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瓅
【摘 要】本文分析“意”與“象”、意象體系,闡述意象合成意象圖的效果,從意象與意境、意象組圖生成豐富的意蘊、意境賦予詩歌作用等方面探討詩詞中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關鍵詞】詩詞 意象 意象圖 意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123-02
中國古代詩詞意象豐富,天地萬物、花草蟲魚鳥獸,無不納入詩人審美視野。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眼中,就會融合詩人內(nèi)心的主觀情感,傳達特定的“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第一次將“意”與“象”連稱: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詩人通過內(nèi)化于心靈的“象”來感悟自我的“意”,實現(xiàn)對自我心靈的超越?;诖?,本文探析詩詞中的意象意境關系。
一、“意”與“象”
(一)意象概念
1.意象的內(nèi)涵。詩歌意象即詩歌內(nèi)足于真摯赤誠之“意”,外足于生機盎然之“象”。明代王廷相認為意象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具有本體地位,提出了“包韞本根,標顯本相”。意象的含義可以用《文心雕龍》中的“擬容取心”來總結,“擬容”即寫擬物態(tài),“取心”即寄托情志,詩詞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對“意象”的物態(tài)化、形象化的過程。詩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情志與客觀物象緊密聯(lián)系,跨越時空、虛實的界限,即“思理為妙,深與物游”。意象的生成是詩人于物應目會心、即事即新,在不同層次上交融的過程。
2.“意”與“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跋蟆笔恰耙狻钡木唧w呈現(xiàn),“意”是表達的目的。詩人為了表達意味,會根據(jù)意來尋找合適的象。先秦時期的《周易大傳》中,最早闡述了言、象、意三者之間的關系,《周易大傳·系辭上》中提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把浴迸c“意”之間存在一定的鴻溝,需通過“象”來暢通“圣人之意”。余光中在《論意象》一文中寫道:詩人內(nèi)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王夫之從主客體審美關系的角度論證了“意”與“象”的關系,他主張詩人于情動往來、即目會心的瞬間捕捉物象,使得意與象融為一體。
(二)意象功用
意象是詩詞架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解讀詩詞的“敲門磚”。詩詞意象具有形象性、文化性和含蓄性等特點,在詩詞結構中具有修辭、語篇連貫等功能。詩詞創(chuàng)作是詩人物化于心后的語言表達。含蓄凝練是中國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詩人在現(xiàn)實審美的基礎上,感悟而動、應事起情或者因意求象,反映社會生活或者言情抒志。隱喻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一種常用的修辭,具有隱喻功能的意象簡潔明了、委婉含蓄,能夠傳遞詩詞的審美信息與感受。北宋宋祁在《玉樓春·春景》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幅生機勃勃、色彩鮮明的早春圖,“漸”字寫出了春天腳步輕盈之感,意象“春水盈盈”“楊柳依依”,透出濃濃的春意;“鬧”字是畫龍點睛之筆,千古傳誦的名句,這一字巧妙地連接了視覺和聽覺,不僅寫出了紅杏的眾多和繁茂,也引起了讀者的共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著一“鬧”字,境界全出。
詩詞是一種特殊的語篇,用詞簡單,卻要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意象是詩人在感悟而動或者應事起情中人、事、物交融時產(chǎn)生的,這種意象的內(nèi)在邏輯性使得詩詞充滿韻味、意猶未盡。唐代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短短 20 字,簡潔凝練,卻呈現(xiàn)出了 8 個意象:千山、飛鳥、萬徑、行人、孤舟、漁翁、寒江、大雪。以“千”來形容山,寫出了山之多;“絕”字寫出了不見飛鳥,表明天之寒冷;以“萬”來形容徑,說明了路之多;“人蹤滅”展現(xiàn)出不見人影,卻又暗藏了一個“雪”字,漫山遍野,雪野茫茫?!肮轮邸薄昂边M一步烘托出寒氣逼人,“蓑笠翁”描繪了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者,不怕大雪、不怕寒冷,專心釣魚的孤高清傲、凜然不屈的形象。這多個意象相互關聯(lián),形成意象網(wǎng),點出了作詩的時代背景,提高了語篇的邏輯性及連貫性。
二、意象體系分析
(一)意象的分類
意象是構成詩詞的基本單元,是表現(xiàn)情思的載體。一首詩詞的成敗,關鍵是看這首詩有沒有優(yōu)美巧妙的意象。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象是詩詞中所描寫的形象,不僅包括人物形象,還包括物象和景象;意則是詩人想要寄托的情感。
“人像”是古詩詞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中國古詩詞中塑造了很多蔑視權貴、憂國憂民、懷才不遇、鐘情田園的人物形象。通過分析古詩詞中人物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和人生際遇、性格特征,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例如,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多少”一詞,既寫出了人民的苦難之多,也表現(xiàn)了詞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出語慘痛,令人心酸淚下;“長安”點出了詞人對舊都的思念,對山河淪陷的沉痛和急于恢復失地的愿望;“畢竟”二字,流露出對碧水東流的向往,也隱藏著詞人壯志難伸的感喟。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常以景為象抒發(fā)胸臆,景象是對現(xiàn)實景物和景物所營造情感調(diào)性的綜合描述。李清照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景語“雨疏風驟”,人語“濃睡殘酒”,花語“綠肥紅瘦”,這些對立又統(tǒng)一的形象和詞語,相得益彰地渲染和形容,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皯蔷G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含蓄雋永,流露了女詞人惜春而不傷春的情愫。
托物言志是中國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手法。在詩詞鑒賞中,既要分析物象所代表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詩人所想表達情感與志向,并對兩者的共性進行挖掘,又需要注意詩詞創(chuàng)作的情趣。例如,在《墨梅》中,詩人王冕贊美墨梅不用人夸,實際上是托物言志,借墨梅表達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二)意象含義遷移
1.自古以來意象的特定含義。意象具有遞相沿襲性的特點,即一個意象為前代詩人所發(fā)掘后,經(jīng)歷時間的淬煉,這一意象就會被繼承和不斷發(fā)展。例如,送別詩中的“柳”“南浦”等,思想詩中的“鴻雁”“月亮”等,邊塞詩中的“落日”“瀚?!薄坝耖T關”等。利用詩詞意象的承襲性,從意象走進詩詞,體味詩詞之妙。例如,菊花,傲霜抗寒、高潔優(yōu)雅,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在中國古詩詞銀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菊花最早進入詩人的眼中,是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夕餐秋菊之落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以菊花的清雅來隱喻自己的君子之節(jié),留下了“采菊東籬下”的經(jīng)典詩作。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以菊花來映射自己潔身自好的人格情操,把恬靜秀美的農(nóng)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為一體。
2.隨著歷史推移,很多意象有了新的含義。在詩歌創(chuàng)作里,對事物和人物的描寫,都不是為了描寫事物和人物本身,而是在給情感創(chuàng)造載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很多“物”有了新的用途或者象征意義,也被詩人賦予更多的“意”。例如,作為意象,劍從最初的生產(chǎn)工具發(fā)展成為戰(zhàn)斗工具,然后從戰(zhàn)場移到神殿、廟堂,隨著出現(xiàn)形式和作用的變化,劍逐漸具有越來越完整的文化意義。劍有“百刃之君”的美譽,是力量的體現(xiàn),從戰(zhàn)場到神殿,詩人將其有形功能轉(zhuǎn)化為無形價值。曹植在《野山黃雀行》中寫道: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拔劍捎落網(wǎng),黃雀得飛飛,用長劍在手來表達自己對權利地位的渴望。陳后主在《劉生》中用“荊軻”“捧劍”的形式表達了詩人一腔熱心、渴望保家衛(wèi)國的志向。及至唐朝,佩劍不僅在達官貴族中興起了一股風氣,在平民百姓及文人墨客中佩劍之風也很盛行,劍逐漸成為男性陽剛和強大的象征。如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擊柱心茫然。因此,在解讀詩詞時,在深刻剖析意象的基礎上,需要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生活經(jīng)歷、社會風俗等,感受詩詞所傳達的審美意韻。
三、意象合成意象圖的效果
意象是單個的個體,當多個意象組合在一起便組成一幅意象圖。這一幅圖帶有作者的思緒,是一幅特別的個人思想情感再現(xiàn)圖。歐陽修的《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上闋“群芳過后”點明了時值暮春季節(jié),“狼藉殘紅”“飛絮”“垂柳”具體描繪了暮春西湖之景。雖然落花遍地,飛絮蕩漾,但靠著欄桿的垂柳依舊在和煦春風里漫舞,顯示生機勃勃。下闋由寫實景轉(zhuǎn)入虛寫人情,“笙歌”暗示曾經(jīng)有眾多游人駐足觀賞西湖之美,“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以動寫靜,寫出了詞人進入室內(nèi)靜靜欣賞細雨中雙燕歸來的好心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詞人退隱后超然、恬淡、自由的狀態(tài)。
四、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意境是對特定時空氛圍中意象世界所呈現(xiàn)出的整體效果的描繪,詩歌基于意象創(chuàng)構形成渾融自然的意境。袁行霈對意象與意境的關系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將意象比喻為構成意境的水珠,而意境則是形態(tài)萬千的浮云,可見意象是意境的構成要素,但意境并不是意象簡單的組合,而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
(一)意象與意境
古詩詞中的意境是詩人利用意象所描繪出來的生活圖景與詩人審美情趣融為一體而產(chǎn)生的藝術境界,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整體意象。詩歌語言的意象選擇具有象征性,用較少的言語來表達最為飽滿的情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全詞中只有一個意象—— 梅,語平味淡,而咀之則意味無窮。上闋勾勒了梅花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面臨的遭遇?!盁o主”二字,將無人呵護的梅花擬人化,暗示詞人自己不被理解和賞識?!包S昏”“風”“雨”寫出了梅花流離冷落,所居非地,所遇非時,獨自愁思。下闋寫梅花歷盡磨難、留芳而去的品格,昭示了梅花特有的神韻,表現(xiàn)出詞人標格孤高、絕不與爭寵邀媚之徒為伍的品格,這種獨特意境就是通過這個梅樹意象形成的。
(二)意象組圖生成豐富的意蘊
意義相同或性質(zhì)相近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能夠加深個體意象的意義,其藝術效果較之單一意象的使用往往更具感染力。秦觀在《滿庭芳·山抹微云》中運用了“微云”“衰草”“畫角”“譙門”“煙靄”“斜陽”“寒鴉”“流水”“孤村”等大量意象描繪了一片蕭瑟氣象,“抹”“連”二字既寫出景物情態(tài),又形容似斷還連、似連還斷之處,與離別時的心緒極為吻合?!皶和!薄盎厥住奔仁菍憚幼?,又虛寫回憶起前塵往事,心中涌起無限蓬萊舊事,面前只見黃昏來臨,煙靄紛紛,此情此景,更增惆悵之感。
(三)意境賦予詩詞靈魂
詩詞發(fā)展到清代,“意境”已經(jīng)作為詩詞評價的標準,“意境”表征著詩歌意象世界的意義深度。意境是古典詩詞的精髓所在。詩詞創(chuàng)作以意境為靈魂,如果失去了那蘊含的味道,一切便索然無味。詩人在《蒹葭》中營造了一種撲朔迷離、惆悵無限的意境;陶淵明在《飲酒》中,創(chuàng)設了一副超然世外的境界,因為“心遠地自偏”,才能籬下采菊、抬頭見悠悠南山,詩人悠然閑適、恬淡自得的狀態(tài)躍然于眼前;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上闋描繪了對酒聽歌的現(xiàn)實情景,輕松愉悅、瀟灑安閑,“去年天氣舊亭臺”一句卻又蘊含著一種景物依舊物是人非的淡淡愁緒,“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意境深刻,“花落”“燕歸”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lián)系,惋惜與欣慰交織,讀者讀之,隨著詩人淺淺一嘆,內(nèi)心似乎也愁腸百結。這即是意境的美所在,有限的語言卻有無限的感觸。
【參考文獻】
[1]高 靜.從意象到意境,探究古典詩詞教學的起點和落點[J].教學設計,2020(17).
[2]賈永超.寫意花鳥畫意境與古典詩詞意蘊的融合[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2).
[3]張培峰,王盧笛.古典詩詞中的“殘書”意象及其精神內(nèi)涵[J].學術研究,2018(6).
【作者簡介】龍 瓅(1980— ),女,漢族,籍貫廣西柳州,講師,現(xiàn)就職于柳州市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
(責編 蘇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