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瓊
笛卡爾是法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作為17世紀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和歐洲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普遍懷疑”的哲學主張,被解釋為“無法否定自我存在”的哲學理論,被業(yè)內(nèi)人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擁有鮮明的哲學思想,他主張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融合為一個整體,使晦澀的哲學思想更加通俗易懂。笛卡爾開創(chuàng)了“歐陸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為后現(xiàn)代歐洲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的哲學思想意義深遠、傳頌至今,被后人稱為近代哲學的始祖。文章簡要描述笛卡爾的生平簡介,概括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分析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
一、笛卡爾的生平簡介
笛卡爾的全名為勒內(nèi)·笛卡爾,于1596年3月出生在法國的安德爾-盧瓦爾,是法國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
笛卡爾出生在一個下層的貴族家庭,母親在他一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年幼多病的笛卡爾在父親的細心照料下才生存下來。父親再婚后,笛卡爾一直與外祖母相依為命,因此,笛卡爾與父親和兄弟之間的感情并不深厚,他經(jīng)常自己單獨思考問題。笛卡爾8歲開始到皇家公學接受正規(guī)教育,8年的學習生涯為笛卡爾日后取得的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笛卡爾在學校里學習了文學、禮儀、物理、哲學等知識,并結(jié)識了他的恩師夏萊神父。隨著年齡的增長,笛卡爾開始對當時的哲學教育方式感到不滿。他認為,舊的哲學理論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他提議對教育哲學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但是,他的提議被老師無情地拒絕了。
1616年,笛卡爾在獲得了法律博士學位后入伍參軍。他參加了白山戰(zhàn)役,退伍返鄉(xiāng)后,笛卡爾決定完成他的哲學協(xié)作計劃。他把自己的哲學定義為天主教的官方哲學理論。笛卡爾用拉丁文編寫的《哲學原理》共分為四個部分,他希望自己的哲學理念能傳承下去。但笛卡爾的哲學思想遭到了神學家雷維尤斯等人的誹謗和攻擊,甚至差點面臨牢獄之災(zāi),幸好得到貴人相救才幸免于難。當法國發(fā)生內(nèi)戰(zhàn)后,笛卡爾前往荷蘭定居下來。笛卡爾一生未婚,沒有留下子嗣。
笛卡爾一生中編寫了很多哲學著作,其中《宇宙論》《方法導論》《第一哲學沉思集》三部著作最為著名。笛卡爾還是一名出色的數(shù)學家,他在《幾何學》著作中第一次談到了變量函數(shù)的概念,為數(shù)學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另外,笛卡爾在物理學上也有較高的造詣,1644年出版的《哲學原理》,闡述了物質(zhì)粒子不受外力影響下將沿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1650年2月,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在瑞典因病去世,享年55歲,笛卡爾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從此畫上句號。笛卡爾不僅在哲學領(lǐng)域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在數(shù)學和物理領(lǐng)域也頗有建樹,為后世科學領(lǐng)域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二、笛卡爾的哲學思想
笛卡爾生活的年代籠罩在“地球為中心”的經(jīng)院哲學理論的陰影之下,大部分人都奉行“耶穌教造人”的神學理論。作為近代哲學理論的先驅(qū)者,笛卡爾沒有茍同這些神學家的理論,他以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為理論基礎(chǔ),受到伽利略慣性定律和自由落體等物理定律的影響,學習了維薩里的人體構(gòu)造學說。他決定摒棄眾多封建思維模式,建立一個全新的哲學思想環(huán)境,將整個人類從封建神學理論中解放出來。
笛卡爾受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影響最大,笛卡爾認同柏拉圖所說的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學說,他認為,人類的天賦是上帝給予的真理。笛卡爾將《 方法導論 》歸結(jié)為四個準則:第一,我不會接受沒有十分明確的事物,避免偏見帶來判斷上的錯誤;第二,將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細化,然后對每一個小問題展開分析,這會讓大的困難迎刃而解;第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思考,然后將思考的問題進行排序,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考的效率;第四,將問題的所有細節(jié)都羅列出來,避免因為疏忽而導致遺漏。笛卡爾將《方法導論》中的哲學部分加以提煉和加工,于是誕生了著名的哲學著作——《 第一哲學沉思 》。
《 第一哲學沉思 》的主題就是論證上帝的存在論和人類靈魂的不死理論。笛卡爾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分為“靈魂”和“上帝”兩大板塊,他通過自己的哲學理論證明上帝是客觀存在的,而靈魂和肉體是可以區(qū)別對待的。笛卡爾認為,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思維來證明自己是存在的,思維是千真萬確存在的東西,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題。
三、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
(一)懷疑事物的存在性
笛卡爾為了印證上帝是客觀存在的、而人類的靈魂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神學理論,他采用了反向證明的方法。他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性,基于神學的上帝造物理論來思考,他開始懷疑身邊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他對自己耳聞目睹的一切事物都展開了懷疑,他認為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幻影。
(二)精神本性的存在性
基于身邊的一切都是值得懷疑的理論,既然身邊的東西都是虛幻不真實的,那么,懷疑事物存在的本性一定站在被懷疑的對立面。他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思維一直在懷疑身邊的事物,于是他認為自己的思維是客觀存在的,思維一直在懷疑,這一點也是真實的。而思維就是人的精神本性,精神本性是真實存在的,它一直在真實地懷疑身邊的事物。笛卡爾發(fā)現(xiàn),人的精神本性遠比身邊的事物更容易被認知。
(三)上帝的存在性
笛卡爾始終相信上帝是真實存在的,于是他對上帝的存在性展開了論證。首先,他明確了精神本性是真實存在的,而精神本性來自哪里成了他思考的重點。如果說精神本性來自于父母,那父母的父母的精神本性又來自哪里?這顯然成了一個無限的命題。但是笛卡爾知道精神本性一定來自一個更高的層次,它只是通過支配肉體運動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性,一旦肉體的期限用盡了,精神本性就會返回到它曾經(jīng)的地方。其次,笛卡爾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性,開始相信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精神本性;但精神本性又不是憑空而來的,于是相信是“我”創(chuàng)造了精神本性;“我”一定不會懷疑精神本性的存在性,可以給精神本性任何東西,于是得出“我”就是上帝的理論;但是轉(zhuǎn)而又想,上帝是完美的,但“我”是不完美的,于是得出結(jié)論,不是“我”造就了精神本性而是上帝,上帝是存在的。
(四)真理的錯誤性
笛卡爾論證了上帝是客觀存在的,他也始終相信上帝的真理性,但是他轉(zhuǎn)念又想,既然上帝是完美的,那為什么被上帝創(chuàng)造的“我”并不完美,難道是上帝在造就“我”時犯了什么錯誤,或者說“我”是一個殘次品?很快,笛卡爾推翻了“我”是殘次品的想法。上帝造就了眾生,而每一個“我”都是獨一無二的,笛卡爾從來沒有質(zhì)疑過上帝的真理性,他覺得如此完美的上帝都會出現(xiàn)錯誤,而被上帝造就的“我”就一定會存在著缺陷,于是他接受了真理的錯誤性。“我”的存在和每一個生命一樣平等,但笛卡爾覺得是上帝刻意去創(chuàng)造不平等,讓自然生物相生相克、優(yōu)勝劣汰。但事實是,上帝的造物是無目的性的,與笛卡爾的刻意性理論背道而馳。
(五)肉體和靈魂的區(qū)別性
笛卡爾最終得出“我”的精神是客觀存在的,而“我”的肉體也是客觀存在的。雖然“我”的肉體并不是非常完美,但“我”的精神和肉體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我”,“我”的精神無法擺脫“我”的肉體而單獨存在,而“我”就是一個由精神和肉體組合在一起的整體,這顯然與笛卡爾的二次元思想“精神和肉體是可以分開的”理論相矛盾,但笛卡爾始終沒有對此做出詳細的解釋。
四、結(jié)語
當讀者閱讀了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后,并沒有覺得這是一篇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反倒覺得是一個通俗的倫理故事。笛卡爾通過言簡意賅的方式闡述他對于哲學的觀點,他論證了上帝的真實存在性,并認為上帝是完美的真理。他通過對上帝的存在開始論證物質(zhì)的存在性,這是近代哲學思想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哲學思想由本體論開始向認識論轉(zhuǎn)變。笛卡爾讓人們認清了自己和世界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雖然笛卡爾的哲學理論存在著一些自我矛盾,但他的觀點為近代哲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林少敏.現(xiàn)代性根基中的隱患——從笛卡爾到康德的自我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95-102.
[2]賈江鴻.笛卡爾直觀理論初探[C].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2009:84-89.
[3]牛宏寶.時間意識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方式——與西方比較的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2-40.
[4]譚炯玲.自我意識問題的哲學意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4):395-396.
[5]潘思柳,趙艷君.笛卡爾對上帝存在論證的兩條道路及其意義[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6):36.
[6]李海龍.笛卡爾與貝克萊的思辨特色——《第一哲學沉思》與《西拉和菲倫諾對話錄》的比較[J].廣西社會科學,2003(9):44-46.
[7]韓冬.笛卡爾的認識論對本體論的發(fā)展——歐洲近代哲學發(fā)展的邏輯線索研究之二[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76-83+124.
(作者單位? 延安大學政治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