病情進行密切的觀察,同時保證患者并取得溫度適宜,確保病房環(huán)境安靜整潔。為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紹主治醫(yī)師的相關狀況,了解患者的體質(zhì)量變化,并保證心電監(jiān)護能落實到位[5]。②藥物和護理:輸液的速度決定了患者回心血量的大小,同時也是患者內(nèi)心壓力改變的決定性因素。短期過多的血容量,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性左心衰,快速利尿和心血管擴張劑的同時使用,能夠使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出現(xiàn)較大的變化,會引發(fā)低血壓狀況出現(xiàn)??焖俜款澁斨袨榛颊呤褂醚蟮攸S或β受體阻滯劑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率減緩,并出現(xiàn)相關的傳導阻滯,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律紊亂,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房顫、頻發(fā)性室性早搏,所以在護理過程當中,對于這些問題應該予以重視,出現(xiàn)問題需及時報告主治醫(yī)師進行處理[6]。③綜合護理:患者入院以后需要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的評估,評價患者的鈉潴留和水潴留情況,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需要強化對患者水腫的消退的干預工作,必要的時候為患者選擇半臥位,減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如患者經(jīng)過治療,病情好轉(zhuǎn)或者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則可以適當?shù)膶颊哌M行相關的運動時間延長。臥床休息的患者進行壓瘡的防護,防止患者出現(xiàn)靜脈血栓。在飲食上應該注意患者關于鈉和水的攝入的護理,針對不同心功能的患者配合不同的干預方法[7]。④自我護理教育教學:進行自我護理教育教學是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的護理新的指導工作,首先需要構建護理小組,必須包括一名醫(yī)師、一名主管護師、一名床位護士。床位護士負責進行護理的教育教學,通過相關的圖片、視頻等作為工具為患者提供指導[8]。保證醫(yī)師患者一致是患者戰(zhàn)勝病情的關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期所要忍受的痛苦較多,患者存在床邊情況,無法平臥,一般還存在納差和頻發(fā)心絞痛,同時患者還要承受多種治療帶來的不適感。急性期的教育工作,主要要求患者積極的配合醫(yī)師治療,告知各種監(jiān)護設備的必要性,使患者能夠識別心絞痛發(fā)作的癥狀,了解血壓的重要性和每日體質(zhì)量尿量的變化情況,患者需要了解輸液的速度,不能隨意調(diào)整的原因,并明白選擇半臥位和下床活動的相關標準[9]。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穩(wěn)定期自我行為護理的教育,關鍵是使患者明確提高運動耐受量的相關方法和步驟,指導患者明確長時間應用藥物治療的必要性,提升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指導患者防止心絞痛發(fā)作的相關方法,是患者在飲食上堅持低鹽飲食,飲食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每日需對患者體質(zhì)量變化情況進行觀察,以便于減少患者住院的次數(shù)。同時對患者進行延續(xù)性自我行為護理指導,患者在出院以后應將相關的自我護理行為延伸到家庭和生活中,強化對患者的隨訪工作,了解患者在自我護理過程當中的相關指標和表現(xiàn)等,并隨時的提供相關的幫助[10]。
1.3 觀察指標:調(diào)查本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落實情況,分析對自我護理行為落實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并總結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文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的過程中,對于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性檢驗選擇P<0.05進行表示,說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選擇采用Logstic Regression進行多因素分析,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較差的獨立危險因素。注:本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版本為IBM SPSS25.0。
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無法落實自我護理行為81例,占67.50%,所占比例相當高,與可以落實自我護理行為的患者相比,P<0.05,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可以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5周歲、患者文化程度偏低、患者存在負面情緒、患者經(jīng)濟收入不足5000元/月、患者住院次數(shù)少于2次、患者合并癥狀超過2個、患者心功能等級超過3級、缺乏對患者的社會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缺失單因素;進一步進行Logistic Regression邏輯回歸分析能夠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5周歲、患者文化程度偏低、患者合并癥狀超過2個、患者心功能等級超過3級是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缺乏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無法落實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所有研究對象自我護理行為無法落實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慢性病癥,在我國也是三大慢性病之一。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對這種病情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行為的落實,它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臨床在護理的過程中,應重視這些情況的干預指導,為患者進行針對性引導,使患者在進行相關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逐漸的完善自我知識的構建,明確進行自我護理行為對病情的影響,進而有效提升自我護理行為的依從性,這樣就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相對較差,導致慢性心力衰竭自我護理行為缺失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患者自身,因此需要進行有效的指導,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能力,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