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琦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和知識,為現(xiàn)代醫(yī)學提供了寶貴的精髓。而中醫(yī)問診診斷的核心在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綜合分析診斷,最后判定病癥?!豆沤襻t(yī)統(tǒng)》有云:“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yī)之綱領”。
縱觀我們班級建設和管理工作中,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此時的學生何不就是一位疾病患者,而教師何不就是一位看病的醫(yī)生。中醫(yī)診斷過程中的精髓文化:望、聞、問、切,也恰恰能夠對接教師解決學生問題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地考慮問題內(nèi)在聯(lián)系,準確地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望”——學會觀察學生
“望診”是中醫(yī)診斷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觀望病人的外部的變化情況,掌握病情的初始資料,作為后續(xù)確診依據(jù)?!巴^之神”,告訴我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首先要學會善于觀察學生,借助學生的神、色、形、態(tài),得到初始信息。
1、善于觀察學生的表情
我們的學生與老師的交談過程中一定會有情緒表情的流露。我們教師要迅速讀懂表情的含義,做一個初步的了解。曾經(jīng)的班級寢室的“煙頭”事件,重點觀察該學生的其他寢友表情及本人瞬間表情變化。同寢室學生的一臉驚訝和本人意外到驚慌的神情,告訴我這個煙頭不是該生的。
2、善于觀察學生的言行
“思想決定行動”,學生的行為處事中體現(xiàn)心聲。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來判斷學生的真實想法或行為動機,探求有效的解決辦法。類似頑固學生言行,無非是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力,因為在初中階段他們由于成績差而經(jīng)常性忽略忘卻。他們只是想用自己無聲的言行,引起老師對他們關注與重視。
二、“聞”——學會傾聽學生
“聞診”是繼“望診”后,根據(jù)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的變化,進一步獲取病情信息。“聞而知之謂之圣”,就要求教師要學會認真地傾聽學生,給學生時間與空間傾訴。而教師只要充當一位耐心的聽眾,并適時給予學生有效回應。
1、學會傾聽學生內(nèi)心想法
真正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能夠走進學生心里,學生能把老師當做朋友對待,訴說心聲。而這種關系的前提就在于教師要學會傾聽。了解學生所思、所想,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后來的摸索中,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誤區(qū)所在:我以我的想法來斷定學生的行為,而沒有認真完整地傾聽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
2、學會傾聽學生周邊的聲音
學生的教育不單單只有老師,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密不可分,所以要想教育好一位學生,必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這也要求教師要經(jīng)常性地聽取家長、任課教師、社區(qū)人員的參考意見。通過家訪,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另一面,而那可能正是他的“閃光點”。
三、“問”——善于疏導學生。
“問診”是醫(yī)生與患者之間的雙向溝通,通過詢問病人及家屬,了解病情發(fā)展的緣由,以及病情發(fā)展的變化,從而獲取病情資料。在學生問題上,問診就體現(xiàn)為對學生的溝通疏導工作。“問而知之謂之工”說明了老師對學生管理問題上要善于疏導。
善于與學生進行溝通疏導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信任老師,才能心悅誠服,這樣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才能獲得成效。而學生的信任與服從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有效的溝通和疏導的基礎上。做為管理者的教師,要善于站在學生的高度看待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理解與接受學生是進行溝通疏導的前提。
在與學生的交談的過程中,我們要拋開教師高高在上的氣勢,學著“蹲下來”,用平等的口吻與學生進行交流,用共同協(xié)商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站在學生角度,首先理解青春期學生正常心理狀況,在心理上接受學生。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對于早戀問題進行利弊分析,肯定學生并且剖析事件。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事件的各種可能結果以及對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影響,權衡利弊。
四、“切”——確診脈象
“切診”是醫(yī)生用手切病人脈象和觸按身體相關部位,以獲取病人脈象和有關體征信息?!扒卸^之巧?!痹诎嗉壒芾砉ぷ髦?,學會觀察學生,耐心傾聽學生述說,多方位溝通了解事件全部等固然重要,但是找到事件根源,找準切入點,發(fā)掘問題實質(zhì),這樣才能從根源上真正解決,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fā)生。這樣教師就要多給學生“切脈”,確定事件的“脈象”。
1、要及時“切”,及時尋找原因
“望、聞、問、切”為四個綜合診斷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學生管理問題上也一樣道理,切不可因為事件表面問題解決,就舍棄完整性,不去刨根究底,必須究,而且要及時。
2、要分析原因
原因找到后,我們要對原因進行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避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也可以由一個學生的問題來對班級起到警醒作用。
3、分析要中肯
不能全盤否定,學生個人或者事件全部,總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我們要鼓勵贊揚,做的不好的方面,我們也要承認并改正。
在班集體建設上,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相信我們都是愛我們的學生,但是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們不可以逃避,我們應該積極面對,運用中醫(yī)的傳統(tǒng)精髓“望、聞、聞、切”,讓“問診”對話式來搭建師生心中的橋梁,讓學生被動接受教育變?yōu)橹鲃咏邮芄芾恚龠M班集體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