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 趙仁童
【摘要】隨著經濟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的普及拓寬了人們獲得新聞的渠道,極大的沖擊了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發(fā)展。為打破這種瓶頸,為新聞事業(yè)注入新的活力,新聞記者就必須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為此新聞記者就需要提升自己的采訪藝術,為優(yōu)質新聞報道提供基礎。本文將著重分析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新時期,新聞記者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采訪藝術,希望可以為處于瓶頸期的新聞記者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新時期;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方法分析
1.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存在的問題
1.1 信息量龐雜
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決定了當今時代是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創(chuàng)作者,人人都可以傳播新聞,這就增加了新聞記者甄別信息的工作量。導致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前,對事件和人物背景的整理、分析資料信息的來源、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可信性的工作量劇增;導致為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而不得不在采訪時增加被采訪人物的數量。久而久之就會因為信息量過于龐雜造成信息的積壓。
1.2 采訪形式過多
新聞記者為打破瓶頸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水平,在新聞采訪形式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導致采訪形式過于復雜多樣,從信息的收集、整理、編輯、采訪時的記錄到新聞稿的撰寫、播報,上下環(huán)節(jié)銜接不清楚,難以確定統(tǒng)一的采訪方法,從而導致上傳下達不準確,信息失真,新聞抓不到事件的重點內容,從而阻礙新聞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1.3 受訪對象表達能力差
受限于受訪者的表達能力而使記者得不到真實有效的信息是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最常遇到的問題。這是由于受訪者在接受采訪時面對機器過于緊張,難以準確的表達想法或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不高,詞不達意,同時新聞記者沒有對其進行較好的引導,導致其說出的話與采訪主題大相徑庭,就容易導致受訪者表達能力差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情況常發(fā)生在農村或災害現(xiàn)場進行采訪和報道的時候。
1.4 受訪對象不愿意接受采訪
受訪對象不愿意接受采訪的情況有很多,例如受訪對象身份工作特殊,不能暴露、受訪對象是該事件中的受害者,不想破壞正常生活等情況。這些情況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采用化名和馬賽克遮臉的方式對其進行訪問,但是受訪對象不愿意接受采訪的情況不全是出于自身苦衷,也有出于對新聞記者的不信任而抗拒采訪的情況。
1.5 職業(yè)道德缺失
許多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和報道時,往往為了追求話題度和曝光率,難以尊重被采訪人的隱私權,例如在采訪社會敏感問題時不能很好地保護受害人的隱私,使得在新聞報道出來后,受害人因具體姓名暴露而成為被歧視的現(xiàn)象。這種不尊重被采訪人隱私權的行為是為人所不齒的。然而新聞記者道德缺失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這一方面,另一方面,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和報道時,往往為吸引讀者和觀眾的注意力就夸大其詞,制造虛假消息。這種情況文革時期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標語和新聞報道有生動的展現(xiàn)。
2. 新時期新聞記者提升采訪藝術的意義
2.1 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要求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采訪藝術,從新聞報道的源頭提升其報道水平,為提供優(yōu)質、高效、引人入勝的新聞報道打好堅實的基礎。只有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才能促進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才能使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情況下頑強生長,只有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不斷進步,時刻向前,才能促進新聞行業(yè)的轉型升級,適應新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并逐步與之靠攏,實現(xiàn)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結合。
2.2 提高新聞質量的要求
當今社會新聞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報道和雜志的質量,從而影響其受關注度。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越來越多,如何才能抓住讀者和觀眾的眼球,是新聞工作者首先要考慮的內容,因此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提升自身的采訪藝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了解受訪者的情況,尊重受訪者的話語權,以便從受訪者身上獲得一手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從而提高新聞的質量,提高節(jié)目和雜志報紙的受歡迎程度。
3. 新時期提升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方法
3.1 重視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
新聞記者應端正對新聞采訪的態(tài)度和認識,摒棄只重視新聞采訪的過程而不注意新聞采訪前的準備工作的想法,重視起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只有對采訪前的工作充分重視起來,才能對新聞事件的發(fā)展和走勢有一個良好的判斷,從而培養(yǎng)和增強自己的新聞敏感度,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和報道新聞的能力。要將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重視起來就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方面,新聞記者在某一具體的社會事件進行采訪前應注意了解該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并翻閱資料了解近幾年該類事件的發(fā)生情況、發(fā)生原因、處理過程、事件結果以及對社會和人民造成的影響,從而總結設置采訪時所要問的問題和最后所要引發(fā)的思考,必要時可以將近幾年類似事件的親歷者請到現(xiàn)場與該次事件作對比,若是特殊的社會性事件,必要時可以參考古今中外的具體資料,并向相關專業(yè)的權威請教,例如資深律師、學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等。
另一方面,若是對某位具體的人物進行報道,新聞記者應廣泛搜集資料,大量走訪了解其在學校時的表現(xiàn)和經歷、工作以后的經歷、家庭情況等,同時對其身邊的人進行一定程度的訪問,為確保群眾走訪的準確可信度,應大量走訪,聽取不同聲音。在資料采集完成后,為提高其精確度,新聞記者在采訪前還需要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集中匯總整理,分類歸納整理出確實可信的資料和存疑的資料,以便在采訪時向受訪者求證,拉近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提高新聞的準確度。
3.2 注意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
在做好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后,在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應當注意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新聞記者在對受訪者進行采訪時往往都是第一次見面,受訪者在面對想要仔細了解其經歷的陌生人時難免緊張,更別說是面對鏡頭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娓娓道來,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要想獲得關于事件的準確信息和受訪者的真實感受,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就需要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注意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時刻觀察受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微表情,不斷調整自己的話術,于不知不覺中緩解受訪者的緊張心態(tài),使其融入采訪環(huán)境,進而發(fā)出提問,完成預期的采訪內容。
在具體實施中新聞記者應根據受訪人身份環(huán)境的不同來進行采訪氛圍的營造,應從采訪之前對受訪者的調查出發(fā),以興趣愛好打開話題,拉近距離。例如在對愛好花草的教師進行采訪時,應認識到教師職業(yè)的防御性和壓迫性,躲避其鋒芒,從花草的養(yǎng)護,花草品種的選擇等話題入手,自然將養(yǎng)護花草和教書育人相結合,引導教師談論班級最優(yōu)秀和最調皮的學生,根據其語言習慣和對不同學生的同評價,分析其性格,進行語言的引導,從而完成既定的采訪任務。
3.3 提高提問的技巧
在采訪過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記者提問,受訪者回答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采訪內容的多少取決于新聞記者的提問藝術,因此,新時期新聞記者提升采訪藝術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提問的技巧。新聞記者要注意提問時一要應循序漸進,以詼諧有趣的內容開始,慢慢提高問題的精確度;二要注意開放式問題和選擇式問題相結合,以選擇式問題開始,向開拓式問題擴展,將選擇式問題和開拓式問題穿插結合,擴大采訪的縱深;三要注意對受訪者隱私的保護,注意提問的分寸感,在合法合情合理的范圍內進行采訪。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新聞記者應逐漸學會形成自己的采訪提問技巧和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受訪者進行提問,引導其慢慢進入采訪環(huán)境,從而抓住重點問題進行重點提問。例如在對文物開采和保護方面的專家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可以適當的將文物與歷史典故結合,請專家將一個有趣的文物冷知識,或分享在文物開采時的趣事,或介紹造型奇特的有趣文物開始,以選擇性問題入手,再向開拓性問題擴展,如如何看待近年來盜墓類題材電視劇的興起,一步一步由淺入深,最后向專家提出一個值得引發(fā)思考和談論的問題,如如何看待近年來文物保護問題的現(xiàn)狀,文物保護的未來是否堪憂等,從而通過自己的提問技巧,完成既定的采訪任務。
3.4 注意傾聽
在采訪工作中,新聞記者既扮演著提問者的角色,又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只有同時扮演好兩種角色,才能使采訪工作事半功倍。新聞記者的采訪目的就是通過被訪者的訴說,了解事情真相,并將真相傳達給人們。因此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有耐心,不能一味為了完成采訪目標而不停的提問,要注意根據被訪者的語言,了解分析其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只有學會認真傾聽被訪者的內心世界,才能擁有良好的采訪氛圍,而由上文可得,只有擁有良好的采訪氛圍,才能緩解被訪者的緊張情緒,是被訪者很好地融入采訪環(huán)境。因此在采訪過程中注意傾聽至關重要。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新聞記者認真傾聽被訪者的語言內容的重要標志就是能夠對其的語言進行回應,且這回應必須符合被訪者的語言心理狀態(tài),不能文不對題,敷衍了事。這樣會打擊被訪者回應采訪問題的積極性,甚至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從而導致采訪內容失真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4. 結束語
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新聞記者應根據在采訪中遇到的問題,深刻認識到新時期新聞記者提升采訪藝術的意義,并通過做好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學會在采訪過程中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提高提問的技巧、注意傾聽被訪者的語言內容和真實感受等措施來提升自己在新時期的采訪藝術,形成自己獨特有效地的采訪習慣,以此來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促進新聞行業(yè)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楊展.新時期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提升的對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11):118.
[2]張立輝.新時期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提升的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7(16):215+217.
[3]岑俊霖.新時期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19):152.
[4]江亞雷.如何提升新時期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J].傳播力研究,2018,2(13):130.
本文通訊作者:趙仁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