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性”假設理論視角下產教融合的問題分析與現實路徑

    2020-05-19 15:10:50唐智彬修南
    教育與職業(yè)(上) 2020年5期
    關鍵詞:長效機制產教融合人性

    唐智彬 修南

    [摘要]“人性”假設理論是理解產教融合及其問題的重要視角。從“經濟人”“社會人”“自動人”以及“復雜人”假設的多維分析發(fā)現,目前我國的產教融合仍存在各主體間溝通不暢、缺乏信任、預測與控制行為偏頗等問題。因此,要構建產教融合主體信任關系網絡,完善產教融合現代治理機制,并在高質量理論研究中科學認識產教融合問題,不斷促進產教融合的價值認同與制度保障,從而持續(xù)推動產教融合的長效發(fā)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人性”假設;長效機制

    [作者簡介]唐智彬(1980- ),男,湖南衡陽人,湖南師范大學職業(yè)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修南(1994- ),男,吉林長春人,湖南師范大學碩士。(湖南? 長沙? 4100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yè)教育與區(qū)域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8A039)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9-0020-07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fā),直面產教融合“兩張皮”的問題,從人才培養(yǎng)的供給側改革入手,對企業(yè)、學校、各級政府等主體提出具體的任務要求。2019年9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發(fā)布,要求“推動產業(yè)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yǎng)過程,構建服務支撐產業(yè)重大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形成教育和產業(yè)統(tǒng)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fā)展格局”①。本文試圖以“人性”假設理論探索產教融合制度設計與實施中“領導者”與“執(zhí)行者”的關系,進而討論產教融合精準落實的可能路徑。

    一、多維度“人性”假設理論視角下的產教融合特征分析

    “人性的假設是社會科學問題分析的重要邏輯起點?!雹诋a教融合制度從本質上說就是“人性”意義上的選擇結果。這是由于,制度是關于主體和組織運作的規(guī)則,無論組織的規(guī)模大小,都是人的集合,集中體現了人性及人性驅使下的選擇。企業(yè)、政府和學校雖然在組織架構和組織特征上存在本質差異,但究其根本,都是在組織功能差異上突出了人的共同特征,組織的意志和目標都集中映射了個體的需求,任何組織都能賦予一定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在社會問題上,不論公共利益還是個人利益,總是通過一定的取舍,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以期實現利益最大化。取舍是對“人性”的最大考驗,產業(yè)與教育能否融合,以及相關組織互動的效果如何,更多的就是來自于對“人性”在取舍問題上的檢驗。本文擬將政府、企業(yè)和高校的關系做出以下處理:政府——領導者(管理者),企業(yè)和高?!獔?zhí)行者(員工)。這樣處理的原因有二:其一,我國產教融合制度是由政府領導、由企業(yè)和高校貫徹執(zhí)行的,政府通過財政、稅收等優(yōu)惠政策滿足企業(yè)和高校的基本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決策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執(zhí)行權由高校和產業(yè)享有;其二,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政府符合“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企業(yè)和高校符合“員工”的基本特點。由此,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領導者與執(zhí)行者的關系基本確立。在這一基礎上, 我們從“人性”假設的四個不同層面對產教融合進行分析。

    (一)“經濟人”假設視角下的產教融合

    “經濟人”假設理論產生于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率先將人性引入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以此建立了關于市場經濟中人們普遍的行為準則和目標追求的“人性”假設——“經濟人”假設。隨后,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1836年發(fā)表的《論政治經濟學的定義及其適當的研究方法》一文中,首次較明確地提出了“經濟人”假設,引起了經濟學及倫理學等各界廣泛的爭論?!敖洕恕奔僭O理論啟發(fā)了管理模式革新,并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其一,“利己”,即追求自身利益永遠是人們經濟行為的根本出發(fā)點;其二,“理性行為”,即能夠理性地根據掌握的所有信息來進行分析和決策,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三,“利己即利他”,即追求個人利益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經濟人”假設這一思路來分析我國產教融合制度,我們也能從中得到不少啟示。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確立,我國企業(yè)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fā)展的經營主體。政府依靠宏觀政策對市場進行調控,企業(yè)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只要沒有違法行為,就可以自由運行。追逐利潤是企業(yè)的本質,在發(fā)展與運行過程中,“利己”本質驅使企業(yè)在經營行為中采取“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雖然企業(yè)也有參與人才培養(yǎng)之類的社會責任,但在缺乏完善制度環(huán)境和相應社會文化的情況下,企業(yè)參與教育事業(yè)往往“有名無實”。為擺脫這一困境,《意見》提出,在推動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采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激勵方式,并按規(guī)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實施方案》則通過落實組合投融資和財政等政策激勵來使企業(yè)“有利可循”。與此同時,顯而易見的是,學校作為一個異質性創(chuàng)新主體,其發(fā)展了一整套與企業(yè)完全不同的知識創(chuàng)新模式,知識生產能力與生產結果是企業(yè)發(fā)展所急需的信息。二者的合作,將促使信息發(fā)生更頻繁和高效的流動,進而形成新的知識創(chuàng)新,直接導向企業(yè)盈利,產生“利己即利他”的多贏局面。在“經濟人”假設的市場邏輯之下,產教融合初步解決了企業(yè)參與產教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問題。

    (二)“社會人”假設視角下的產教融合

    自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理論后,“經濟人”假設伴隨著“計件工資制”而影響廣泛。直到梅奧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人并非都受利益驅動。他指出,人與利益之間不是完全的對等關系,人具有社會屬性,管理者必須滿足人的社會性需求。所以,命令式、監(jiān)管式和控制式的管理模式或許會失去效用,而同行及平級評價更易于提高管理效率,改進管理水平?!吧鐣恕奔僭O理論更為關注“人性”與社會交往,并有以下假設條件:“員工”具有積極性和上進心,愿意向更好的方向不斷努力?!吧鐣恕奔僭O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基本觀點:第一,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和滿足員工合理需求。第二,“管理者”的職能不只是計劃、組織、控制,還要使“員工”能夠和諧相處且在企業(yè)中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第三,注重以人為本,采用“參入式”管理。第四,獎勵制度方面,一是管理者在實施控制和激勵之前,要先了解“員工”的歸屬感及對社會需求的滿意程度;二是注重團體對個人的影響及團體獎勵,培育集體精神,不主張個人獎勵。從這一角度看,產教融合政策有效地應用了“社會人”假設的相關內容。

    在產教融合初期,政府通過財政性補助,激勵企業(yè)和高校初步形成產教融合型組織,效果會較為明顯。但隨著時間推移,如若政府持續(xù)采用財政性補貼等經濟性措施,可能后續(xù)激勵作用將逐步遞減,因為利益主體往往得到需求后就不愿再冒風險。長期的制度慣性可能讓產教融合的各個主體迷失于舒適圈中,融合也僅局限于滿足政府所框定的基本任務,缺乏進取與創(chuàng)新的動力。這也是以往的產學研合作初期熱鬧,最終卻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鞏固產教融合組織結構,為產教融合發(fā)展注入持續(xù)動力,“社會人”假設理論能提供啟發(fā):其一,政府在滿足企業(yè)和高校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應逐步由管理者轉變?yōu)閰f調者,為企業(yè)與高校持續(xù)合作架起橋梁。既通過利益驅動,更通過激發(fā)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和高質量發(fā)展的內驅動力,促進產教融合走向深入。其二,重視提升產教融合總體規(guī)劃與制度框架中企業(yè)的主體地位,在“雙一流”計劃、“雙高”計劃等項目中,均將企業(yè)作為學校辦學與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主體,在確保主體企業(yè)利益的同時,提升企業(yè)在產教融合總體框架中的社會地位。其三,通過建立產教融合獎懲機制,以提高企業(yè)的社會聲望和高校的產業(yè)影響力,促進產教融合的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從另一個意義上說,“社會人”假設過于強調個人利益,如果沒有政府的有效規(guī)制,高校和企業(yè)有可能以“私下交換”來謀求更大利益,從而偏離產教融合的本來方向,進而導致信任危機。

    (三)“自動人”假設視角下的產教融合

    美國學者麥格雷戈在1957年4月發(fā)表的題為“企業(yè)的人性面”的演講中,提出了著名的“Y理論”,即“自動人”假設理論。他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種種不成熟的動機,是因為沒有較好的外部環(huán)境的引導,“只要有效地引導和激發(fā)員工的這種需要,他們就會積極進取,不僅能夠承擔責任,甚至還能勇于接受具有挑戰(zhàn)性的新任務”③?!白詣尤恕奔僭O理論認為,相比于“胡蘿卜加大棒”的傳統(tǒng)管理模式而言,內部性激勵措施更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因此,管理者要營造更舒適的環(huán)境和有利的條件,激發(fā)員工的潛能。此外,該理論也認為,一味地控制與懲罰,容易造成員工的反感,甚至出現敵對現象,要相信員工能夠進行自我的指導與控制,激勵其自主參與管理活動,并通過工資薪酬、職位晉升等外在的,以及榮譽、知識補充等內在的獎勵措施幫助員工成長。

    “自動人”假設理論提出了一種高度自主化的發(fā)展途徑,認為每個員工都擁有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能力。所以,該理論認為管理者應將領導權力下放給執(zhí)行者,由其自主決定工作制度和發(fā)展方向。管理者的角色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由管理者轉變?yōu)閰f同者。在產教融合這一問題上,政府作為管理者,主要職責在于彌合產業(yè)與高校之間的信息鴻溝與溝通障礙,明確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框架與政策要求,為重大問題提供指導性解決方案。而在產教融合的具體執(zhí)行中,應充分尊重企業(yè)與高校的自主性,在不違背法律與制度的情況下,政府不需要過多介入。這也符合當前我國職業(yè)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思想與要求。政府“放權”的意義在于,政府應相信企業(yè)和高校有意愿、有能力實現二者融合,發(fā)揮各方潛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正如“社會人”假設理論提出的一樣,外部資金等獎勵制度不足以推動企業(yè)與高校持續(xù)深入合作,而在“自動人”假設理論之下,產教融合制度以內在激勵政策為主,能否通過不同的方式,滿足不同合作主體自我價值的實現等內在需要,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

    (四)“復雜人”假設視角下的產教融合

    人性都是極為復雜善變的,尤其是通過信息交換后,會根據自身的需求及時做出決策調整,以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基于此,沙因提出了超越“Y理論”的“復雜人”假設。他認為,“需要類型的不同導致人的動機也不一致,需要和動機的相互作用使得人們愿意獲得新的動機并有效參與到組織中去,由于組織內部員工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組織氛圍讓員工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④。“復雜人” 假設認為,人具有異質性需求和能力,因而工作動機是復雜和多變的;人的需要多種多樣,且這些需要將伴隨人的發(fā)展和社會變化而變化。人在組織中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新的動機和需要隨之產生。從組織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對組織建設的積極性取決于其動機結構、動機強度、工作能力以及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工作性質和同僚關系狀況。因此,人會根據自己的動機、能力及工作性質對管理方式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人既為利益驅動,也會為個人成就感和社會責任感所動,關鍵在于個體與組織環(huán)境的關系。

    從“復雜人”假設來觀察產教融合中各個主體的行為特征,不難發(fā)現,從企業(yè)發(fā)展的長遠來看,除了能夠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和人力資源回報,參與產教融合還是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重要工作,有益于企業(yè)健康成長。同時,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產教融合制度對企業(yè)的責任與行為有較明確的規(guī)約,企業(yè)出于自身利益,必然會客觀考量管理者所提出的交換條件。此外,針對不同的企業(yè)規(guī)模和產教融合任務類型,大、中、小型企業(yè)的內部需求不同,外部環(huán)境也應做出調整。從高校一方來說,高校也分為不同類型,在產教融合中的職責也不盡相同。作為“管理者”的政府,面對產教融合格局中的不同復雜主體,需要從復雜性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不同主體的現實需求與內在發(fā)展性需求,細化產教融合的現實方案與操作規(guī)則,使制度與政策既體現企業(yè)和高校的短期與長期利益的結合,更突出產教融合事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二、當前產教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產教融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如在職業(yè)教育領域,“包括校企合作在局部有重要突破,職業(yè)院校服務產業(yè)發(fā)展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現代學徒制改革出現了一些較為成功的試點案例”⑤。而制度建設層面,從《意見》到《實施方案》,由產教融合的制度設計到打造產教融合型城市,體現出產教融合在我國已逐步進入全面的實踐探索中。但是,幾個方面的問題仍然制約著產教融合的有效開展。

    (一)溝通不暢導致產教“合而不融”

    “經濟人”假設理論指出,“管理者”與“員工”之間通過利益羈絆在一起,而合作的前提是雙方形成有效的溝通?!罢琨湼窭赘晁赋龅?,通過溝通,雇傭雙方的關系或建立,或破壞,任何一方都可能為雙贏而努力,但也可能為不同的目標而工作?!雹逌贤槔娴慕粨Q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企業(yè)參與市場競爭,最初的目的即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高校參與產教融合,目的是通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技術開發(fā)來引領社會需求。二者在政府的協調之下形成良好的溝通,是確保產教融合的重要基礎。

    當前產教融合各方溝通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產教融合中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產教融合具有跨界性特征,在產教融合的整體格局中,有政府、企業(yè)、高校以及社會組織等異質性主體,各個主體各有各自的運作規(guī)則,也有各自的文化系統(tǒng),還有各自的利益取向,因而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跨越各自邊界,信息不對稱也就成為一種常態(tài)。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企業(yè)、學校和政府各方擁有不同數量和質量的信息優(yōu)勢,各自在不同的情境下處于有利或者不利的位置,不可避免產生猜忌、誤解等問題,從而導致了不公平的交易和契約,從而降低產教融合實施的效率。

    (二)缺乏信任造成產教“貌合神離”

    基于“社會人”假設,將高校與企業(yè)置于完全市場競爭的環(huán)境中,各方可能由于不同的利益取向和缺乏“看得見的手”而導致信任危機。但是,構建產教融合體系,需要建立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融合關系。消極的、不信任的相互關系,很容易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和聲譽的損失。

    產教融合中信任缺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產教融合存在激勵不相容的狀況。從制度設計與規(guī)則議定的層面來看,現有產教融合政策雖然已經充分了解相關利益主體的信息,并考慮了各方主體的個體利益最大化與整體利益最優(yōu)化的各個要素,尤其是在針對企業(yè)的部分,推出了組合式的激勵措施。但從運行的狀況來看,制度設計的有效性并未轉化為各方主體的積極參與,造成了激勵約束,從而可能導致各方信任缺失。二是產教融合各主體對制度和實施的信心影響信任水平。長期以來我國產教融合一直存在“兩張皮”的狀況,如職教領域的校企合作,政府花了大力氣進行倡導和推動,但效果一直不明顯。雖然有新的制度,但各主體仍然可能停留在舊制度的慣性中,對產教融合相關制度的期待并不高,信心并不足,從而造成信任缺乏。

    (三)預測和控制行為偏頗導致產教“謀而不合”

    從“自動人”假設理論角度看,政府作為“管理者”,應通過構建積極的外部監(jiān)管環(huán)境,助力產教融合?!皬墓芾韺W的視角來看,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組織人力,以實現企業(yè)的經濟目標?!雹吖芾黻P系一旦確立,組織層級也得以確定,權威便由此產生,管理者以預測和控制兩種方法確保主體參與合作,以期實現預設目標。

    從本質上說,預測與控制行為就是“管理者”所營造的外部環(huán)境。“管理者”怎樣預判制度的發(fā)展方向,就會搭建與之相適應的外部制度環(huán)境,從而確保制度的有效性。基于此來觀察我國的產教融合制度問題,一方面,產教融合的基礎理論與政策研究有待強化。正如麥格雷戈所言,“任何的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設想、假設與歸納的基礎上”⑧。換句話說,產教融合需要完整的理論為支撐。我國產教融合核心制度雖然已經建立,但產教融合理論成果仍顯不足,這是對產教融合制度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的挑戰(zhàn),因此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做出更為科學的決策。另一方面,目前產教融合治理中的“控制”也尚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之前,政府更多采取的是“引導”“建議”,而最近則推出了“組合激勵”,但從控制的角度看,力度依然不夠。因此,政府要在“激勵”與“規(guī)制”之間找到平衡點,提升產教融合的治理能力,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更理想的制度環(huán)境,促進校企之間同心合謀,共同促進產教融合。

    此外,如前所述,從“人性”假設的角度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è)或者高校,都是“人性”的集中體現,都可以“人格化”看待,而有“人性”就要有道德和法律這兩種特殊的社會價值形態(tài)來進行約束。但是,在產教融合這一問題上,一方面,我國社會輿論及企業(yè)道德認知尚不能跟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并未能及時有效地為產教融合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產教融合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也不夠健全,缺少權威性、規(guī)范性、嚴肅性和強制性法律的約束與保障,產教就無法形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機制與約束機制。這些都是目前我國推動產教融合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產教融合長效發(fā)展的現實路徑

    “人性”假設理論經歷了從簡單的經濟追求到經濟與道德的和諧共生、從單純的管理到激勵與輔助并存的發(fā)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復雜性。誠然,“人性”假設理論探討的是員工與上級、同級的關系,而產教融合的內部關系更為復雜,大大超過“人性”假設的范圍。但是,從人性假設的基本思想來認識產教融合中的各個主體及組織的相互關系,仍有較大的啟發(fā)意義。

    (一)構建全方位產教融合主體信任關系網絡

    產教融合制度的出臺,是國家通過正式制度對企業(yè)和高校的深度合作進行引導和約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爸贫仁莿傂缘模P系網是柔性的,當剛性的制度與柔性的關系網相遇時,制度也會變得軟弱無力?!雹嵛覈捎谏鐣幕奶攸c,人情與關系往往是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產教融合要實現長效發(fā)展,必須努力擺脫人情與關系的影響,通過制度完善和組織治理,建立全方位的主體信任關系網絡。

    第一,由行業(yè)協會主導,高校和企業(yè)深度參與,共同開展人才供求現狀及預測調查。人才供需不一致,使得產教之間未形成有效的供給對接,從而影響了高校與企業(yè)間的信任關系。因此,要開展利益各方主體深度參與的調查,公開各主體所掌握的信息,并相應地建立信息公開平臺,這樣一方面可以打破信息的不對稱,增強產教之間的彼此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實時更新的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yǎng)結構,實現產教有效的供求對接。第二,探索產教融合的獎懲機制,打破政、企、校間的屏障。通過適當的方式,吸納行業(yè)協會參與代管或監(jiān)督產教融合相關財政性經費的撥付和使用,提高行業(yè)協會的參與度;對一些相對弱小的企業(yè)提供部分財政傾斜,并制定校企雙方、同行和第三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科學合理地使用經費并適時獎懲。第三方參與、公開透明的經費使用、獎勵評選和懲罰約束都能增加產教融合制度的權威性,從而強化信任。第三,充分利用所構建的信息平臺,規(guī)范產教融合項目設計與實施。產教融合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是通過明確的目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給予一定的預算和資源,依據相關規(guī)定順利完成的任務。這一任務中牽扯的因素眾多,企業(yè)、院校在參與項目時會因信息的不對稱與信息機制不健全導致雙方信任度降低。因此,要通過搭建的產教融合信息平臺,考慮時限要求、資源等影響信任度的因素,明確各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既推動企業(yè)充分、深入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技術開發(fā)和科學研究工作,又為學校走進企業(yè)、與企業(yè)共同實施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提供便利條件,從而有效降低產教之間的信息成本,提高溝通效率,提升信任水平。

    (二)完善產教融合治理機制,確保主體溝通順暢

    從管理學的基本思維來看,“員工”不會將工作中的問題直接反映給“頂層管理者”,因為“頂層管理者”過于嚴肅,“員工”會不自覺地隱瞞工作中的問題;相反,他們會將問題反映給基層的管理者,共同商討解決的方案。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在政府和企業(yè)以及學校之間,同樣需要一個中間角色來承擔這一功能。在這一背景下,行業(yè)協會等第三方機構將有可能承擔“基層管理者”的責任,起到組織協調的重要角色,從而不斷完善產教融合的治理機制。

    在推動產教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行業(yè)協會等第三方組織掌握話語權,意味著政府產教融合治理能力的提升。為了推進產教融合,政府掌控著如政策與標準制定、企業(yè)篩選以及成效考核等環(huán)節(jié),但如果政府適當放權,向行業(yè)協會等第三方機構讓渡部分權力,強化行業(yè)協會的公信力,使行業(yè)協會具有解決、仲裁等治理能力,就能夠提升企業(yè)對產教融合政策落實的理解力和實施力,協調高校與企業(yè)間的矛盾并提供詳細和專業(yè)的方案,使產教雙方深刻理解對方需求,實現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行業(yè)協會等第三方組織掌握話語權,意味著用好權力。政府將部分權力讓渡給行業(yè)協會,賦予其指引導向權、鑒定評判權和行動支配權等權力。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一是行業(yè)協會通過積極關注和介入企業(yè)和高校的合作進展,從整體性上研究并預測企業(yè)與高校合作的所有可能,并通過與雙方的協商篩選出最優(yōu)方案;二是行業(yè)協會要從企業(yè)和高校的需求側出發(fā)制定激勵機制,同時嚴格實施預測方案中的相關規(guī)章約定;三是產教融合制度具有階段性和過程性的特點,行業(yè)協會應統(tǒng)籌各階段雙方的具體任務和完成指標,從真正意義上為產教長效融合提供順暢的溝通渠道。

    (三)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改進產教融合的認識問題

    沒有理論體系或假設理論支撐的實踐是沒有靈魂的。從實踐觀察看,各地產教融合形成了一些成功案例,但成功經驗推廣很難,其中有關產教融合的基本規(guī)律與實踐邏輯的認識也不夠深入。究其原因,缺乏科學、深入的產教融合研究成果是關鍵。因此,要通過開展一系列高水平、跨學科的產教融合理論研究,形成一批產教融合的理論成果,提升理論界、決策者以及實踐者對產教融合問題的認識水平。教育研究者和企業(yè)專家等應從各個角度對產教融合制度及實踐的基本理論問題、重大實踐問題、關鍵政策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從多個學科汲取理論資源,進一步探索產教融合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指導、引領產教融合政策與制度制定,并以大量的實證數據采集和案例分析為產教融合實施方案的調整與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四)以價值認同與制度保障完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

    當前,社會公眾并未完全形成對產教融合制度的共識,加之以往對企業(y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存在認識不夠準確的地方,有必要通過一定舉措營造產教融合發(fā)展的社會輿論氛圍,引起產教融合中各個主體的更多關注。政府要積極引導各方主體在產教融合體系中發(fā)揮相應的作用。以企業(yè)為例,除了以直接的經濟利益進行鼓勵之外,更要引導企業(yè)從自身名譽度和影響力積累的高度,增強社會價值認同,全方位提高對參與產教融合的認識與認可程度。

    在經濟社會發(fā)展與教育進步對產教融合提出新需求的背景下,國家及時做出制度與政策回應,出臺了核心制度和一系列配套措施。隨著產教融合的推進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相關制度與政策要不斷更新,以適應新的需求。與此同時,相關法律也要及時體現產教融合的發(fā)展需求,以法律制度的剛性要求持續(xù)推進產教融合的長效發(fā)展。以職業(yè)教育為例,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修訂為契機,關注產教融合制度在職業(yè)教育法規(guī)中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產教融合各個主體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對關鍵性問題做出約束,從而以思想觀念和價值認同為基礎,以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為保障,共同營造產教融合長效發(fā)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注釋]

    ①國家發(fā)改委等6部門.關于印發(fā)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發(fā)改社會〔2019〕1558號)[Z].2019-09-25.

    ②李鵬,石偉平,朱德全.人性、理性與行動:職業(yè)教育學習評價效用的制度分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1):35.

    ③董艷玲.西方管理名著導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107.

    ④田艷媚.教育管理中的人性邏輯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15):6.

    ⑤徐國慶.從分類到分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之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

    ⑥⑦⑧(美)道德拉斯·麥格雷戈.企業(yè)的人性面[M].韓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4,27,29.

    ⑨袁旭東.社會管理中人性化思維對制度管理的負面影響論析[J].中國報業(yè),2011(6):80-81.

    [參考文獻]

    [1]楊清華.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行為傾向、價值失落及其管理調適——基于“經紀人”假設的視角[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10-14.

    [2]張純洪,趙英才.基于個體行為與群體行為下的“經濟人”假設理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1):30-31+66.

    [3]劉晨.論“經濟人”假設中的理論邏輯和價值邏輯[J].科技信息,2013(24):103-104.

    [4]曹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yè)教育產教融合制度的變遷與展望[J].教育與職業(yè),2019(19):19-25.

    [5]周鳳華.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yè)認證制度 推動職業(yè)院校和行業(yè)企業(yè)形成命運共同體[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7):86-92.

    猜你喜歡
    長效機制產教融合人性
    構建長效機制推進掃黑除惡治理常態(tài)化
    公民與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10
    關于構建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的思考與探索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建立三大長效機制 保障礦井長治久安
    淺議物流管理專業(yè)的產教融合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yǎng)機制
    計算機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上饶市| 石台县| 登封市| 铁岭市| 会宁县| 娄底市| 布拖县| 兴国县| 蓝田县| 永平县| 五家渠市| 怀宁县| 富顺县| 日喀则市| 义乌市| 太仓市| 江川县| 龙井市| 酒泉市| 杂多县| 黄大仙区| 呼和浩特市| 会理县| 吉水县| 溧阳市| 溧水县| 衡阳县| 天镇县| 长宁县| 宁远县| 芮城县| 永宁县| 美姑县| 错那县| 桐乡市| 英超| 普宁市| 德州市| 临沭县| 宿迁市| 宣威市|