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陽 李驥騰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機體在非外傷的基礎上發(fā)生腦實質內血管破壞的腦部疾病,可致患者昏迷、意識模糊、肢體癱瘓及失語等癥狀。ICH 具有發(fā)病迅速、病情嚴重及高死亡率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研究發(fā)現(xiàn)[3],ICH 病生理機制影響,病情進展過程機體將引起生物化學標志物異常改變。血小板反應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歸屬于調節(jié)性基質糖蛋白,其在刺激血小板、內皮細胞等的合成和分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其在ICH 患者體內呈異常表達狀態(tài)[4]。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在成纖維、平滑肌及神經(jīng)膠質等細胞或組織中合成、生長并分泌,主要應用于表征機體神經(jīng)功能,ICH 會伴隨意識不清、失語等神經(jīng)功能損傷,因而推測其可能與ICH 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有一定的關系[5]。因此本研究觀察ICH 不同預后結局患者TSP-1、PDGF 表達水平,探討血清TSP-1 和PDGF 對預測ICH 預后的臨床價值,旨在為臨床改善ICH 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提供依據(jù)。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5例ICH 患者,所有患者均參照ICH 治療指南行相應的治療方法[6],隨訪90 d,5例患者因自身因素退出研究,根據(jù)改良版Rankin 量表[7]評分將患者分成預后良好組(0~2 分,n=37)和預后不良組(3~6分,n=23)。實驗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審核并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出血臨床診斷標準[3],且為首次發(fā)作;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不超過24 h;③年齡范圍18~75 歲;④臨床病例資料齊全、完整;⑤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動脈瘤或手術等引發(fā)的繼發(fā)性出血;②近三個月內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③合并腫瘤、自身免疫疾病或全身炎癥者;④近3 個月有重大手術者;⑤合并重要臟器官損傷者;⑥不配合者。
分別于患者入院治療前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約10 mL,采用德國Hettich ROTOFIX32A 離心機以2 500 r/min 的速度,溫度0℃條件下離心15 min,獲得上清液,即為目標血清。應用美國BIOTEK 全自動酶標儀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TSP-1 和PDGF 水平,本研究使用的試劑盒來自上海機純實業(yè)有限公司。
研究人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患者基線資料,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居住地體質量指數(shù)(<18.5 kg/m2為體重過輕;18.5~24.0 kg/m2為正常;>24.0 kg/m2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及煙酒史等人口學資料;血腫位置、血腫體積、入院時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 評分[8](0~15 分,正常、輕微或中度中風;16~20 分,中重度中風;21~42 分,重度中風)、手術治療、破入腦室及肺部感染等疾病資料;空腹血糖(<7.0 mmol/L,正常血糖;>7.0 mmol/L,高血糖)、脂代謝指標等入院時血液指標等。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體質量指數(shù)、高血壓、血腫體積、NIHSS 評分、肺部感染、破入腦室及空腹血糖等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預后不良組患者血清TSP-1、PDGF 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以90 d 治療預后是否良好為因變量,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表明高血壓、空腹血糖、血腫體積、NIHSS 評分、TSP-1 及PDGF 等6 項指標是腦出血短期預后獨立影響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以血清TSP-1 和PDGF 作為檢驗變量,以預后是否良好作為狀態(tài)標量,以敏感度為X 軸,以“1-特異性”為Y 軸繪制得ROC 曲線(見圖1)。根據(jù)ROC 曲線可得,TSP-1 診斷的臨界值為121.23 ng/mL;PDGF 診斷的臨界值為369.34 ng/L;在最佳臨界切點時,聯(lián)合檢測方法為平行檢測,具有評估價值。
ICH 是指因高血壓、血管畸形或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fā)腦實質血管破裂的危重癥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等特點[9]。針對ICH,臨床根據(jù)患者病情程度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等形式,以降低顱內壓和恢復神經(jīng)功能[10]。ICH 疾病預后與病情嚴重程度、意識及基礎疾病等有關,而臨床尚無有效的預測指標[11]。血清TSP-1 在ICH 患者體內異常表達,而血清PDGF 與神經(jīng)功能的變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2-13],因而推測其與ICH 預后存在關聯(lián),但其具體應用于ICH 短期預后研究較少。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n(%)]Table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2 兩組患者血清TSP-1 和PDGF 水平對比(±s)Table2 Comparison of serum TSP-1 和PDGF value between the 2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TSP-1 和PDGF 水平對比(±s)Table2 Comparison of serum TSP-1 和PDGF value between the 2 groups(±s)
n 組別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t 值P 值37 23 TSP-1(ng/mL)102.47±18.65 165.34±10.76 16.548<0.001 PDGF(ng/L)341.34±32.59 421.32±52.60 8.205<0.001
表3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Table3 Result of logistic regression
圖1 Logistic 回歸預測模型ROC 曲線圖Figure1 ROC curve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Logistics 回歸分析顯示,高血壓、空腹血糖、血腫體積和NIHSS 評分等指標是ICH 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影響因素。分析認為,持續(xù)高血壓會使小動脈管壁發(fā)生玻璃樣病變,擴張局部血管,形成微小動脈瘤,進而發(fā)生血腫等腦部并發(fā)癥[14]。高血糖與腦出血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持續(xù)高血糖增強機體腦細胞無氧代謝,增加乳酸等毒性物質;同時高血糖增加過剩氧自由基生成,誘發(fā)炎癥反應,加重神經(jīng)損傷,引發(fā)腦出血[15]。血腫不僅壓迫腦組織結構,損傷機體神經(jīng)功能,而且還會誘發(fā)占位效應,增加腦疝的發(fā)生幾率,且血腫體積愈大,ICH患者預后越差[16]。NIHSS 評分是臨床公認的評估腦部疾病的指標,可判斷ICH 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而ICH 患者均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或意識模糊,影響預后恢復[17]。
血清TSP-1 是基質糖蛋白,其可與多種功能區(qū)域的相應受體結合,具有聚集血小板、促進平滑肌組織增殖和拮抗內皮細胞生長等生理學功能[18]。當ICH 發(fā)生時,TSP-1 濃度異常增高,其可促進基因金屬蛋白酶的表達,進而降解細胞外基質組成,破壞血管通透性而引發(fā)血腫[19]。PDGF 是一類堿性蛋白質,正常情況下其存在于血小板α 顆粒;而腦出血發(fā)生后,凝血過程會激活沉寂的PDGF,誘導巨噬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等大量合成并分泌PDGF,進而發(fā)揮促進分裂、收縮血管及趨化細胞等生理功能[20]。針對上述諸指標,臨床需制定適宜的方案,首先需提高患者血糖和血壓管理意識,降低其對ICH 患者的繼發(fā)損傷;針對神經(jīng)功能損傷嚴重者,臨床需對癥治療,改善患者意識不清;針對血腫體積嚴重者,在開顱清除術等治療方式后應住院觀察,密切觀察血腫清除情況;血清TSP-1 和PDGF 均可表征ICH 病情程度,臨床需密切關注其變化規(guī)律,適當降低其表達,以改善ICH 患者短期預后。
綜上所述,高血壓、空腹血糖、血腫體積、NIHSS 評分、血清TSP-1 和PDGF 等指標是腦出血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血清TSP-1 和PDGF 單獨或聯(lián)合診斷可應用于預測其短期預后不良,臨床應根據(jù)其指標水平積極制定干預措施,以降低短期預后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