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牡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特別關注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很多教師有疑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本來就較低,如何才能運用批判的視角進行閱讀和學習?其實關鍵在于教師恰當合理的引導。每個學生都具有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只要教師能夠合理有效引導其思維,保障方向的正確性,學生們不僅能夠實現(xiàn)批判閱讀,而且還能夠在不斷質疑、批判以及辨析的過程中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很多課文都具有顯著的價值取向,因此針對課文的品評或者對人物觀點的評判能夠有效彰顯文本的育人價值。而且適度的評價、評判,有助于激活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認真傾聽的興趣。除此之外,學生以語言材料展開評價,能夠從中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夠將目光聚焦于潛藏在語言背后的內在意蘊。
例如,在《孔子游春》一課中,子路說:“我愿意把車馬、衣服拿出來跟朋友們一塊兒享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我也不會在意,朋友之間就應該有福同享?!庇纱艘龑W生展開評價。
“子路的志向究竟為何?你會怎樣評價?”本來孩子們都認為子路的志向非常偉大,然而教師這種形式的提問,能夠喚醒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有學生認為“他能夠熱心幫助身邊人,這一點非常不錯”,也有的學生認為“只幫助身邊人,算不上具備高遠的志向”。由于學生所持有的思想和觀點不同,自然形成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有的學生甚至在辯論中談道:“如果他身邊的是懶漢或者投機取巧的人,給予他們幫助,就是對他們的縱容?!蔽谋局羞€提到了顏回的志向:“我希望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贝颂帥]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們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學生認為“顏回的性格更謙虛,更內斂,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美德”,也有學生認為“即使是夜明珠深埋在土壤中,也不能夠看到它所發(fā)出的光,因此適當?shù)乇憩F(xiàn)自己,同樣是可貴的勇氣”。當談及孔子的志向時,學生們才恍然大悟:之前對其他兩位弟子的描寫,實際上正是為了襯托孔子的遠大志向。
喚醒學生的批判意識,需要交還他們學習主動權、思考權。這樣,學生不僅會認真研讀文本,還會克服思維定式,立足不同的視角展開更深層面的思考。學生通過多元的觀點交流、碰撞,真正落實了語言表達訓練,也深化了對文本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理解。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夠就此展開獨立思辨,自主探究,并勇于表達個性觀點。這能有效地培養(yǎng)思辨意識,也有助于強化批判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兒垂釣》時,有學生提出質疑:“針對路人的問話,小孩沒有回答是不是很沒禮貌呢?”教師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推向其他學生:“誰能夠解答他的問題呢?”有學生認為:“這確實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表現(xiàn)。當有行人問路時,我們不但要站起身來,還要熱情地為他指路?!庇袑W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不是沒有禮貌,因為他害怕大聲回答會把魚嚇跑!”于是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他又為什么會招手呢?當時,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學生們踴躍表達個人觀點:“他心里肯定在想,千萬不能大聲說話,不然會把我的魚嚇跑的!”“我一定要借助手勢阻止他,這樣就不會驚到我的魚!”然后教師提出:“如何借助這一手勢表達他此時內心的想法呢?”學生認為:可以先招呼路人慢慢靠近,然后小聲地為他指路,這樣既能夠幫助他人,也不會驚跑河中的魚……通過一次次的獨立思辨,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從淺顯的表層逐步深入到對人物形象的個性解讀,深化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的過程中,思辨是不可缺少的有力舉措。語文閱讀教學面向所有的學生,要立足于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引導學生獨立思辨,使他們能夠基于批判的視角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批判的思維有效分析問題,借助個性的觀點完成對問題的解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觀點進行逆向思考,以此激活他們的批判思維。
例如,在教學《伊索寓言·狐貍和葡萄》一課時,定式思維固化了學生對狐貍這一形象的認知,很多學生都不屑狐貍的行為和語言,不利于發(fā)散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師:在寓言的結尾處,狐貍表達的觀點顯然充滿了無奈,然而縱觀整個故事,狐貍的行為是不是真的一無是處?
生:狐貍為了得到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想方設法使出各種手段,即使沒有任何結果,也不曾輕言放棄。雖然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但是它所依靠的始終是自己的智慧以及勞動,這一點非常好。
寓言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文本表達樣式,其中蘊含著各種人生道理,而這些道理也是作者的個性認知,所以不能就此奉為圣典。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拋棄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將學生的目光聚焦于狐貍的言行中,并發(fā)掘其中的積極因素,幫助學生從中汲取正能量,這也是一種極具實效性的歷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式。
批判閱讀,表面上看就是挑毛病、找刺,實際上是為了開放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思考,這樣才能夠在不斷探索、不斷體悟中,自主完成對閱讀思維體系的架構。教材在學生心目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教師可基于類比的視角引導學生展開探索,使學生可以在實際對比的過程中自主形成求異思維。教師應當給予明確的提示,使學生可以將目光聚焦于情節(jié)的安排、情感的抒發(fā)或者語言的表達等諸多層面展開延伸思考。
例如,在教學《月光啟蒙》這一篇課文時,一位教師向學生提出如下閱讀要求:在課文中提出媽媽為“我”唱童謠,講故事,“我”在月光下得到了啟蒙教育。你認為這一設計是否合理?能否基于自己的情況說出你的想法?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展開探討:因為“我”的媽媽是農村婦女,能夠為我唱童謠,講故事,已經非常難得,雖然它們都非常簡單,但是卻能夠為作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也有學生認為:教育孩子僅僅依靠唱童謠、講故事是遠遠不夠的,“我”只選擇這一個視角展現(xiàn)媽媽對我的啟蒙教育,實際上并不全面,并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以上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極具討論價值的問題,能夠給予學生啟發(fā),使學生立足于不同的視角展開探討。不管學生的見解如何,都能夠呈現(xiàn)出批判意識。批判思維的樹立與培養(yǎng)必然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啟迪,更有助于激活多項思維模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基于文本內容、主題以及作者情感等層面展開批判性閱讀,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站在批判者的角度,不但具備不一樣的視點,所獲得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刻。
作者簡介:江蘇省啟東市匯龍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