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枝
【示范作文一】
偏 見
◎楊昕穎
對于鄉(xiāng)下人,我原先是有些“偏見”的。
鄉(xiāng)下人在我的印象中都是蓬頭垢面、邋里邋遢的模樣。一雙皸裂的手總是黑黝黝的,好像永遠也洗不干凈。但凡他們想要用這樣的一雙手觸碰我時,我都會下意識地躲開,并且壓根不在意這樣做會不會讓他們覺得難堪。他們經(jīng)常穿著一雙破布鞋和一套縫了又補、補了又縫的棉衣棉褲,即使洗得發(fā)白也不換,好像寶貝似的整日穿在身上。
記得小時候去鄉(xiāng)下玩,路過一個荷塘,有許多鄉(xiāng)民在里面干活,好奇的我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過了一會兒,那幾個鄉(xiāng)民大概注意到了我,便彎腰從深深的污泥里拔出一截蓮藕,隨便搓兩下遞給我。那時,我只覺得它身上都是泥,很臟,再看看那幾個鄉(xiāng)民,哪一個不是灰頭土臉、滿手污泥?我一揮小手,順勢將蓮藕打落,拔腿就跑?,F(xiàn)在想起,仿佛都能看見那些鄉(xiāng)民們失落的神情。我想我對鄉(xiāng)下人的“偏見”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鄉(xiāng)下人的“偏見”漸漸有些淡了。直到那次,這種“偏見”才徹底消失。
那個春天正值槐花盛開,我來到一座古村落游玩。當我從那條開滿槐花的小徑上走過時,一眼就看到許多頭戴碎花布的農(nóng)家婦女。她們兩人合作,一人拿著鉤子,一人拿著籃子,站在槐花樹下摘槐花。
“槐花餅,新鮮的槐花餅。”遠處忽然傳來的叫賣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婆婆正在油鍋前忙碌。循著香氣,我情不自禁地走了過去。
“妮兒,來一個嗎?”我點點頭問道:“多少錢一個?”老婆婆搖搖頭,笑瞇瞇地看著我答道:“不要錢的,我在這兒做槐花餅,就是想讓大家嘗個鮮。再說,這槐樹長在路邊,就是大家的,自己人吃東西,哪還用得著花錢呢?”說罷,她轉身在一盆清水中洗了洗手,然后用那干枯、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張槐花餅遞給我。我看著手中熱氣騰騰的槐花餅,再看看老婆婆真誠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意。我笑了笑,對老婆婆真誠地說:“謝謝您!”轉身剛走出一段路,身后忽然傳來一陣呼喊:“妮兒,下次再來??!保證讓你吃個夠?!蔽倚闹懈矊W著她的語氣答道:“好嘞。”
鄉(xiāng)下人自有他們的樸素,有他們的熱情好客,他們就像春日里的槐花一樣溫暖人心。
(山東淄博市雪宮中學)
點評
習作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自己對鄉(xiāng)下人的“偏見”,而后筆鋒一轉,寫自己在古村落游玩時的所見所感所想。通過一抑一揚,表現(xiàn)了鄉(xiāng)民的純樸和熱情,讓人印象深刻。結尾言簡意賅,意蘊深遠,富有詩意。
【片段導入】
1.我們那里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雖然背地里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lián)u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jīng)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2.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以上片段均出自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
【閱讀心得】
欲揚先抑是構思的一種重要方法,即在歌頌、贊美所要肯定的人、事、物、景時,不從正面平鋪直敘,而是先從反面著手,用曲解、嘲諷甚至是挖苦的方式去貶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露出自己真實意圖的一種構思方法。用好欲揚先抑法,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抑處落筆,抑其淺表
構思時,應從抑處落筆,即先從人物的缺點起筆,造成一種懸念感。如片段1就首先從抑處落筆,寫阿長“就是我的保姆”,“憎惡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并貶抑阿長“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時擺“大”字等。這樣,從抑處落筆,讓文章陡生懸念。面對這樣的阿長,作者的情感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從抑處落筆時,一定要注意抑少揚多,“抑”的部分要側重外貌、習慣、態(tài)度等,不要觸及人物的品質。抑是懸念,起鋪墊的作用,是為“揚”蓄勢。
二、揚中結束,揚起內涵
揚中結束,就是要揭示作者的寫作意圖,點明文章主旨,在頌揚人物的美德中結束。阿長給作者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jīng)》,“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抒發(fā)了自己對她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